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全球教育的趋势,也是高等教育的新轨迹。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学生自主创业,而是提高认知,引导学生从强调成就、竞争、学科学习的思维和行为,转变为强调能力、合作、价值的思维和行为。今天,我将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球趋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案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本质三个方面来分享我对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看法。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球趋势
世界著名大学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孵化,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成为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创业在斯坦福大学形成了一种文化,成为教育、科研、创业三位一体模式中的三要素之一。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传统教学更注重成绩、竞赛和学科。然而,当前教育理念对学生或人才的要求更强调价值、合作和能力。前者着眼于你所拥有的,后者着眼于你所能达到的。这种转变的根本点和核心是价值导向的转变,从关注个人能力转变为关注个人对公司、机构、社会和人类的价值,即他们对公司、机构、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和贡献。这是时代的变化和趋势,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大学纷纷启动创新创业教育,并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我选择了两所世界排名前20,学科结构与我们学校比较接近的大学作为例子来说明。首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融入到各个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蓝”计划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几乎每个学院都有创业项目或创业中心(见图1)。以工科院校为例,他们有自己的创业中心。2015年访问密歇根大学时,我专门拜访了中心主任。中心的很多做法与我校颇为相似,其中创业大赛是起点,举办创业培训、创业课程、创业项目、创业大赛。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音乐戏剧学院也有专门的创新创业项目;文理学院有一个关于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特别项目;商学院有三个与创业相关的机构:创业研究中心、社会影响中心和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中心。
图1:密歇根大学创新和创业系统
另一个例子是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多伦多大学的几个主要学院都有自己的企业孵化器。2000年,有一个影响中心,主要是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研究生的中后期孵化器;2012年,理工学院成立了孵化园,这是第一个早期/创意阶段的本科生孵化器。2013年,商学院成立了创意孵化器,主要面向校友和一些外部公司。2014年后,其他一些学院,比如医学,也成立了自己的孵化器。这些孵化器相对独立,但也相互关联。学生可以根据创业的不同阶段和学科,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孵化器。当原孵化器的导师认为你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创业时,会推荐你进入下一阶段的孵化器;当你需要融资时,导师会推荐你进入商学院孵化器,或者去那里找相关导师。无论你处于哪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总能在全校性的孵化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孵化空间。
图2:大学创新创业孵化系统
一般指原创性科学研究活动,包括提出新概念、 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因此,科学创新常常被视为原始的发明、发现、创造。熊彼特最早对“发明、发现”与“创新”进行了区别,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他认为,把新发明引入生产系统,使其行之有效,即创新。 反之,付诸实现的创新不一定是任何发明。
关于商业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和提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二种。第一种:创新是将想法或发明转化为创造价值或客户愿意为此支付的商品或服务的过程。所以创新必须关注市场,关注需求。第二种,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生产或采用、同化和利用增值的新事物,更新和扩大产品、服务和市场,开发新的生产方法,建立新的管理体系。这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因此,(商业)创新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载体,创业者是创新的实现者。
创新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持续性创新,主要在1到N 阶段;另一种是颠覆式(破坏性)创新。过去40年间,颠覆式创新出现在美国很多科技创新的行业,由此产生了微软、谷歌、苹果、亚马逊和Facebook等科技公司。
持续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根据主要市场的主流客户一致所看中的性能,不断改进和完善成熟产品的性能,以满足客户更高的要求。大多数行业、大公司的技术进步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持续性创新。其优势是:资源配置总是以可持续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导向,关注现有顾客以及被证明了的商业模式和市场,风险低;其劣势是:为了提供更好的产品和获得利润,产品售价更高;存在“过度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即提供的更优质的产品,可能超出客户的实际需求或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
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理论最早由美国Innosight公司创始人、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 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提出,其被誉 为“颠覆式创新”之父 。Clayton Christensen将颠覆性创新定义为,为新客户设计的产品或服务。颠覆性创新分为:建立新市场的创新和来自低端市场的对现行商业模式进行的创新。一般颠覆性创新的产品性能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可能拥有新客户所看重的其它特性。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更方便。常常通过新技术和(或)新的商业模式来实现。
02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实践案例
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成立于2010年,是校园内的一个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平台,提供创业课程、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培养全校同学的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创业学院建立伊始便同步设立了 “宣怀班”,在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有创业意愿、愿意进行创业探索与实践的在校生和校友。“宣怀班”为创业“种子选手”提供系统的创业课程和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创新创业理论和方法的创业者。
“宣怀班”提供“雄鹰计划”、“雏鹰计划”、“百度计划”和“IBM计划”。“雄鹰计划“旨在培养创业精英,招收已有创业公司(或项目团队) 的创始人/合伙人或团队骨干;“雏鹰计划”旨在培养创新创业新生力量,招收对象是目前暂无项目,但对创新创业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百度计划”和“IBM计划”,旨在培养未来技术前沿的创业先锋。这二个计划由百度公司和IBM公司提供专业化、系统化、质量高的课程,并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
2019年创业学院将与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设计学院、法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老师一起共同为全校同学开设创业辅修专业,课程见图3。

图3:上海交通大学创业辅修课程模块
同时,创业学院希望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真正融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见图4)。

图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融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0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本质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不是一定要教学生去办公司,而是培养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提高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意识、胆略、勇气。它与传统教育有着本质不同(见图5)。
创新意识,是要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创业思维,是要让思维方式具有行动导向偏好、行动中学习的偏好(即:在行动中自学、 跨学科学习、反思、讨论)、市场需求导向偏好(即:关注用户的需求和痛点、为用户带来价值); 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过程需要的创造性、创新性、沟通能力、讲故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拓展资源的能力、综合解决问题。
可见,与传统教育相比,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训练,将获得的更高的价值,今后在社会上的适应性更强,对社会的贡献和潜在的影响力更大。

图5:创业思维和传统教育的区别
在专业教育课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就是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建立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从“听” 到“动”:动脑、动嘴、动手、动腿;在“动” 中发现问题,提出想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价值,提升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