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朱文建
成都荷塘综合批发市场位居全国七大市场之列,东、西、北、南的客商云集于此小区域。出海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他们来这里淘金,梦想赚钱。成都荷花池不是池,而是“海”。
多少人下到了“大海”,多少人在这里上上下下,多少人游到了彼岸,成就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和梦想。
2012年的荷花池市场。刘陈平摄
卖吼货的地摊时代
七月的一个大热天,我骑着共享单车从西北桥到人民北路路口。看到金牛万达广场的高楼,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兴奋。回望荷塘的旧影,繁华喧嚣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荷花池的名字据说是一个部队首长的名字,解放后回田后在这里挖了一个大池塘,到处种荷花。随着岁月的变迁,当年的荷塘早已湮没在历史的脚步中,而荷塘这个名字却流传下来,演变成了一个闪亮的金字招牌。
打破这里寂静的是成都第一个火车站——北站的出现。成都北门一直是来往四川的主要通道,是南来北往的人聚集的繁华之地。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这里人气旺盛,人们歇脚,非常热闹,于是城北公交总站应运而生。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诞生在成都的北门,然后蔓延到周边地区。
第一个荷塘市场自发产生。有些人看到了商机,就在街上铺了一张塑料布,拉起货摊做生意。刚开始,江浙人带头,卖袜子、美裤、气球等小商品。来成都的人回去的时候,带了一些小东西去卖。这次销售感觉还是不错的,收入比上班好很多。尝到甜头的人,不顾人们异样的眼光,隔一段时间就抽空去拿货。毕竟赚钱才是硬道理。起初,我做兼职,一边工作一边卖货。后来,我干脆辞了职,做起了百货公司的生意。这些人也成为荷塘最早的零售商和购买者。
荷花池市场2012年关闭改造前。刘陈平摄
现在做生意很常见。过去,做生意的想法不被接受,被视为“没有做对”。从老家来到成都的女友和后来的妻子,也夹杂着最初在荷花池摆摊的生意。摊位不是随便摆的,下午五六点才行动,晚上九十点才关门。白天人少,晚上人忙。兼职赚外快的人和小企业全职的人,都在一个地方努力思考,那就是如何把生意做好。在昏暗的路灯下排队的摊位,通常都是摆两条长椅,或者在春床上摆一个摊位。男女大声喊:“路过,别错过机会,买回来省钱!”卖小吃、冷面、炖菜的小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四处游荡。荷塘批发市场由此萌芽。
不愁卖的百货生意
东易路左侧,北站是青龙市场,以前在四区交易,后来改成了鞋区。《荷花池》的转正期为1985年下半年至1986年最后一年。所有的摊位都被取消了,开始了相对统一的管理。春床所有摊位停止叫卖商品。
之前荷塘水果批发点搬到司马桥,换了鸟笼,也放在摊位上。没多久,弹簧床就用砖头和水泥板搭起了一个固定的简易摊位,很快就换成了铁容器。荷塘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初具规模,吸引了全省各地来海淘金的人。
除了上班,我还经常去荷花池闲逛,这是一份兼职。一开始摊位在综合市场主渠道,后来去百货交易第四区帮老婆。市场上噪音很大。早上把货拿出来挂起来,堆在铁柜子上;下午,我把货摊收了起来,把货物装袋放在储物间。尽管一袋货物的仓储费是50美分对1美元,但仍然排着长队。第二天一大早,我赶紧把货拿出来摆好。我还记得市场广播喇叭里播放的欢快歌曲:“叮铃铃叮铃铃,骑自行车在大道上,”
摊位的邻居卢明庆是仁寿人。夫妻俩来守摊,在八里桥租了房子,举家搬迁。挣钱后,我回到家乡买了房子。
又开了一家歌厅,也算是衣锦还乡了。记不起小张是哪个地方人,父子两个来看摊做生意,两人看上去岁数相差也不大,见老张来了,有人开玩笑说,小张,你哥哥来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嘴笨,不会做生意卖货,很难卖出货,在摊位上不过起个看守作用而已。有买主来了,小张就会主动答话帮我卖货,叫我不要说话。买主也练精了,往往快成交点货数钱,一句话不对就戳脱。陈姐把两个儿子都带来荷花池摆摊,两个小弟娃都才十几岁。前不久我遇到了陈姐,她早不做生意了,在北站附近买了房,服装生意让小儿子接手,大儿子做了另外的事。她颇有几分自豪地说,管他的,这辈子还是混出了个人样子。
那阵做百货生意根本就不愁卖货,愁的是货源。
刚开始,荷花池市场的百货货源几乎都把持在江浙人手里,他们包下市场附近的旅店,从外地发来货码在屋里,静等生意上门,而对于货物的来源则是守口如瓶。找货源是最辛苦的事,事先打听到了哪个旅店有货,收了摊就得赶紧跑去,还得有熟人引荐,说尽了好话,不然人家不拿货给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急得心里没得抓拿。
闯出来的进货渠道
走在如今的荷花池街上,气派的商业购物高楼下,是整齐划一的药材市场及干杂市场。原来的天海大市场早就被高楼所取代,形成了楼下商铺楼上住宅的新格局。
上世纪八十年代羽绒服好卖,有多少卖多少,常常脱销。买主是一大包一大包地抢,只消转个手就赚钱。我们赶到附近一家旅店找货源,老板操着江浙口音说没货了,就要撵我们走。我们说出一个朋友的名字,老板才答应拿货。根本就没有挑选的余地,一包一包的货不开封,直接付钱拉走。找到了货就是胜利,赶紧在街边喊了辆三轮车把货拉到市场寄存处。一番忙碌下来,又冷又饿,都晚上十点过了才往屋里走。
那时候,我们经常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去找货,顶着厚厚的白头霜,这家旅店进,那家旅店出。老板睡眼惺忪爱搭不理,只能拿几包货,多一包都不行。大冷天,冰冷的打包带把手指都勒出了血。我不会骑三轮车,找来三轮车现学现卖,几次差点把人撞了,把货拉到市场,已是一身大汗。一见来了货,买主一下就围了上来,口里抱怨着:咋这阵才来,还等着赶车回去卖货呢!直到这时,我紧张的心才松了下来。
在人家手上拿货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老余是江浙人,瘦高的个子,腋下夹个公文包,派头十足。他同其他批发商一样,发了货在旅店静等说价。不过老余这个人够朋友讲义气,他也不隐瞒,把进货的渠道给我们说了。可千里迢迢,从未出过远门,哪个敢大起胆子揣一大笔钱去冒险?找不到货不说,还担心弄不好出个意外。老余干脆地说,走,我带你们去!江浙一带服装加工厂遍地都是,有了老余的带路引荐,我们很顺利地进到了第一批货,减少了中间环节,利润当然就要多些了。
大约在1987年到1988年间,很多荷花池的商家就开始全国四处进货,很快势不可挡,东到江浙,南下广州,北上武汉,闯出一条条进货渠道,荷花池的商路迅速拓展。
下海淘金的追梦人
荷花池商圈包括北站东一路、北站东二路,还有统称肖家村的肖一巷、肖二巷、肖三巷、肖四巷。
这片地方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下海淘金。
刘双喜是江苏人,在火车站货运部工作,每天有很多百货发往成都荷花池,可以看出荷花池的商气特别旺盛。老刘认识了发货的曾老板,两人一拍即合,老刘辞去了车站的工作,来到荷花池与曾老板做起了服装生意。

大成市场。
肖三巷是正对着成都大学的一条街道。他们先在肖三巷租了铺子,卖羊毛裤羊毛衫,生意好得很,请了四个人,还有专门管账的。每天要卖十几包货,从山里来的买主大包大包地拿货,从不挑剔。每天的营业额就达十多万,从早一直忙到晚。一次管账的一时疏忽,晚上关了门就走人,回家后才想起当天的货款还放在铺子上没拿,吓了一大跳,赶紧跑到铺子上,幸好十多万元的货款装在塑料袋里纹丝未动。天海大市场建成,他们又进入了市场打拼。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000年初的近二十年时间,可谓荷花池的黄金时代,不管是人流量、交易额及货物吞吐量都达到了鼎盛时期,跻身全国七大综合批发交易市场之列。特别是2000年后,荷花池市场提档升级,先后涌现出大成、金荷花、荷花金池等一批新型批发市场,交易环境和服务质量都上了一个档次,影响迅速扩大,附近的云贵川地区,沿海广州、福建、江浙一带,远达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的人都来到这里。荷花池也不负众望,成就无数人的创业梦想。
每天早晚是荷花池的黄金时间,凌晨三四点钟,市场就活跃起来,汽车喇叭声,人的叫喊声,拉货的小板车轮声交织在一起。人们脚步匆匆,雄赳赳气昂昂,跟上战场一样,就听到喊:“快点快点!”送货的搬运工穿梭来往,各个打包点灯火通明,一派忙碌,奏响了荷花池凌晨独特的交响曲,拉开一天的大幕。中午过后,人流渐渐稀少下来,商家也可以歇口气了。到了下午收摊,夕阳西下,又是另一番景象。大货车停靠在路边,搬运工忙个不停,一车车的货发往远方。直到天黑路灯发黄,整个商圈才停歇下来。
业内习惯称最初成立的荷花池综合批发市场为老市场,老市场在几年前就拆除,完成了历史使命,整体搬迁到国际商贸城。而大成、金荷花、宏正等市场则支撑起了荷花池市场新的一片天,因为这里有成都火车北站为重要依托,这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拟的区位优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