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记者傅刚北京报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香港的强积金制度有14年的管理经验,一直被视为内地维持和增加退休金价值的一个很好的参考。近年来,与该系统相关的各种细节被频繁曝光。但内地如何将类似制度引入实践层面的策略却很少,如如何对接基金公司、如何设定申购赎回费用比例等。
带着类似的疑问,记者近日在北京金融街洲际酒店采访了宏利公积金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利)CEO吴。
吴的事业一直与养老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0年香港强积金成立之初,她不仅是宏利的CEO,负责产品开发、销售及市场推广、分销渠道策略、风险管理及与相关监管部门的联系,还根据自己在强积金的投资经验,不时撰写大量投资者教育文章。目前,宏利管理的强积金资产达996亿元,在香港强积金市场排名行业第二。
她认为,香港的强积金制度成效显著,包括内地在内的其他经济体系都可以借鉴。另一方面,内地养老业务需要在选择有效投资模式、不断提高运营透明度、建立有效监管体系、政府给予适当政策支持的条件下,多条腿走路,扭转养老金缩水的现状。
让一切更加透明
2000年12月,香港正式实施强制性公积金(强积金)政策。仅仅过了14年,覆盖率就高达87%。
从吴对的感情来看,这个速度自然是惊人的。她介绍,香港的强积金是一项强制性供款计划,由私营机构管理,以资金累积为基础。作为香港“退休保障三大支柱”中除政府退休金之外的第二大支柱,它涵盖了香港所有员工。
正如世界上每一个经济体系一样,香港正在迅速老化。吴巧妙地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三年前,香港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3%,未来十年将上升至19%;到2041年,将达到30%。在强积金制度实施之前,香港310万劳动人口中,只有约三分之一拥有某种形式的退休保障。强积金推出才14年,已有270万人参与强积金计划,占劳动人口的87%以上;其余则是获豁免的公务员或完全不用缴纳强积金的人士。
与内地无法决定如何使用退休金的个人不同,强积金规定,雇员和雇主每月可提取5%的免税收入,将款项存入受托人的特别独立账户,自由选择由第三方基金公司照顾的细分强积金品种,并向他们支付管理费。他们退休后,可以一次性提取养老金和收入。
香港员工有那么多选择强积金投资的自由,会不会有类似a股市场的散户思维?——市场波动时撤回投资?当记者问及2008年金融危机对强积金的影响时,吴出乎意料地平静。她透露影响不大。虽然当时部分基金净值回撤超过20%,但他们会建议投资者不要杀跌,在低位减仓。事实上,离开的投资者真的不多。
吴认为,原因与强积金必须年满65岁才可以领取有关。因此,他们在退休前三年才开始教育投资者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仓位。在此之前,他们的投资风格会积极进取,尽可能地积累本金。
“强积金是一项非常长期的投资。与其他储蓄和投资计划不同,它不会不断改变基金的投资组合。即使做了调整,一般也只会转换新的资金,不会影响老捐款的积累。”
相比之下,虽然内地政府对于养老金制度的规划目标也是三级制,但——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金组成。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陈旧——
吴建议,内地2006年引入企业年金制度至今已有8年。现在,这种自愿制度应该转变为强制性制度,以造福更多的人。
数据显示,香港强积金运作14年来规模已达5430亿元,其中4100亿元为本金,其余1300亿元来自投资利润。目前香港每个强积金账户平均本金15万元,平均每户收入20万元。按照14年回报来看,年化回报率为4.7%,同期全市场平均回报率不到2%。
吴强调,内地政府可以考虑不同的养老基金模式,但最重要的是让捐赠人知道捐款的去向、金额和收入
情况。换言之,养老金制度要做到透明化,而这些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投资者培育和教育过程,内地有关部门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但需要做到更加透明化。公私管理的争议
记者注意到,香港强积金受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保险业监理处、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等多个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以保障计划成员的权益。
强积金受到的限制,也要多于美国401K计划,比如,严格限制使用衍生工具和进行现金、证券借贷,也不能进行高杠杆投资,标的债券需要达到法规要求的信贷评级;每只基金所持的港元投资项目至少占该基金市值的30%,只可将指定百分比的现金存放于单一银行。但强积金的服务提供商都是私营投资机构,而不是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
在谈到养老金应该由公共基金管理还是私营基金管理时,吴智珊认为,养老金由公共基金管理,一定程度上可以承担市场稳定器的职能,同时也可用于一些公共项目,有利于保证当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当然,这也可能出现投资范围狭窄、投资回报率低,难以达到退休人员投资预期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因资金被滥用及投资不当,导致资产损失。
世界银行调查数据显示,34个国家公共养老基金在1980年至1990年的投资组合中,75%都是投资于政府债券及定期存款,14%用于住房贷款,8%用于房地产,只有3%用于购买股票。
吴智珊透露,从世界银行对私营及公共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研究看,私营养老金以大优势胜出,许多公共养老金实现的回报低于银行存款利率,也低于各自国家人均收入的增长率。
据介绍,为了增加强积金对企业和员工的吸引力,香港强积金制度还在税收上做了特殊安排。员工的强制性供款、企业为员工所作的强制性供款和自愿性供款都可享有扣税安排,而企业为员工所作的自愿性供款,如员工离职并为企业服务十年或以上,也可豁免课税。
吴智珊表示,税收优惠对强积金投资收益的影响大致在3%到5%区间,这一优惠对员工的吸引力是很大的,“有很多额外资金是员工自愿存进来的。”
加强监管确保公平
据测算,内地基本养老保险过去20 年来的损失量化后分别为:以通胀率作为基准,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率相对基准损失高达3277 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的潜在损失,近5500 亿元。
如何对这些资金展开专业化管理已迫在眉睫。
吴智珊指出,一旦超过3万亿元的巨大养老保险基金池打开闸门,将需要大量的外部投资管理人去承接。而由私营部门提供“养老金第二支柱”的投资管理服务,具备相对的独立性。
私营公司负有受托责任,以计划参与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独立管理养老金的运作及资产。私营养老金提供商常常向计划参与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多加利用股权投资实现更高的回报。
在管理领域,吴智珊指出,政府的公共养老基金不会把资金分配到成员账户中,一般也不会提供报表,所以,参与的个人无法知道自己持有的资产,也几乎没有机会对投资进行选择或获得建议。而私营养老金市场的竞争会提升管理效率,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及时分配、提供财务报表及持有资产的透明化,此外,私营养老金供应商能够利用自己的分销渠道为计划参与者的投资选择提供建议并协助成员管理其投资。
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吴智珊强调,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私营供应商的经验,但同时要对他们进行监管,确保公平和一致性。
数据显示,香港强积金2000年推出以来,注册的强积金基金组合从300只增至477只,5430亿元中70%投资在股票基金,30%投资于债券基金,这与绝大多数主流养老金的投资情况相反,一般为70%债券+30%股票。
目前强积金市场份额最大的机构汇丰银行,占有22%份额。
吴智珊所在的宏利管理的强积金资产达到996亿元,强积金账户数量132.2万户,占据香港强积金资产18.2%的市场份额,在香港强积金市场占据第二的位置;第三位是友邦保险(AIA),约10%左右;第四为中国银行,有8%的份额。
人物简介
吴智珊 澳门出生,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工商学士学位及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宏利公积金信托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宏利人寿保险(国际)有限公司雇员福利业务部副总裁,负责管理宏利人寿保险(国际)有限公司旗下公积金及团体人寿与医疗保险业务。现为香港退休计划协会行政委员会成员,并为香港保险业联会的寿险会员,以及香港保险学会和香港保险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