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商记者 李丹超
在全球疫情之下,产业带工厂正经历着神奇的一幕。
5月8日上午9点,位于河北莱文的腾达纺织制造有限公司20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摆满了外贸订单的毛巾成品和半成品。受海外疫情影响,库存偏高。
腾达20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堆满了成品和半成品毛巾
相反,在不远处的生产车间,机器满负荷运转,制造国内贸易订单。
工厂不得不全速运转。5月8日,腾达在1688平台参与外贸工厂的卖空计划。作为卖空计划的主要部分,两位主播在工厂直播间直播一天,做空工厂80台机器的产能5天。
巨大的外贸库存无法消除,内贸订单“妥协”了工厂产能。
疫情之下,依靠“外贸变内需”“化危为机”的不仅仅是腾达纺织。日前,阿里内贸批发平台1688宣布,近一个月来,结合阿里春雷扶持外贸企业的计划,大量海外销售受阻的外贸工厂上线,拓展国内市场。平台上近700家外贸工厂每天启动“云批发”拓展客户,新增外贸工厂2万多家,营业额超220亿。
2010年5月8日上午9点,华灯初上,腾达纺织第90场直播正式开始。
“我们家这条毛巾很好,抗菌,一次性使用。”“这位朋友关心供货能力,所以放心,我们工厂绝对没问题”.
没有光鲜亮丽的直播间,没有高亢起伏的“OMG”,主播连打扮都不仔细。与百万人频繁观看的在线名人直播间相比,腾达两次直播的累计观看人数只有几百个买家。
然而最终的数据却让人大跌眼镜:1场直播,4个小时,744个买家,810个订单,5天卖空工厂80台机器的产能,约10万卷清洁巾(一次性毛巾)和7万条毛巾。
这场战斗胜利了。
对于饱受疫情困扰的腾达纺织来说,5月8日在1688平台直播国内贸易促进非常重要。
几天前,21岁的主播李沛已经在为直播做准备了。她是腾达两个月前招聘的业务员。在她进厂的第一个月,她的清单上只有一个任务:熟记工厂生产情况和所有的毛巾产品,从而成为最专业的“毛巾销售”。
李沛(右)和她的朋友正在直播
专业的同时,她的直播技巧也越来越熟练。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腾达纺织做了89场直播,其中很多都是李沛做的,这也让她知道了1688平台直播间的观众最关心的是什么。
与淘宝直播不同的是,阿里巴巴1688商业直播强调的是商品原产地,进厂直播间的大多是做实体店、淘宝店等的商家。除了产品本身的性能和美观,他们更关心的是镜头前的工厂是否符合“做优质供应商”的角色。
为此,在直播中,丽培和小伙伴们反复提到“工厂供货能力、打样周期、能不能开发票”等客户关心的问题,效果显著。
1688平台的直播,似乎让直播间回到了1.0时代:关掉美颜、关掉滤镜,退回包装、回归真实,无需大V、车间即现场。
几个月来,这样的直播帮助无数原先做外贸的商家找到了生机。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后,商家开播数量和每天直播场次同比均增长500%,平均支付转化率在20%以上。
大数据研判:生产市场最需要的产品
放在两个月前,腾达纺织绝不会想到能有这样的销售量。
“中国人打上半场,外国人打下半场,外贸人打全场。”在河北高阳,不少企业都遭遇了这样的打击。高阳从粗布纺织做起,当地纺织产业受到冲击后,高阳慢慢有企业走向毛巾生产,随后出现群体性迁移,大家都做起了毛巾。

疫情前,高阳毛巾占据全国三分之一产能,腾达是其中最大的供货商之一。
在腾达的客户名单里,有如家、格林豪泰等国内连锁酒店,也有佳得乐、可口可乐、intel等国际品牌。海外订单取消、延期,全球酒店用品滞销,这对于有50%外贸业务和大量酒店毛巾业务的腾达来说,几乎致命。
两千多平方米的仓库里,满是因订单取消和订单延迟而产生的毛巾成品、半成品。车间主任王兆宇已经在工厂10年,他形容自己难得有了一段“清闲”时光:因为海内外酒店生意冷淡,他负责的毛巾、浴巾生产线不得不降低产能。
与之毗邻的5条“一次性洁面巾”生产线,却是另外一番光景。70个工人必须每天超负荷工作,用王兆宇的话说:“隔壁都来不及做。”

腾达车间正在加班加点生产一次性洗脸巾
一次性洁面巾,也是腾达5月8日直播中卖得最好的产品。
运营负责人王萧告诉记者,这主要得益于疫情后产品策略的变化。王萧管理着腾达纺织5家阿里巴巴店铺,主营运动、礼品定制、酒店用品、一次性洗脸巾、商超专供等不同品类的毛巾制品。
今天3月底,阿里巴巴小二找到王萧。他告诉王萧,目前平台上搜索量比较高的是“一次性毛巾”和“家用抗菌”毛巾,要向这两个产品靠拢。
根据大数据对内需市场的研判,腾达纺织收拢原本分散的产品,收缩白毛巾和运动毛巾生产线,主要进军抗菌与一次性毛巾。
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无比正确。因为一次性毛巾卖得太好,车间已经开始“三班倒了。
突破5%的结界,转危为机
疫情让腾达纺织意识到,内需市场大有可为。
其实早在2011年,腾达就有了自己的第一家网店。
促使工厂开网店的动力,是一个广州的大客户。因为客户要求“先发货后付款”,腾达又不想“黄掉难得的大客户”,这才开通了阿里巴巴。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网店也仅维护着这一个客户的生意。
到了2017年,腾达搬入新的生产基地,面积从1000平方米扩大到1万平方米,和刚创立的时候比,地盘整整大了99倍,但利润却不见长。究其原因,外贸利润率太低。
腾达纺织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外贸利润率低,一般为3%,但单量大,一次几万条甚至几十万条的毛巾;内贸利润率高,大于5%,但单量小。腾达老板娘曹丽燕带着28人的电商团队认真经营着几家网店,生意不错,但销量只是外贸订单的零头。
内外贸一平均,一年到头,厂里的利润还没有高出过5%,这成了腾达的利润结界。
在高阳毛巾圈里,曾流传着一则消息:一条由高阳企业代工生产的国外品牌高端毛巾,能卖1700元,利润都被国外品牌商拿走了,代工企业赚的都是“辛苦费”。
记者在腾达的网店中看到,大部分的毛巾价格在10元以下,但优点在于,这里用的都是腾达自己的品牌“鑫尚”,一笔订单的产生,就意味着一次5%结界的破局,可能是10%甚至15%。

疫情中大数据指导的“抗菌、一次性”毛巾为腾达找到了内需市场的新方向。像腾达这样的经历,在高阳不少,在中国各个县城产业带也不少。
广东阳江的“金辉刀剪”,创立31年,外贸业务占比80%。3月下旬遭遇所有外贸订单停滞,工厂决定转攻内贸,在1688平台推出了自己品牌的刀具。开张两天,销售额超20万。
东莞的国际大牌代工厂普莱雅女装,今年“328”1688商人节上,一天的销售额几乎与海外客户全年订单总量相当。
永康市硕日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疫情下60%的外贸订单面临停产,公司负责人卢晓畅不得不考虑裁员。直到被朋友拉着一起做1688,推出第一款炒锅3天销售就过了千套。他说,锅具月销量上百在海外电商平台基本就能排在前几名,但在国内,月销上万单的店铺很常见。
云批发+品牌化,加速了产业集群的优势,也为曾经过于依赖外贸的中国企业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编辑 徐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