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农村人创业故事案例 农村创业模范人物故事

来源:重庆日报

余德兵开发的蔬菜大棚。通讯员田摄

“去年,养猪和蔬菜种植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净利润200多万元。今年,我还养了100多头牛,试图让自己的利润翻倍。”近日,来自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的村民余德兵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他拿着手机演示使用App控制大棚内的设备。

在文昌村,余德兵是村民眼中的“牛人”。从贫困户到百万资产,从传统经营到智能蔬菜种植、生态养猪养牛,他已经成为附近村庄年轻人眼中的创业偶像。

华丽转身

昔日贫困户成致富楷模

45岁的于德兵,以前常年在广东打工,但生活费后月薪很少,两个孩子的上学费用对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随着大儿子上了高中,学费和生活费激增,于德兵一家成了贫困户。

贫穷会改变,而改变是有意义的。沿海打工不行,于是于德兵干脆回家开始养猪。刚开始生猪市场不景气,辛苦搭建的圈舍没能给他们带来利益,让全家人更加贫困。长期受苦的于德兵,终于迎来了市场的好转。他拼凑集资建了一个400平方米的养猪场,达到每年养猪30头以上的规模,收入3万多元,逐渐步入正轨。

尝到甜头的于德兵,在平安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再次扩大了2000平方米的圈舍,存栏生猪达到400多头,年纯收入超过40万元。他不仅一举脱贫,还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典范。

种养结合

带领村民共致富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猪粪处理成为一大难题。"想了想,我决定把肥料和农业结合起来."于德兵告诉记者,经过和家人商量,他种了134亩蔬菜。

蔬菜长得好,这让于德兵更加自信。2017年,他筹集资金435万元,发起成立奉节县柯鹏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合作农户”形式与当地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通过为农户免费提供种苗、统一采购化肥等方式,推动73户农户发展辣椒种植,其中贫困户13户。

为了增加经济收入,种植绿色蔬菜,余德兵推动了种养一体化发展。他用老化的树叶和杂草作为猪饲料和猪粪来提高土壤肥力。由此,猪场粪污变废为宝,不仅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问题,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2019年,于德兵对温室进行了自动升级。每个蔬菜大棚都配有配电柜,门、喷水、换气扇、遮阳网、侧窗、天窗、地面恒温全部电控。精品苗圃一年四季可种植20多种蔬菜。“现在我只需要用手机远程控制大棚种植和生产。”于德兵说。

于德兵种植的红薯、白菜、虎皮椒、鱼腥草因品质出众,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成为市场热销商品。基地日收入5000多元。

在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合作社。村民何德忠在基地承包了1亩地,每年各种蔬菜收入1.5万斤,可分成2万多元,是原来种地收入的十倍。不承包大棚的村民还可以获得地租、就业等多重收入。

“借牛还牛”

开启生态养牛新路

2019年初,于德兵再次启动产业扩张。

“经过调查,我发现肉牛的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稳步上涨,而且牛不容易生病。而且,我家乡到处都有稻草可以当饲料,牛粪也可以施肥,发展养牛的想法就产生了。”他说。


说干就干。去年9月,喻德兵从成都眉山引进50头夏洛莱牛,发展起了养牛业。按照技术员的方法,他用粮食混合料加上秸秆、青草等打碎作为饲料,6个月后,300斤的牛犊长到1000斤以上。这个月,喻德兵又购进了62头牛犊,扩大了养殖规模。


“我养的牛,吃的是生态草,喝的是山泉水,肉质品质好,很受欢迎。大牛8-10月便可出栏,基本上能卖3万左右,除去成本,每头牛利润达6000元,加上牛犊收入,年纯收入达200多万元。”喻德兵向记者算起他养牛的收入账。


已经致富的喻德兵没有忘记乡亲们。“公司和村民签订借牛协议前,会先对每头牛进行称重,待养到出售标准,再按照7元/每斤统一回购。”喻德兵介绍,目前村里已有40余户农户和喻德兵签订“借牛还牛”合作协议,带动了100余户村民发展起养牛产业,户均将增收1万余元。


“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依托于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当然,自己也要努力干、加油干。”喻德兵表示,自己将力争在下半年将肉牛养殖规模扩大到200头左右,使村里家家都种菜养牛,户户都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