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如何看待 2020 年 10 月 13 日凌晨一名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

遗书看得人想流泪,高赞答案说的没错,导师和学生没有严重的矛盾冲突,但学生依然自杀了~这种绝望不是单向问题,而是科研系统的问题,不然不可能瞬间成为热搜置顶,也不可能被众多官媒争相报道。

死者的遗书充满自嘲般的幽默,但透露出的绝望相信每个真心做过科研的学子都或多或少体验过~

首先要对那些说来社会摸爬滚打一下就不会想死的人说:请你做个人吧!没有做过科研就不要瞎评论了~研究生的压力来自于学业,也来自于经济,更来自于未来的前途,社会人不明白没有经济来源的学业压力,这和你被老板cue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好吧~真的在学校受过科研苦的孩子,对于很多工作压力真的看得很淡~毕竟不想干就换工作的权利研究生可没有。

系统问题从何而来?

系统性的问题在一开始只会表现为个体的矛盾,整体危机往往隐藏在盛世之下。贸易战和疫情冲击终于把无人问津的科研推到了前台,可谓风光无限,但同时自身的系统危机更加速暴露。“破五维”只是一个开始,学术系统长期脱离产业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学生自杀贸易战光刻机论文造假,这些看似不相干的问题总归指向了一个系统性危机,是要系统性的解决的。

系统性的问题总是有切入点的,我们就选取遗书中一个细节切入吧:

这位同学实验室的设备总是坏,而且出的数据总是不一样~

他到底用的是什么设备不得而知,但长期与设备作斗争,以及实验数据不稳定都是科研的常态,相必做过实验的都懂,实验有时候就是门玄学。

遇到这种问题,导师往往会要求你自己去修,自己去找实验设计的问题,乍一看确实没错。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好一点的设备,有更好的实验条件,这些问题是不是就能直接避免了?

但很多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案无法落实往往都是钱的问题。缺钱,绝对是高校科研的常态,当然最近十年很多实验室条件有了大改善,但依然有很多实验室在为学生的实验耗材费发愁~没钱买好设备,没钱用好试剂,靠学生主观能动性就成了最廉价的解决方案。

搞过科研的人都知道,现在的论文,看上去高大上且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很多不错的文章都是在类似作坊式的实验室中完成的。很多实验室条件之恶劣简陋,甚至连初高中化学实验室都不如。当然这不完全是老师的错,地少人多,很多老师甚至自己就坐在实验室办公,下面的学生也只能跟着吃苦。去年北京交通大学的爆炸事件就是条件艰苦最好的例子~

老一辈的科学家都是在艰苦条件中挺过来的,他们的弟子们基本占据了学术圈的主导地位,同样很能吃苦。

前两年特别火热的话题就是互联网996了,可理工科生化环材的学子,长久以来很多都习惯997的节奏了,寒暑假什么的不存在的,照样做实验。老师则更拼,加班到半夜是常态。很多老师都说,白天被各种公务缠身,只有到了晚上才有时间搞搞科研~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再加上并不宽裕的经济补助,同时互联网金融还有网红的金钱冲击,都会影响科研人员敏感的神经。

现在最火的流行词就是:内卷

研究生每年都在扩招,论文的影响因子越来越高,但教职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学术造假也层出不穷,高校科研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走向内卷:

老师想不通为什么学生不好好做实验,或者明明天天做实验但就是发不了好文章。老师也很奇怪为什么这些学生都向往互联网,金融,而不愿意投身科学~而在部分老师的认知里,好好做科研发文章,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学生不明白研究做了有什么用,工作去处少,但文章发的再好,除了技术研发岗外,找工作并没有明显优势,反而因为花费大量精力从而错失企业实习的机会。

这就是系统问题导致的矛盾,在双方无法互相理解的状况下,老师会选择严格要求学生的科研,手段便是卡毕业,要求发好文章,但却少有老师会耐心和学生交流并提供指导。老师们恨不得自己的学生都是AI,自学成才,话少活好。

而学生作为弱势一方,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只能默默忍受。死,是最极端的解决方案~但老师的压迫只是压力的一部分,这和工作中上级的压迫没有太多本质区别

真正的绝望是做科研后发现就业前景迷惘,但你的退出成本却高的吓人

就业形式本就不好的情况下,花费几年的时间求学,却发现并不能帮助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研究内容也不是短期内能实现商业价值的。如果在遇上实验不顺,一个正常人也是会被逼疯的。毕竟,工作不顺心,行业没前途可以跳槽,但研究生只有退学一条路,但退出的成本有几个人想过?而立之年的人一事无成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没读研的同学摸爬滚打都成为中流砥柱,成家立业,而自己却连个学位都没拿到~想想都辛酸

至于科研的绝望感,则是对研究的彻底失望,研究做得好,没有产业支撑,结果就是毕业就失业,那广大理工学子又该何去何从?

科研体系的问题是系统的核心危机,老师,学生是受害者,我国的高科技被卡脖子也是必然~

从大方向讲,我国的科研在建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无法抹杀的,而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号召下,我们确实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文章及专利数量上讲,都进入了第一梯队,在某些前沿领域(对,就是纳米材料)甚至已经是全球新的研究中心。

但盛世之下难免危机重重,只认文章和帽子的结果就是科研资源分配不合理,这不仅仅体现在高校水平差距拉大,更致命的是对于高水平文章的追捧严重影响了传统行业的科研,很多夕阳产业的产业升级是需要投入较大金钱和人力的,但资源都被新兴领域抢走,为了经费,很多优异的人才都只能随波逐流去搞火的方向,产业升级就只能痴人说梦了~

产学脱钩的重要原因是二者间缺乏人员流动

新兴领域的研究者,往往都是高校出身,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只会一门心思搞研究,,但对产业的贡献很低,而企业没有相应的产业,也不会吸纳这些新兴领域研究者,因此二者的脱钩越来越严重。

国家投入大量经费才换得新兴领域的研究优势地位,也该是出产业成果的时候了。

我国的产业大多数都是追赶国外,期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但新兴产业靠现有企业根本不行,只能逼迫一部分研究人员下海创业,实现企业和科研人员流动,才能推动产业升级~

这样,才能解决目前的科研死局,有了产业,才能解决广大理工学子的就业,有了企业的研发动力,才能实现产业升级。

最后再来说说设备,自杀学生的遗书里提到了设备,贸易战的关键也是设备。光刻机这样的高端设备,不是靠什么商业模式或者砸钱就能搞出来的。而且不仅是光刻机,还有很多分析仪器,生产加工设备(高端机床,镀膜设备)我们都是全方位落后~

设备不仅仅是工业的基石,也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任何一项新技术新产业都离不开仪器设备的开发,而且新技术往往诞生在实验室中~

所以,习惯用低廉仪器设备进行科研的学术界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缺钱真的是原罪,现在已经不是几百年前用几个烧杯就能搞出新发明的时代了,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其整个行业天天叫喊着:整治学风建设,严格要求科研质量~不如多跟国家申请经费用于改善实验室条件~

我相信,如果实验室真的有各种齐全又好用的设备的时候,学生的科研热情也会得到提升~

而关于设备,就不得不提现在的风气,老师总是喜欢花钱买分析仪器,却不愿意为生产加工设备投资~毕竟真正创造生产价值的是生产加工设备,光刻机可不是抛光机,镀膜机更不是小炉子和水热釜。你看看高水平文献,有几篇会花大功夫介绍合成实验过程的?用高端分析表征包装的血汗科研,就是我国科研的现状,更是广大学子压力的重大来源~

我们的科研正在为低廉的实验工具买单,造不出高科技,更耽误了广大学子的前途。而进一步则是我们的整个产业为缺乏高科技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