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夏天是最适合艾灸的季节,尤其是对于风湿、哮喘、鼻炎等慢性疾病。艾灸在夏天效果最好,所以我们总是强调在夏天治疗冬季疾病。
但有一位爱友给我们留言说,她去年春天接触艾灸,夏天做了“三伏天艾灸”,但艾灸后身体状况并没有太大改善。她觉得“冬病夏治”的说法有些夸张。
我们老师和她沟通后发现,艾友效果不佳与她的艾灸习惯有关,这也是很多艾灸初学者常犯的错误。
坏习惯1
缺乏系统艾灸
艾灸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需要坚持,但大多数爱友做不到!
这个爱友断断续续艾灸了一年半,效果还不如别人的“狗灸”。
我们不要求大家一年四季都要艾灸,但一定要把握一些黄金时间,比如三伏灸、三九灸、节气灸,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艾灸的效果。
就拿三伏来说,这个是一年中艾灸效果最好的时间,一是穿衣服少,二是全身肌肉、经络、脏腑处于一年中最放松的状态,气血运行快。这么长时间内只艾灸三五次就想到效果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这样的爱友大部分穴位还是不准确的,效果要打折扣!本来取穴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
要彻底治愈很多疾病,必须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症状制定详细的艾灸方案,这往往贯穿整个三天。
比如以支气管哮喘为例,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病主要与肺、脾、肾有关。只有坚持肺脾肾同步调摄,才能达到止喘平喘的效果。
所以如果选择艾灸,但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做不到系统的艾灸,效果如何.总比早睡强。
坏习惯2
艾灸时间过晚
这个爱友,她晚上回家都快8点了。洗完之后,她通常在9: 30开始艾灸。她通常艾灸一小时,晚上10: 30结束。
原来,她冬天也艾灸,身体没有异常反应。然而,最近问题来了。艾灸后,我总是睡不着。睡觉后,我容易盗汗。当我醒来时,我很累。还有五心烦、口干咽燥、大便干燥等症状。
其实原因很简单:
晚上9: 00到11: 00,属于石海,也就是“人定”,阳藏,毛孔闭
,人应该安静下来。艾灸时生发阳气的,本来这个时间阳气要敛藏,你且通过艾灸把阳气又扰动起来,长期这样会影响睡眠和伤阴。加之方法不对,艾灸结束也没有把阳气收一下。长期这样,出现的亢奋、失眠、盗汗、烦热等症状,很正常。因此,各位艾友夏季艾灸不要太晚,你实际上可以早点起来用竹盒+艾条推送器,迷迷糊糊的灸几个穴位,下班回来再灸剩下的几个穴位,也就是尽量减少晚上艾灸时间,灸完后再灸一灸涌泉穴等。
坏习惯3
过度强调灸量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指出:“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就是说,“火足”与“气到”是艾灸治愈疾病的关键因素,其中,“火足”指灸量到位,“气到”指气至而有效。
就因为这句话,很多灸友走了极端,认为灸量越大越好,恨不能同时全身帮着盒子灸。
实际上三伏天经络相对通畅,你艾灸很容易达到“气至”。
坏习惯4
盯着一个地方往死里灸
这个错误,女性艾友特别容易犯,因为她们最习惯用大灸器灸腰腹部。今天灸这里,明天也是灸这里,很少挪窝。或趴着或躺着,边看手机边灸。
虽说腰腹对女人非常重要,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知道灸某个穴位、某条经络,极易造成此强彼弱,导致身体阴阳气血失衡。
一位有胃寒毛病的艾友,总是捆着大盒子灸腰腹,月月如此,入伏后出现了种种症状,其中一种就是上热下寒,这是因为她总是灸腰腹,壮大了心火,加剧了心肾不交。
坏习惯5
不能投入心神
这个错误很多艾友都容易犯。
在艾灸的同时,一刻也没闲着,打游戏、刷抖音、发朋友圈……
我们说过多次:在施灸过程中,三心二意与聚精会神,效果绝对千差万别!——因为前者没有投入心神之力!
艾灸其实就是以火行气的过程,而在气的运行过程中,神无处不在,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心神变化的表现。只有“心神合一”,真正将心神之力渗透到施灸行为当中,身体才能较快地吸收足够的灸量,感受到灸感。
很多艾灸名家也告诫我们:百姓之灸在于火,医者之灸在于气,圣人之灸在于神。可见,三者的区别就在于对心神的调动程度有高有低!
可想而知,以这种随意的态度对待艾灸,灸完之后,除了热感,可能什么都没有留下。
除了上述5个常见的坏习惯,夏季艾灸还易犯很多低级错误。
比如,灸后喝菊花茶,吃西瓜等下火的东西,这就相当于将自己置于水火之中,把刚补的又全给泻掉了;
再比如,灸后出汗多,很多人按捺不住要洗澡,我们都说灸后不能碰水,请注意这个水包括冷水和热水,热水也是水湿,长此以往,易导致身体湿气重;
再比如,艾灸之后睡不着,干脆下楼吃夜宵,殊不知这样一来,既影响肠胃功能,又增加肝脏负担,还会熬夜伤身;
……
以上诸多禁忌,望各位灸友注意。
艾灸的的确确是养生利器,但利器再好,方法得用对,我们要做到“做正确的事儿”(艾灸),再“把事儿做正确”(正确艾灸),唯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调理身体,反之,操作不当,极易给身体带去麻烦,甚至动摇你的艾灸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