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调查你准备创业地区的环境 创业投资环境调查报告怎么写

是的,当你看到标题时你应该知道。我准备全面系统地和大家谈谈海南的创业环境。

历史上,海南曾是贬官分布的地方,可谓“三蚊一菜”。然而,从经济特区,到1984年11号文件带来的“十万人入海”,到1988年海南省的成立,再到1998年朱镕基视察海南,海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中国第一个门户网站“天涯社区”也诞生在海南。

但这种互联网氛围并没有持续下去。近年来,海南不仅把生态旅游和热带农业打造成重要的产业支柱,还积极发展房地产,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企业家。最著名的有“万通六君子”、王功权、冯仑、刘军、王启富、易小迪、潘石屹。

被房地产绑架的海南产业严重畸形。海南从农业直接过渡到服务业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尴尬的问题(虽然不能发展国防工业)。所以,即使杭、成、渝、厦、Xi安等内陆城市逐渐崛起,错过了互联网创业机会的海南也很难好起来。

据了解,海南的创业项目大部分在海口,少数在三亚。毕竟海口是海南的经济政治中心,而三亚只是一个旅游城市。目前海南创业版缺少两个部分,一个是资金,一个是人才。所谓基金,也就是投资者,目前海南创业的资金大部分还是政府的引导资金;人才是海南创业版比钱更稀缺的部分。

一方面,海南与大陆一海之隔,人才、信息、氛围难以传递到海南;第二,与当地大学有关系。海南只有海南大学是211工程;第三,当地的产业断层使得直接发展互联网更加困难。

1、投资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人

先说投资者。边肖这次去海口,刚得知一个北京投资人也在海口出差。幸运的是,他拔掉了在北京从未见过的草。见面地点在海口复兴市著名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入乡随俗”。据他说,他原本是来海口和一些同行谈的,但发现海南没有真正的投资人。他说:“投资机构有6-7家,但都是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主,没有外部投资机构注入。

得知后我也很震惊。毕竟一个地方要想发展“双创”,当地的投资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厦门的蔡文胜;虽然成都的投资者环境与其在中国的第四大风险投资市场不一致,但也有德芬豪基金(由连续创业者、成都于硕科技彭越创始人创立)、尚雅资本、壹天使基金、团通科技等。和常驻知名投资机构;更别说深圳了,只有Zero2IPO集团发布了“2015中国股权投资年度排名榜”,在国内创业投资机构前20强中,深圳本土投资机构占据了10席。

但是,海南(让我感叹),按照边肖的说法,只有海口有创业环境。然而,在询问了复兴城互联网创新创业园的相关工作人员后,边肖了解到,海口的天使投资发展非常缓慢,能够命名的投资机构非常少。比如像蔡中首泰这样的投资机构,有“三个人做5000万个板块”,但投资的6-10个项目大部分是实业,互联网相关的项目很少。

2、孵化器:只招募“互联网”及“互联网的项目”

然而,在这样“波澜壮阔”的双创环境下,海南也在奋力追赶。事实上,海南已经建立了许多企业孵化器。例如:

"0">海口国家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海口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海口国家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南省创新创业研究院、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学生会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海南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海创客)、复兴城互联网创新创业园、海南生态软件园等等。


就拿比较有名的复兴城互联网创新创业园来说。他们还是在很积极引进全国性的创投资源的,诸如光谷咖啡、微软加速器、阿里云创客、极客公园、洪泰创新空间、黑马会和新浪海南等等。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黑马会,在册会员已经有180人(会员要求是3000元/每年),编外会员也已经达到400-500人,虽然在册会员里面有80%是传统行业出身,不乏房地产商等,这些人虽然没有互联网基因,却很希望转型互联网+。


但可惜的是,复兴城创业园首期引进的都是加速器或者孵化器,都是以做活动为主的,并没有投资能力。其次,就是孵化器能为创业者提供的少之又少,尤其是创业氛围。据入驻的创业者介绍,他们只招募“互联网+”或者“+互联网”的项目。“但上海口几乎没有懂互联网+的人,信息也很闭塞,而且效率极差,可能北京三个月就可以开发完成一个App,在海口一年可能都做不完。毕竟是海南的原生环境在那里摆着呢,比较尴尬的工业断层,以及人口教育和素质都不是很高。”入驻的创业者说。



3、创业者:这届海南创业者不行

海南人的“慢”也是出了名的,这也怪不得创业者。实际上,在海南分两种群体,一是“本地仔”,二是“大陆仔”。“本地仔”是那种有一颗椰子树,就能生存下来的人,每天拖鞋、“老爸茶”走起。所以在海南发展最好的自然是“大陆仔”,尤其潮汕人。几乎所有的高官或者企业家都是“大陆仔”。


“你在海南待久了,你可以睡的很踏实,不会有任何愧疚感和畏惧,但是在深圳,压力与生俱来,就像是有一个轮子在推着你,必须跑。”一位从深圳回海南创业的创业者说。


但是相对于“没有钱”、“慢”,让海南创投圈最无奈的是根本没有人才。


“人才才是海南最缺的”,在记者走访的创业者和孵化器相关工作人员后,答案难得的一致,毕竟投资的核心是创业者。“没想到被一道海峡把创投氛围隔开了,大陆的钱不愿意过来,年轻人也不愿意来海口”,一个从北京工作多年后回海口创业的创业者说,“而海南本地人素质教育比较落后,还很会享受安逸的生活,几乎没有互联网意识,他们甚至不懂为什么要去奋斗,何况创业。”


这也苦煞了海南政府,毕竟全国双创热,每个城市都有几个标杆性的创业项目。但是对于海南来说,好想真的没有。就拿之前在海南做的最好的“酷秀网”来说,他们凭借“票务(包括景区票务)”的“互联网+”的模式,据说成功拿到了一千万的政府融资,目前已覆盖了海南90%景区票务分销。


海南受其特殊的人文和环境基因影响,房地产、餐饮、旅游这三大产业一直是其支柱产业。房地产的“互联网+”恐怕还需要几年,所以海南政府也希望将依托旅游产业“互联网+”的“酷秀网”打造成海南创投的名片,就像厦门的美图秀秀、深圳的大疆、重庆的猪八戒网、湖南的御泥坊、杭州的蘑菇街、成都的迅游,等等。


但在去年在创投大热的情况下,“酷秀网”迅速扩张,不但开到了各大城市,还扩张了很多旅游品类,甚至开起了线下农家乐。相关人士回忆说,其实当初“酷秀网”的模式还没有被验证。也万万没想到,遇上了资本寒冬,目前可能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发展堪忧。


当然,它并不是唯一,由于没有专业的创业环境以及专业的指导、建议,创业项目的方向、模式等问题层出不穷。类似酷秀网,服务本地模式的几个O2O尝试几乎都失败了,比如“海南陆客”(一家专注于海南和三亚旅游的O2O电商公司,2011年就开始折腾,声称是依托O2O和SOLOMO的商业模式,向用户提供海南旅游产品和服务),但现在Safari已经找不到它的服务器,微博也停在了2015年3月。


既然依托旅游产业的“互联网+”项目又差强人意,那餐饮企业的“互联网+”会不会好?毕竟那里的人是如此热衷于吃和发呆,平均月薪三四千的他们愿意为了普通的一顿饭花掉二三百。


所以记者特意去采访了一位在海南做“互联网+餐饮”的创业者,采访过程中这位创业者也是十句里八句不离“互联网+”、“黄太吉”、“颠覆”、“全网营销”等词汇,全然一副“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在心中的模样。


但当问到具体“如何做”的时候,才发现只是用一个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几个个人号在微信里宣传而已。模式无非是公众号发文章、个人号加人、发朋友圈,再无其他。不说这微信营销的封闭性,只是这种营销模式不是在一线城市随处可见吗?理发店、美甲店、皮肤护理店、饭店、甚至洗脚店,哪家不是这样?而且几个合伙人也没有意识到微博的二三线城市下沉趋势,认为海南没有人玩微博,索性就没有做微博。而小编本人只是随手发了几张在海口美食的照片,就有8-10个当地陌生人来点赞,还私信问我发的驴肉火烧在哪里买的。诸如此类项目,不胜枚举,血槽已满。



4、高校创业者:总理点赞后,打印店里堆满了创业计划书

当然,我们还不能忽略高校的创业力量。海南共有19所大学,其中有8-9所在海口。海南最好的两所大学分别是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其中海南大学是海南仅有的211工程大学。上面孵化器部分有提到的“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学生会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也在这里。据了解,这里原本是一个学堂(思源学堂),由于“高校创业风”让聚集了众多创业创新的学生,后而演变成了现在的“海大创新院”。而将它推到大众面前的,则是由于李克强总理点的一个“赞”。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给海大创新院的曾南春(海南大学海洋学院2006级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和他的团队研发的开椰器点了一个赞,还特地买回去了几个。就是开椰器,类似红酒开瓶器(如下图)。从那起海大创新院一下子就火了,全校热衷于“创新”,据打印店的老板回忆,当时海大仅创业计划书就印刷了好几千份(学生参加比赛前所递交的计划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团队打印过6-10次计划书,也至少有近千个项目,一股“大跃进”之风泼面而来。但是,依然没有听说从海南高校(包括海南省)走出的互联网项目,哪怕是天使轮,IT桔子上都查不到。



(曾南春 图)


记者采访到一位当时参赛的大学生(今年毕业),她做了一个互联网+海南当地特色的项目,她说,“设计上暂且可以优化,但在海南想找个合伙人都找不到,何况用互联网+思维把品牌推出去,很少人懂这个,所以项目在交完论文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据她回忆,当时也很少有同学去想真的能把项目做起来,更不要说出去拿融资了,想都没人想过。


可见,相对于资讯、技术的缺乏,海南创业者最缺的很可能是格局。海明威曾说过那么一句话。“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 也在说一个城市气味儿对于年轻人深厚的影响,而在一个旅游城市,他们其实已经跟创业无关。


她毕业后继续留在了海南创业,利用大学时打工的经验,一个人做起了房地产会展宣传服务的业务(非互联网),但是当时在学校和她一起创业的同学们已经各自回家。“第一年毕业可能留下来很多,第二年减了一半,第三年就没剩啥了。留下来干什么呢?工资那么低,回老家也能就业,去一线城市也能干点什么。而海南只有房地产、旅游,而这两个产业的创业成本又很高,这也让在外上学的海南人不愿意回海南发展。所以如果大学生创业的话,只能去做一些很小的、没有科技含量的东西或者‘边角活儿’。”她自嘲,但是仍然在坚持,“但自己创业总比打工强,海南的平均工资是三四千,自己做生意可以赚到两三万。”


也许空口无凭,所以记者又找来了海口互联网相关项目的招聘需求信息,也可以从侧面了解一下目前的创投环境。下图即小编当天在拉勾网搜索职位信息,结果少得楚楚可怜。



(拉勾网截图)


写到最后,突然想起了“记者”来到海南的第一个“不适应感”,其实是来自于滴滴(别问我为什么不是Uber,因为这里没有Uber,对,这里是一座连Uber都没有的城市)。滴滴的沟通成本真的很高,不会用导航、不认识路、不会用评价系统的司机大有人在。上门O2O啥的就想都不要想了,这里好像是一座全民不需要互联网的城市,你还要相信能在这里“创业”?当然,可以来这里“起步”或者“试错”,毕竟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