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创业根本的目标是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创业最早叫个体户,后来叫下海,后来叫创业或者开公司。

互联网兴起后,利用资本的推力,造就了张朝阳、丁磊、王志东等一批富有且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

从那以后,创业这个词开始流行,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也衍生出了许多亚文化现象。例如,“失败家庭”名单中的第一名就是卖房创业。

截至目前,经过移动互联网的洗礼,人们对创业本身的看法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创业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商业生态。

大多数年轻人的梦想已经从“挤头皮拿公务员铁饭碗”变成“创业可能让你成为霸道总裁,然后娶白”。虽然创业成功的概率只有5%,甚至更低,但挡不住年轻人勇往直前、全身心投入创业的大无畏精神。

很多年轻的90后创业者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流创业者,甚至很多大学生在离开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在很多创业者眼里,创业成功的概率不是5%,而是50%!

因为对于个体创业者来说,只有两种结局,成功或者失败。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失败的打击,承担失败带来的相关后果,那么他选择创业作为人生梦想的几率会比工作高很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业是企业家自身命运的一场赌博,只要你能承受,你就敢赌。

有一天我坐出租车,和司机聊天。司机说,即使我们努力工作几个小时,一天最多也就赚300元,不努力,一天也就200元。“不打架”和“努力工作”只有100元的差距。如果他每天打架,缩短休息时间,就会日积月累。万一生病,看病的费用可能比每天多花100元,每年多花3万元要高得多。

司机说的话实际上反映了一个经济学常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般来说,刚开始的时候,收入价值很高,到了后来,收入价值就越低。

用数学语言表示: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增加是递减的。

让我们以出租车为例。假设司机的师傅值夜班。他下午4点开始取车,6点到7点的高峰时间基本没有空车,所以这个小时收入最高。我们假设是80元。那么,随着乘客数量的减少和空闲驾驶时间的增加,每小时的收入将呈现下降趋势,午夜后,乘客数量将严重下降。如果这个时候工作完成,司机要工作8个小时,除了要交的钱和油钱,他可能只赚200元。

如果司机师傅选择继续“加班”,工作到凌晨5: 00,深夜出租车数量锐减,司机师傅只能选择在酒吧等娱乐场所“躺着”,那么5个小时后,运气好的可能赚100元,运气不好的可能只赚50元。我们假设平均数字是75元,这意味着他每小时只赚15元,而他在之前的8个小时里平均赚了25元。

司机的工作时间在增加,但每小时的产量却在下降。为了在总量上增加一些收入,他不惜花费更多的“成本”来得到它。然而,从经济角度来看,司机师傅额外的5小时“投入”降低了每小时的“平均收入”。

接下来,让我们想想司机师傅的主人。他可能是一家出租车公司。这家公司有100辆出租车。假设每辆出租车24小时运营,白天和晚上两班倒。每辆出租车每天给公司贡献的固定收入是400元,不会再增加了。那么,这家公司的日收入是4万元,月收入是120万元。

公司要想增加收入,只能增加更多出租车,这就是规模效应。对于司机师傅来说,增加工作时间,单位平均收入在减少,一天就是24小时。毕竟,人们不会

是机器,还要休息,所以不存在什么规模效应,但对于出租车公司而言,就可以通过增加车辆(生产资料)


和司机师傅来扩大规模,提高收入。


我举这个例子呢,就是要说明,创业的本质是什么。我作为一名创业者,四年的创业经历可以讲有很多教训,当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我身边也有很多创业者,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我也非常了解。同时,我们也通过各种媒体,看到了在更大舞台上成功和失败的创业者。


结合自己和身边人的亲身经历,再结合那些曾经光彩夺目却又坠入深渊的明星创业者的经历,你会发现,所有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居然真的都是一样的。而且这个错误,作为局外人去看的话,好像还特别低级。


这个错误是什么呢?


这个错误就是很多失败的创业者,忽略了从0到1的这一步。


具体来分析,有这么两种情况。


第一种:没有完成从0到1这一步。


以这样面目失败的创业者比比皆是,创业最后成了他们的一句口号。比如扬言要改变世界,颠覆某个行业,但最后连一款产品都没有做出来,或者做出了一款产品,但世界并没有被这款产品改变,行业也没有被他颠覆。


这种错误就是从0到1的市场验证没有完成,或者验证不成立,也可以看做没有走完从0到1这一步。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是因为创业者本身好高骛远,缺乏对某个行业和市场的深刻理解导致的,仅仅“制造”了一个看似特别精彩的想法,但缺乏落地执行和实施的能力,或者实施之后,发现这个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最典型的就是某些创业者凭空“创造”出了很多“伪需求”,比如“共享马扎”、“共享篮球”以及很多O2O项目,比如上门美甲等。有些项目在资本的催化下,拿到了钱,也落地执行了,但很快就发现这个商业模式是不成立的。这些项目不是死在扩张的阶段,而是在草创阶段就夭折。


第二种:完成从0到1这一步了,但是扩张出现了问题。


这种是比较“隐蔽”的,按理说,既然走完了从0到1这一步,商业模式应该得到了市场的初步验证,那么,为什么扩张出问题了呢?我们抛开创始人、团队、投资方及竞争对手的因素,也就是说,假设这些都没问题,那么,随着这家企业的高速扩张,就会产生规模效应,盈利当然指日可待。


那么,实际情况为什么相反呢?所以我说它比较“隐蔽”,问题还是出在“从0到1”这一步。前面我们举了出租车公司的案例,这家公司只有100辆出租车,但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赚钱的商业模式,抛开管理能力的因素,这家公司只要能扩张,每增加一辆车,就会增加收入和利润。


但在这一轮创业大潮之中呢,很多公司的商业模式是——预测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可能会盈利,或者垄断某个市场之后,自然会盈利,比如滴滴。


但对于普通创业者而言,它的成功没有任何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因为那是万分之一的概率。如果你去赌一件万分之一概率的事情,我劝诫你不要去创业。


创业需要赌博的精神,但前提是你要先数一数自己的“本钱”,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九概率成为炮灰的事情,已经不是赌博了,而是自杀。


为什么很多创业项目当初描述的“以后盈利”或者“规模化之后盈利”并没有变成现实,反而是经过几轮烧钱之后就草草收兵或者兵败如山倒呢?


核心原因其实很简单——并没有真正的完成“从0到1”的验证。


那个验证的“结果”是“假的”,继而在资本贪婪之心的驱动下,疯狂构筑从1到1亿的商业模式的“神话”。


一般情况下处在这个阶段的创始人和投资人都喜欢讲“仰望星空”或者“星辰大海”什么的,却忽略或者无视自己脚底下其实踩的是一片“烂稀泥”。


我就拿共享单车来举例说明吧。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到现在也不清晰,用户的押金似乎构筑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但ofo的惨败告诉我们,比起他们烧的钱,那点押金显得很寒掺,就是这点寒掺的押金,他们都退不起。


100辆ofo是不赚钱的,1千万辆ofo就会因为规模效应赚钱吗?从一开始这个模式就是不成立的。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长租公寓,为什么有些企业资金链断裂,不仅仅是因为租金贷无法使用导致的,而是从一开始的商业模式就有问题,从一开始就没有实现盈利,只是为了做大资金池。


很多行业的创业者都把眼睛聚焦在规模化之后的“故事”上面,并且也用结果证明了自己具有高速扩张的能力,但问题是越规模化,风险积聚的能量也越大,最后的宿命就是车毁人忙。


简单说,从0到1的验证如果没有真正完成,扩张就不是真正有价值的扩张,而是风险的扩张。就像一栋楼,如果地基有问题,盖的层数越高,坍塌的风险系数就越大。


所以,创业的本质是什么呢?


创业的本质不是人人都要做李嘉诚和马云,创业的本质也不是人人都要做成一个阿里巴巴或者腾讯,创业的本质更不是动不动就把上市作为创业的终极目标。


创业的本质就是:让自己换一个人,换一种生活的方式,最终通过创业实现财务自由而实现心灵的自由。


换一种活法,去干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还能赚钱,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还能扩大视野,提高认知,最后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真正过上了超越打工的生活质量。


这是创业的最低要求和创业的文艺说法


找到一种商业模式,经过市场的真正验证之后,通过提高投入的方法提高产出,同时不断提升效率,持续地创造盈利。


通俗地说,就是你每天10点钟起床,12点到公司,甚至你一天不去公司,这家公司还在为你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利润。


就像那个出租车公司的老板,而不是每天清晨五点起床或者每天凌晨五点收工的出租车司机。(这里没有任何轻视出租车司机的想法,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人生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


这就是创业的倍增效应。这也是创业和打工的根本区别。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甲在一家公司任职经理,年薪30万元,旱涝保收。乙选择了创业,前三年不仅没有盈利,反倒欠了50万元的债务。第4年,甲的年薪涨到了50万元,而乙的项目开始盈利,并赚了100万元。第5年,甲的年薪还是50万,而乙当年赚了300万。这一年甲的单位效益变得不好,面临失业的风险,而乙的事业则开始稳步上升。


五年下来,甲赚了190万,而乙赚了350万。


最可怕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甲的市场竞争力在不断衰减,今后找工作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而乙则通过五年的积累,不仅赚到了第一桶金,更成功地让自己的公司走上稳定盈利的轨道。


五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甲而言,五年是按部就班的工作,领工资养家糊口,思维会被繁忙的工作所禁锢,长年的打工生涯已经让他丧失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压力会让他把收入的稳定性放在第一位。但甲的稳定的收入,主动权并不是握在自己手里,老板让你稳定,你就稳定,老板不让你稳定,你就不可能稳定。


而花了五年创业折腾的乙,虽然刚开始很困难,但折腾明白之后开始赚钱,并且最重要的是——通过创业真正掌握了自己赚钱的一套商业模式,并且雇佣团队不断扩大收入和提高利润。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甲手里的鱼是老板给的,他可能只是负责帮助老板管理渔场,或者负责编制渔网,但老板究竟是怎么赚钱的,他未必能搞清楚。老板有一万条鱼,分给甲五百条鱼,甲很开心,但有一天老板只能分三百条鱼给他的话,甲心理肯定不能平衡。他要么学老板自己开个渔场,但没有资金,要么忍气吞声接着干,或者跳槽去别的渔场,然后又是一个死循环。


而真正摸爬滚打掌握了捕鱼办法的乙,刚开始可能一天只能抓1条鱼,只够自己吃。后来他改进了渔网,一天可以捕10条鱼,自己吃不完怎么办呢?去卖掉然后再用卖掉的钱招聘一个人丙,这样两个人一天可以捕20条鱼,后来丙替乙又改进了渔网,两个人可以捕30条鱼,这样又招聘了一个人丁,之后3个人就这样逐步变成了30个人,这个时候乙就开始建立渔场,他不用再冲在一线去捕鱼了。


中国的饮料大王宗庆后刚开始创业只想赚十几万元,没有想到会做到今天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还有饲料大王刘永好,刘永行兄弟,创业的初衷就是嫌做老师工资低,想多赚点钱改善生活。还有李嘉诚,刚开始创业走街串巷卖五金产品。当然,这些都是老一辈的创业者在当初创业时候的“初心”。今天我们的创业者动不动就把“改变世界,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的口头禅,而且每当困难的时候,就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来激励自己。我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创业者,而且创业时间长达四年,并且经历了喧嚣的风口论和浮躁的PPT创业时代,我回忆起我当初做核桃公寓的初心——改变城市白领的租住现状。


这个“初心”真的是我的“初心”吗?


还是我用来“宣传”的“初心”。


宣传——就是给别人看的“初心”。


那如果我否认这个是我真正的“初心”,我真正的初心是什么?


我告诉大家,一个真实创业者的真实的“初心”。


那就是——我想赚更多的钱,我想做出一个牛逼闪闪的公司,我想当霸道总裁,然后迎娶白富美。


至于“改变城市白领的租住现状”这个“初心”,那是在你成为牛逼闪闪的公司的霸道总裁之后,自然而然的事情啊。


你如果混不到霸道总裁哪一步,就算你自己不忘记你的“改变城市白领的租住现状”的初心,别人谁又会记得呢?


所以,这一轮创业的最大问题在于,很多创业者错误地理解了创业的本质,把创业这件事弄得很“高大上”,并且很不接地气,玩概念,造需求,就是没有认真的去琢磨,如果我融不来钱,我的创业还能成功吗?


以上是我为《郑占录的创业课》第一节课写的导言,大概5000字上下,今后每节课都会有这么体量的一篇导言,这个导言是发布在《核桃公寓》服务号和订阅号上的,完全免费阅览。


第一节课


大家看完本节课程的导言之后,应该明确一个观点:创业的本质是什么。创业的本质就是:让自己换一个人,换一种生活的方式,最终通过创业实现财务自由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如果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我们去思考创业要“创”什么,就是选择什么赛道进入,这个问题就相对简单了。


理解“创业的本质”这个纲,再去选择“创什么”这个目,纲举目张。否则就是一头乱麻,像无头的苍蝇今天干这个,干了一段时间不行,然后又换一个,干了之后还是不行,最后欠了一屁股债,又回去上班还债了。这还算好的,有的创业者欠的债这辈子估计都无法还清了。还有的创业者自杀。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没有认识清楚创业的本质这个问题。


既然创业的本质是,让自己换一个人,换一种生活方式,最终通过创业实现财务自由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如果你接受这个观点,紧接着就会产生一个新问题:你要选择哪个行业来创业。


经常有朋友咨询我,老郑,我看你创业做得风风火火,我不想打工了,也想创业,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创业的话,应该干什么?也就是选择什么行业或者什么项目来做。


这就涉及到了我们本期的主题-选择赛道进入的判断标准


你是谁?你有什么?你最擅长的是什么?你对什么最感兴趣?你已经积累了多少资源和人脉以及资金?你是哪一类人?是领导者型还是跟随者型?是开创者型还是守成者型?是经营管理型还是策划运筹型?你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


第一节课


《选择赛道进入的判断标准》


关注我的头条号,即可进入《郑占录的创业课》专栏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