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年时间,共享充电行业经历了一个从流行到退潮的过程。
近日,美团点评通过内部公开信表示,将结束共享充电宝项目的试点运营。就在之前,乐电宣布停止共享充电宝业务,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今年9月,共享充电公司Hi Electric报道称,其线下推广团队已全部签约,约200名员工面临裁员。此前,包括河马充电和鲍晓充电在内的公司已经倒闭。
今年春天,共享充电行业可谓“红火”。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2017年4月,仅半个月内,就投资了包括Hi Power、街电科技、小电、来电科技在内的多家企业,融资金额近3亿元。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预测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数将超过1亿。
艾媒咨询集团CEO张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共享经济的关键在于市场是否有痛点和需求,其次是市场容量,是否值得资本投入。“共享充电市场可以解决用户手机充电的痛点,还有手机电池本身。短期内仍然不可能实现大容量,所以共享充电的市场是存在的,也是刚需的。"
面对所谓的“行业调整期”,来电科技的CMO杜牧指出,“所谓的调整是指从A状态到B状态的一步,但实际上,自从共享收费诞生以来,企业就已经被淘汰了。与调整期相比,这更像是一种代谢现象,但现在代谢速度在加快。”
新陈代谢
共享充电行业的玩家纷纷走出去。
在街电创始团队集体辞职、Hi Power被曝变相裁员后,美团餐饮平台总裁王会文发布内部邮件称,经管理团队讨论决定,将结束“松鼠便利店”和“共享充电宝”两个项目的试点运营,并将松鼠便利店集团11名同事调至外卖事业部尚超KA集团和商户运营组,充电宝项目集团14名同事全部调至餐饮平台Z项目组。
王会文在内部邮件中指出,美团判断是否推出新业务的逻辑在于是否符合美团的企业使命、新业务所处的行业、用户和业务是否对现状满意、新业务未来的市场规模及其与现有业务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团其实是最适合拓展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的企业。因为美团掌握着大量的商户资源和活跃用户,恰好是共享充电宝业务的两端。这意味着与垂直共享充电宝运营商相比,美团可以用相对较少的努力完成布局。基于此,业内人士判断,美团未来共享充电宝市场小概率大。
小店科技创始人兼CEO唐永波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的倒闭现象更多是行业优胜劣汰的结果。唐永波表示:“这些公司整体竞争力较弱,资金投入量较小,市场体量不高。“共享充电是一个数百亿的市场。面对这个庞大的用户市场,赢家很难独吞,所以行业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整体来看,共享充电宝头部企业的发展势头依然很强劲。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它也给越来越多的用户带来了便捷的服务。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行业的快速发展。”
唐永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小店连续三轮融资吸引业内关注以来,共享充电已进入资本、产品、技术、精细化运营实力的较量。“共享充电宝藏共享充电创业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实际的本质是B2B2C的商业模式,与单车共享公共sce有本质的区别
作为触达需求用户的中间环节十分重要,需要满足商户端这一中间环节需求,进而解决用户消费需求。整个商业模式相对共享单车难度更高一个量级。”盈亏分化
一方面是行业开始出现退潮,另一方面,却有头部企业传出一定的好消息。
11月2日,街电CEO原源公开表示,街电已在部分城市实现了盈利。截至2017年9月底,街电在全国已经部署35万台机柜,充电宝电源数在344万台以上,同时渠道还在向二三线城市拓展。截至10月,街电已经拥有了1500万活跃用户,成为微信小程序TOP20的应用。
来电科技创始人、CEO袁炳松则在11月3日宣布,继2016年8月首次实现盈亏平衡后,2017年10月,来电科技再次实现盈亏平衡。这也是行业内首家在获得大额融资并迅速规模化后,宣布盈亏平衡的共享充电宝企业。
“来电科技是首个实现全场景的玩家,推出了84口、40口、20口、16口、12口、8口以及单体充电宝,”袁炳松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同时,我们在大场景上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更多机场、火车站、旅游景区都在使用,我们还全线进驻哈尔滨地铁,上海地铁也已进驻。此前已相继进驻十余个高铁站、火车站以及近20个机场,每个站点大约铺设2-6个机柜。”根据来电科技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来电科技已进驻了四川绵阳火车站、四川德阳火车站等,服务覆盖城市超过230个。
唐永波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小电在部分城市已经实现盈亏平衡,“我们目前已经布局全国100个一二线城市,其中北上广深杭等27个核心城市为直营模式,目前小电日订单数峰值达到50万单,今年第四季度内我们计划实现日订单数突破100万单,这其实是实现规模效应和整体性盈利的临界点”。
在他看来,共享充电B2B2C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其本质上与共享单车规模效应的表现有所不同。“共享充电产生规模效应的前提是占据城市的刚需场景,只有占据核心场景,保障设备使用率和投资回报率,才能真正将资本优势转化为高效运营优势,在此基础上扩大投放规模,才能形成规模效应。”
(编辑:黄锴,邮箱:huangk@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杨清清北京报道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