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阶段
近日,第三季《中国好声音》总决赛巅峰之夜广告竞价会在杭州举行。某化妆品品牌在——冠军前设置了一分钟广告,这是中国电视史上最贵的单个广告,天价1070万元。
《中国好声音》有三季,每一季总决赛的广告位可谓“中国好时光”,创造了国内真人秀节目总决赛吸金新纪录。“好声音”模式能一直开下去吗?以“好声音”为代表的一批音乐选秀节目和一大批选秀歌手能从中脱颖而出多远?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好声音”模式会衰退吗
《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过去音乐选秀节目不是单纯的音乐选角,更多的是考虑选手形象和偶像魅力,但表演模式是唱歌。好声音的核心优势在于对音乐的追求。每个季节都有一个可以被记住的声音。”
据悉,原创《好声音》节目《The Voice》诞生于荷兰,吸引了荷兰300万观众,总人口只有1650万。根据研究机构的数据,“好声音”模式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虽然原模式已经非常成功,但陆伟透露,浙江卫视在推出“好声音”时加入了明显的本土化元素。比如,强调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第二季海外模式强烈建议《中国好声音》使用海外版取得巨大成功的“偷模”,即被其他导师淘汰的学生可以收集起来自用。“但我们后来放弃了。因为这与东方师生的文化底蕴相冲突。”
在陆伟看来,《中国好声音》有几个优点。“首先是硬件保证。我们的音响设备和音响团队都是世界一流的,伴奏乐队也是一流的。二是形式有设计感。通过为每个季节设置不同的主题,它将吸引和培养观众。”
“第一季的主题更广泛,那就是‘唱出你心中的歌’。第二季我大胆尝试,以‘小众音乐’为主题,比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第三季的主题是‘致敬经典’,推广了大量的中国音乐歌曲和很多粤语歌。”
陆伟承认,“好声音”模式的力量正在下降。“当观众看到一个新鲜的模特时,会觉得特别美。但是当你看到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时候,你肯定会感冒;此外,模仿者还很多,这种形式不可避免地会浮动。”但车型下降并不是致命的。以选秀节目《美国偶像》为例,他说“跑了十几年,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常江认为,一个电视节目的生命力是形式、内容和制作水平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好声音》区别于其他同类节目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对三者的考量。在我看来,2012年以来的模式引入趋势正在逐渐降温,留下了基于内容的优秀制作。那些以为买个模型就能发大财的制作人,怕被逐渐淘汰。”
选秀歌手为何“昙花一现”
熟悉《中国好声音》的观众都知道,这个舞台上出现了很多“比悲博更有同情心”的“话题王”。一度指出“穷、病、丑”成为《中国好声音》玩家的优越模式。然而到了第三季,观众发现“比惨还惨”的声音很难找,节目本身的“话题”也少了,但导师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在常江看来,“话题少”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导师们的强势风头才是话题的意义所在。他们本身就是明星,也是贯穿节目的骨架和线索。强化导师,弱化选手话题,符合正常的传播规律,也是避免节目低俗化的策略。”
然而,陆伟坚持说:“我们不认为这三个赛季训练生的情绪表达有任何变化。因为所有的音乐都必须是感性的。希望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把歌手当成“知心朋友”。然而,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正在被粗暴地复制。在其他娱乐节目中,选秀本身并不重要,“故事”被误认为是能吸引观众的一个点。这让中国观众迅速麻木,不再被电视上真诚的表达所折服,而是产生了怀疑。”
"我们必须努力工作,使这场演出不受怀疑。"陆伟承认,“玩家应该小心地在歌曲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青年作曲家杨宇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工作。《中国好声音》是他最关注的音乐选秀节目。杨宇最大的感受是“参加节目的年轻歌手太有实力了”。
他说:“选手们的声音条件、演唱技巧、整体素质都很强,爵士、摇滚……各种曲风随意切换把握,观众的确服气。”但于洋也认为,选秀歌手的普遍“厉害”,或许恰恰造成了他们普遍的“昙花一现”。他说:“选秀节目一季一季的周期摆在那儿,优秀歌手一波一波滚滚来。作为个体的选秀歌手,迅速过气很正常。”
上海旷音文化艺术公司音乐总监李汉颖,是资深音乐制作人和作曲家,曾创作过《真的好想你》、《牵挂你的人是我》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她看来,选秀歌手“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选秀平台即电视台的收视率诉求,与歌手希望得到长线包装、培养、宣传的诉求不一致。
李汉颖说:“电视台要的就是收视率,它只负责搭建平台,并没有专门的团队为选秀歌手进行后续的宣传和打造,这本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国内普遍的情况是,电视台也不愿意放弃这些选秀歌手资源,会与其签约,不签约者在选秀路上也很难走远。签约之后,选秀歌手往往就陷入了各种商演之中,电视台没能力、没精力为每个选秀歌手量身打造适合其声线、气质的音乐之路。”
李汉颖认为,电视台应该与有能力的音乐制作公司合作。首季《中国好声音》学员、后成功签约梦响强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吴莫愁,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吴莫愁能坚持到现在,在音乐和广告代言等方面都一直有进展,背后的团队打造功不可没。李代沫本来走的也是这条路,可惜他自己不争气。”
李汉颖直言,吴莫愁只是一个孤例。绝大多数《中国好声音》等音乐选秀节目歌手的舞台生命都很短暂。“很多选秀歌手很幼稚、也很急功近利。说起自己的参赛原因,张口就是‘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以为导师一转身,一家人就能成名暴富过上好日子,想得太简单了。”
蓬勃的音乐产业将催生更多成功选秀
陆伟认为,《中国好声音》要想长盛不衰,选秀歌手要想延长艺术生命,根源在于中国音乐产业要蓬勃起来。“全世界的音乐选秀节目,都是为音乐产业输送新人的最好途径。反之,音乐产业需要新人,会推动选秀节目的发展。”陆伟说,“在中国,当年火极一时的的《超级女声》诞生7年后,才出现《中国好声音》,之间没有其他音乐选秀节目,为什么?因为音乐市场疲软,几乎找不到发展空间。”
于洋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选秀节目中歌手以“翻唱老歌”为主,也是音乐市场疲软的表现之一。“当下中国音乐界原创匮乏是共识。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整个流行音乐市场的不景气,搞配器、编曲的创作人才纷纷转行。这从歌手的产量、质量上也能看出来——出唱片的人越来越少了;真正踏下心来做原创专辑的人少了。”
不过,“翻唱老歌”也未尝没有裨益。于洋说:“新旧艺术风格的融合能带给我们新的艺术感受。如,我在进行音乐创作时,也会向古典音乐‘借力’,这与‘老歌新唱’是同样的道理。”这种观点也为李汉颖所认同:“原创是必须的,不然10年后我们拿什么经典来‘翻唱’呢。但与此同时,老歌新唱也可以把一首老歌改编出强烈的时代感。”
陆伟对《中国好声音》中“老歌新唱”的处理引以为豪:“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好声音的学员?一、唱得比原唱好;二、和原唱唱的完全不一样,别有新意;三、唱这首歌投入的情感能感染到人。这三个标准至少符合一条。然后根据学员特点和意愿定歌,最多的选了十几遍才最终定下来一首歌。”
陆伟说:“恒大收购了多家唱片公司,阿里收购了虾米和天天动听,这会给整个音乐产业带来重要的支撑点。此外,国内几大音乐网站都在酝酿音乐的付费下载。其实国外的音乐下载都是收费的,如,英国《好声音》的所有歌曲放在苹果商店下载,一首约0.99英镑,这笔收入几乎就能覆盖整档节目的制作费用。”
但李汉颖指出,通过音乐付费下载激发音乐产业生机的前提,是要切实落实对音乐创作人的著作权及版权保护。“现实是,创作者的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实现音乐付费下载,获利者也只是某些网站和运营商,而非创作者。”
尽管如此,陆伟仍相信,《中国好声音》还能走得更远,因为“我们遇到了中国音乐产业非常重要的拐点,整个产业在慢慢复苏”。(蔡梦吟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