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琏杜宣
秋天太快了,因为它又大又大;
工作快乐,生活充实就是生活。
张謇盛达纱厂
张謇(1853-1926),字季之,晚清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积极发展民族工业,是中国棉纺织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他为自己创办的盛达纱厂画了几副对联,这是其中一副。“盛达”二字来自《易经》:“天地之大,生而有之。”这幅对联巧妙地嵌入了“大”和“生”两个字,对仗工整,充满豪情,表达了作者发展民族工业的愿望和经营理念。
商不允赋;
宝丰,贸易的长期存管人。
这个协会是一个著名的商业协会,旨在使用代码和转喻。只有经营得当,我们才能在财力上取得巨大进步,让古代陶朱公变得富有;做生意要讲究职业道德,在做生意时要发扬古人提倡的管鲍精神。“陶铸”,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时期越国大夫,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后人尊称为“商圣”。他出身贫寒,但博览群书,辅佐越国勾践,提拔越国,灭吴,退隐经商成为富翁,并传播自己的财富,自称。他是中国儒商的鼻祖。“不让陶铸”有两层含义,一是管理方式向商晟学习,二是在付嘉理念上超越陶铸。《管鲍之风》中,战国时期,管仲在成为朋友之前,与鲍是好朋友。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贡献少,分享利润多。包舒雅知道管仲是在照顾老母亲,不是出于贪念,从不斤斤计较。这个协会渗透着浓厚的儒商文化,体现了做生意最基本的要求。做生意的人都爱钱,关键是拿钱要得当。
焦立业、桓宽的名论;
吴煮了海,说傅又做了汤。
这个协会是长沙大西门的盐门协会,以历史上与盐有关的四位名人为基础。前纣王大夫焦利,与商纣交恶,藏匿商贾,卖鱼卖盐,后被周文王利用,帮助周武王成大业。焦家被崇拜为盐商的祖先之一。西汉人桓宽写《盐铁论》;义乌号管仲,春秋时期齐国人,以齐桓公为相,曾为富国煮海水、煮盐;傅说,商朝人,是殷商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后人以严梅、丁奈为赞。“腌梅汤,调和丁鼐”都是指治国。《古文尚书说命》中有一句名言“做的和汤一样,只能盐梅”,意思是要做好汤,关键是调和咸(盐)和酸(梅),这是治国的比喻。比目鱼:大定。《丁奈》中的调味是处理国家大事的比喻,多指宰相的职责。
:15px;">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赵孟頫题扬州迎月楼
这是一副对仗正整的开业名联。赵孟頫,元代文学家、书画家。赵孟頫因不为元世祖赏识,于是浪迹江湖。一次,赵子昂游览扬州,恰逢当地一赵姓大户新建的迎月楼开业,大宴宾客,邀请文人墨客庆祝题词。赵孟頫便入门凑趣,酒过三巡,主人请宾客赋诗题联,对联。上联盛赞迎月楼之美和主人之贤。“阆苑”,也称阆风苑,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时也代指帝王宫苑。“三千客”,指当时盛宴宾客众多。扬州自古与“明月”有缘,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杜牧也有“二十四桥明月夜”之名句。联语以神仙花园为喻,盛赞迎月楼是扬州最佳的楼台。全联遣词华丽,想象丰富,用典精当。
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望断铁门限,备夏水冬汤,应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下地;
东东西西,那许瞒了根脚,试竖起金刚拳,击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心意六道众生,吃饭穿衣。
此联出自吴恭亨著《对联话》,乃安徽休宁县某地茶亭联,联语对仗工整,富含哲理,且充满禅味。联中引入禅家用语告诉世人,即使是神仙菩萨,也跟凡人一样都离不开吃饭穿衣。联中虽没出现“茶”字,却告诉人们,茶与禅密不可分。这幅茶联,与欣赏“竹荫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大不相同,虽不能给人以品茗那样美妙甘醇,富有诗意和无限的情趣,但也让人深思,亦佛亦道,立意深刻。“铁门限”出自唐代王梵志《世百年人》诗:“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原指打铁作门限,以求坚固,后比喻人们为自己作长久打算,也比喻生活经历对人的影响和局限。
虽是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旧时理发店常挂的一副对联,颇富哲理。过去理发业是被人瞧不起的,被视为雕虫小技,因此有理发师在门首贴出此联以示。联文通俗简单,但巧妙地运用了流水对、转折、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既含蓄幽默,又将理发行业特点描绘出来。“毫末”与“顶上”,“技艺”与“功夫”对的巧妙工整。“毫末”是指头发末根,“顶上”指头顶之上。虽然理发师工作是毫末小技,但却在人最重要的头顶工作,马虎不得,技艺一定要娴熟。通俗实在,让人联想颇多,毫末技艺,只要下力气,也能修炼成“上顶”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