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下岗工人创业经历

全球创业观察的研究表明: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促进关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希望能帮到你。

篇一

她80年代毕业于省粮校,一直在我市粮食部门工作;她曾在广州一家私营企业任财务经理,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她回乡历尽艰辛成功创办蛋鸡养殖场,去年又投资20万元将规模做成全市最大,并为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她就是粮食部门下岗职工**。

  为了生活,不惑之年外出务工

20xx年,年近40、工龄快20年的**成了一名下岗职工。虽突然间有点难以接受,但**只是淡然一笑:没什么,有一双手就能养活自己。于是,她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无奈。一个中年女人,想找份收入高点的工作难上加难。经人介绍,**来到广州市,在一家私人营销企业当起了出纳,开始月薪不足1000元,还要自己掏钱住宿、吃饭。为了立住脚,她起早摸黑,勤奋工作,总是提前上班,推迟下班。她不但认真干好自己当天的工作,而且力所能及地多做份外事。由于她工作认真肯干、责任心强,三个月后,老板就每月发给她1500元。半年业务熟悉后,她一人干起了两人的活,而且当天的事即使加夜班(没有加班费)也一定完成。**有十多年腰背痛的老毛病,工作时间长了,疼痛难忍,她就靠着门框或按摩。寝室的女孩见她太劳累了,常常帮着按揉解除痛苦。由于勤奋敬业,不到一年,她的工资增加到20xx元,并从出纳升任主办会计。一年之后,月薪又涨至3000元,并升任财务经理。

  为了创业,历尽艰辛回乡办鸡场

20xx年底,在广州有一份不错工作的**做出了一个令大家不可理解的决定辞工回家办养鸡场。此言一出,家人和亲友无一人赞成,打定主意的她谁劝也没用。在亲友处筹措了几万元钱,一天鸡也未养过的她,靠啃书本、拜师学艺,在白杨镇檀山村办起了自己的企业檀山蛋鸡养殖场。

一般人只知道养殖业脏、累、苦,苦到什么程度,只有业内人自己知道。刚进鸡苗时,幼小的生命出壳当天就运到鸡场,开始要30多度的室温。装空调是省事,但成本太高划不来,没钱就只有多吃苦了。开始十几天,她吃住在鸡舍,日夜与小鸡相伴,因为烧柴火保温,时刻要添柴。若想偷懒,一下子添多了,火太旺,温度太高不行,只得日夜守护,丝毫不敢怠慢。这样她每天被热浪熏得口干舌燥,半个月下来,鸡是稍微长大了,可以适应自然环境了,但人却瘦了一大圈。为了节省开支,**一个人既要购料进料,又要喂水喂料,挑粪出粪,忙得不可开交。丈夫要上班,所以她总是一个人默默辛劳硬撑着。

更令人担心的是进鸡场的路太陡了。每逢下雨,拉料出粪的车都不敢来,所以饲料就卸在几百米之外,靠自己一包包地扛到鸡场。饲料不能淋湿,否则发霉则不能用。碰雨天她得抢着扛,有时累得直不起腰,却仍不敢多耽搁一分钟。

如果说苦和累还可以顶过去的话,那么意外风险就令人难以承受了。20xx年,由于鸡苗紧张,原来一家种鸡场老板的鸡苗供不应求,他就从山东进了一批鸡苗给**。谁知这批鸡苗品种不行,刚到产蛋高峰期,产量就急剧下降,越养越亏本。无奈之下,她只好把鸡卖掉,一次足足亏了4万多元。家人劝其就此打住,她却坚决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为了梦想,扩大规模发展事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的梦想就是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为家庭也为社会做点事情。虽然养鸡场办起来了,并初尝成功,但她并不满足。20xx年,**又努力扩大养殖量,继续她的辛苦之旅。这既是因为她的事业梦想,也是形势所迫。如今办养殖业,苦、脏、累不说,由于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唯有做大做强才能生存下去。三年的摸索实践,她经历了风险,也积累了经验,在家人积极支持的同时,**为自己的养鸡场规划了一个万羽规模蓝图。在市畜牧水产局和白杨镇的支持帮助下,她说干就干,一个月就东拉西借凑了20万元资金,并将原来的鸡舍全部推倒重建。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操劳,一个万羽新型规模化养鸡场已经建好,并成为我市蛋鸡养殖业规模最大的养殖场。目前,养殖场还安置了多名返乡残疾农民工就业。

回首过去,**十分感慨。展望未来,她更加信心满怀。下一步,她将用心把养殖场办好,为事业做大做强、为瑞昌科学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篇二

  借钱闯他乡

陈全德原是重庆市一国有企业的工人,1991年下岗时,在棉纺厂当纺纱工的妻子也下了岗,各领80元的生活费,还要养一对孪生儿子。夫妻俩到处给人打短工,但不是工钱难讨,就是被炒鱿鱼。雪上加霜的是,陈全德在乡下的母亲因糖尿病住院,两口子花光了借来的3000元钱,老人还是去世了。一连串的家庭变故,使陈全德焦头烂额。

一天,陈全德的表弟从柬埔寨回国探亲。表弟幼时,其父母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是陈家收养了他。他对陈全德说:在柬埔寨,只要你肯吃苦,找碗饭吃不难。假如表哥想去,你全家去柬埔寨的费用我来出,总共也就是1000多美元嘛!

1994年元旦,陈全德带着全家飞到战后的小穷国去寻求希望。

  不打不相识

到柬埔寨后,陈全德从报上看到一家效益不错的日用杂货制作厂打出招聘广告,他便去应聘,老板是泰籍华人,他看着这位不起眼的应聘者,傲慢地发话:你是哪国人?

中国。

你们中国人素质太差,什么都干不好。老板出口伤人。陈全德来了气,反唇相讥:先生,我虽然脚踩外国的土地,但我有一颗赤诚的心。难道你不是炎黄子孙、不是中国人?差素质的人为什么有这红火的企业?你改变了国籍,能改变自己的祖宗吗?我对你非常反感,为此,我拒绝应聘。说完,转身就走。老板拦住他:你是我见到的不一样的中国人,有个性,是个血性汉子。我这个人挺怪,你越骂我,我越留你。说吧,你想干什么工作?

望着老板一脸的真诚,陈全德有些不好意思了:我、我在中国是搞电焊的,除了这,别的我都得从头学起。老板沉思了一下:你愿意做计件工吗?陈全德欣然说:愿意。工厂每天什么时间开门?

早上7点半。第二天,老板清晨6点半来了,陈全德此时已站在厂门口,还帮老板开车门。好个陈全德,第一次应聘,给老板一个下马威;第一天上班,又给老板一个好印象,老板自然注意他了。陈全德话不多,只埋头干活,除本职工作外,分外的事也尽力做,就像这工厂是他开似的。

此时,陈妻也在一华人开的茶馆做清洁工,月薪有100多美金,两人收入相加,除掉全家开销,还略有盈余。两个孩子也很成器,自学英语、柬语,打算用一年时间把高中课程学完&;&;这一家子生活总算安定下来了。

陈全德每天回家,就把当天在工厂的所见所闻记下,进行分析和总结,他心中燃着一个梦,为那个梦的实现而努力地积攒着能量。陈全德勤勤恳恳、早到晚走地干了几个月,老板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你是个既能吃苦又勤快的人,什么事都做得稳稳妥妥,我十分放心。我开了很多厂,这个厂我无暇多顾,想请你替我照顾,你答应吗?

当然可以,我会做得更好。陈全德兴奋地说。陈全德的月薪陡增至540美金,是原来的几倍啊!

  拿表弟开刀

一夜之间,陈全德在这个厂当了领导。表弟喜得直蹦,菜也不卖了,带着妻子前来投奔。厂里需要人,陈全德便安排表弟当了包装工,弟媳当了计件工。

一天,陈全德巡视车间,发现表弟叼着一支烟,坐在那里打包,烟灰落在包装袋上,这是严重违反厂规的。陈全德气坏了,大声说:请马上清除烟灰。厂里将按规定罚你100美元。再违规,就开除。表弟以为他闹着玩,没当真。没想到发薪时,工资单上真的少了100美金,表弟暴跳如雷。

  令表弟瞠目结舌的是,表哥还毫不犹豫地炒了他的鱿鱼。

这事传到老板耳朵里了,老板愈发器重陈全德,给他下放了更大的权力。半年后,厂效益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2%,陈全德却提出了辞呈。

为什么?老板大感意外,是不是在工作或薪水上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没有。老板,我现在告诉你,我是中国的下岗工人,我只想证明一下,中国人不是孬种。辞职的原因,是我生性好动,想换个工作,去当推销员,去了解各地办企业的经验。老板沉思了一会,说:我虽然不了解你这样做的真正用意,但我承认你是一个实干家,你干什么都会成功。

  自强者天助

原来,陈全德想自己当老板。1996年2月,一家酒店决定转让。陈全德马上找该店负责人谈,但对方开出的条件十分苛刻:按酒店的原值转让,一次买断付清9万美金。陈全德拿不出这笔钱,但他找到了曾很器重自己的老板,并对柬国的现状条分缕析,认为经营中国传统的川味火锅,生意会非常兴隆。老板频频点头,凭着对这位老部下的了解,二话没说当场开出9万美金支票,借给陈全德,让他去把店买下。

自强者天助,陈全德当了老板,立马让妻子从茶馆辞职,又让业已毕业的两个儿子都来帮忙。中国川味火锅店开张后,陈全德选择了诚实稳健的经营方式,薄利多销,坚决不为高额利润铤而走险。陈全德将火锅底料实验了上百次。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正确。开张半年来,其独特风味赢得了许多人的青睐。不到一年时间,陈全德就把老板的9万美金全部还清了!

陈全德还第一次真正有了积蓄。从1998年7月到1999年11月,火锅店纯盈利18万美金,折合人民币近150万元。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陈全德由一个中国的下岗工人在异国他乡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百万富翁。现在,他们夫妇一边将两个儿子送到新加坡深造,一边打算用5年时间,将店子变成东南亚最大的川味火锅名牌店。过几年,两个儿子也将留学归来,再办连锁店,以柬埔寨为总部,发展到东盟10国都要有分店,然后再回到祖国,办更大更多的实业。他说,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篇三

  2000年,陈凤敏从哈尔滨针织厂下岗。

一夜之间,她仿佛从天上掉到了地下。雪上加霜的是,同年其爱人李世军也从建筑公司下岗了。

这一年,他们40岁。孩子正在上学,父母年事已高,家庭生活的正常开支都失去了来源,他们的心就像被掏空了一样。

为了生存,夫妻二人携手踏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收过废品,干过熟食店,但效益都不是很好。最脏最累的活儿是收头发。把从理发店中收的头发一点一点清理干净,他们累得连饭都吃不下去。但为了生活,两个人互相鼓励着,坚持着。

2003年,他们组建了以下岗职工为主的水电安装服务队。遗憾的是,服务队仅仅运营了7个月,就被两家企业拖欠垮了。到2004年初,他们已欠外债8万多元,生活彻底陷入了窘境。

一次,孩子在饭桌上天真地问陈凤敏:妈妈,为什么咱家的菜里没有肉呢?两口子互相对望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水夺眶而出。

孩子不知道,别说是肉,就是买菜,爸爸妈妈每天都是从市场这头走到那头,挑最便宜的买。

陈凤敏一家三口的经历,许多城市下岗职工家庭都曾经历过。当他们手中的铁饭碗被打碎,而又未找到其他合适的饭碗时,他们在那种菜里没有肉的生活中顽强地坚持着。

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变革。国企职工下岗,是这场变革中的阵痛。安稳的工作岗位没有了,妻子没了工作,丈夫下岗了&;&;他们的生活发生了难以想像的变化。截至9月底,全省各类企业仍有8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

然而,他们又必须闯过这道关口。陈凤敏和所有的下岗职工一样,在艰苦的创业路上摸索着,前进着。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这个特殊的群体。国务院在我省进行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原来职工与企业只是一纸有名无实的合约。并轨后,企业切断了与职工的联系,支付了经济补偿金,接续了社会保险关系,职工拿到补偿金后成为名符其实的社会人,可以自谋生路,并享受相应的再就业优惠政策。目前,全省已有163万余人实现了并轨,人均获得经济补偿金8395元。此外,其他惠民政策也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点亮了一盏明灯。

  就这样,陈凤敏夫妇在阵痛中,体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暖流。

两口子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创业培训让我们长了见识

2004年,亲属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主动借给他们一套38平方米的车库做生意,并提供了启动资金。夫妻二人觉得生活又见了光亮。

他们起早贪黑地干。李世军每天早晨两点起床去进货,两口子一忙就是一整天。然而,买卖做得还是不尽如人意。由于经验不足,他们又一次亏损了。干了三四个月,也不见有转机。二人的心里彻底没了底儿:怎么办?

就在这时,哈市劳动保障局打来电话,邀请他们免费参加SYB创业培训班。夫妻二人如同见了救星,一头扎进学校。在这里,他们不仅懂得了怎样理财,如何经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深深的慰藉:下岗不仅仅是下岗职工自己的事,它牵动着各级政府的心。他们不是孤立无援的。

李世军拿出夫妻二人的哈尔滨市创业培训合格证给记者看。两个红色的小本是他们心中的一团圣火。李世军说:我们的学习是免费的,但政府却是有投入的。如果我们做不好,对不起政府。简单的几句话却是那样发自肺腑。

或许是从培训班得了真经,回来后两个月,他们的小吃店出现了转机,回头客越来越多。夫妻俩前堂后灶忙个不停,欣喜的笑容挂在脸上,生活是那样充满希望。

许多下岗职工像陈凤敏夫妇一样,虽然有创业的愿望,却不知从何处入手。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各级政府着手解其燃眉之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基层的乡镇,各种培训机构成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孵化器。创业培训则为那些有开业条件和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指明了方向。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通过创业培训学到了点金术,他们开始信心十足地闯荡市场,寻找金子了。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士介绍,今年前9月,我省共为2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培训,培训后有18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71%。同时,对近3万名有创业愿望和开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创业和开业指导,1.6万人成功创办企业和自谋职业,创业成功率60%,新创就业岗位近5万个。培训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搭建了一座金桥。

  夫妻俩连声赞叹:小额贷款使我们的生意锦上添花

小吃店火了。很多顾客为了就餐而等座位。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扩大营业面积,才能增加效益。可是囊中羞涩,两个人左思右想,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突然,他们的眼前一亮:可以到商业银行申请小额贷款。两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胆突突地去了。没想到的是,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利达支行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详细讲解了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很快,陈凤敏从商业银行取得了2万元贷款,扩大了营业面积,他们的第二家店兰州拉面馆顺利开张了。

小额贷款就像一场及时雨,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从天而降。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精神动力,让我们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信心。陈凤敏真诚地表白。

经过苦心经营,他们的小吃店越来越兴旺,营业规模一扩再扩。今年3月,他们又用这两年挣的钱,把兰州拉面馆旁的房子买了下来,设了单间。小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饮水思源。夫妻俩一再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在众人的帮助下获得的,他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他们经常义务为市民修暖气、自来水,通下水,并且年年捐款,送还拣失钱物1万余元。这对下岗夫妇因此获得了黑龙江省特色文明家庭的美誉。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场景:政府开发的交通协管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给被称为4050人员的就业困难群体;下岗职工做生意,不但可以申请小额贷款,还可以享受到免税与免费的优惠;失业人员可在就近的街道或社区享受到就业服务&;&;这些政策,都是政府积极的就业政策的一部分。就业是民生之本,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今年前9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7.2万人。

采访中,陈凤敏夫妇拿出了他们的再就业优惠证。在这个绿色的小本里,记录着夫妻二人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工商、税收全免。抚摸着这个绿色的小本,回想起当初下岗时的

情景,两个人不禁感慨万千:下岗是不幸的,但也是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陈凤敏夫妇的创业故事,是我省无数下岗职工再就业故事中的一个。心若在,梦就在,天地间还有真爱&;&;他们在真爱中,在社会构筑的强大的就业网中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