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五大社交电商平台吸引资本入局
电商“第三极”崛起遭遇巨头阻击
短短半个月,五大社交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地募集资金并IPO,背后拼多多和纪昀仅用三年时间就进入电商第一梯队。当社交电商成为与平台电商、自营电商并驾齐驱的“世界屋脊”时,电商巨头迅速搭建起“同质化”平台,展开狙击战。
近期,以纪昀(分销模式)、拼多多(竞争模式)、有赞(工具模式)为代表的三类不同模式的社交电商平台相继获得融资。社交导购电商“什么值得买”冲刺IPO,有传言称腾讯投资“Beauty Theory”将与多家投行就美国IPO进行谈判。
“社交电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电商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电商用户增速大幅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与社交媒体嫁接正在成为电商平台的标准配置,这标志着电商行业正在开启“去中心化”的新时代。
开店零门槛 渠道成本低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扫描官网、拼多多的二维码,在拼多多拿到了一个店铺。上传身份证信息后,他们很快批准并发布了产品。聚集微店的平台不仅仅是零门槛,更是为入驻商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产品选择、物流、客服、IT系统、内容(艺术设计、营销策划)到业务培训等。店主只需要在网上社交圈进行推荐和宣传,将商品信息有效地连接到消费者身上。
曾经开过店的吴女士对比了渠道成本。她说:“传统零售模式下,不算营销费用,只有渠道成本会占到商品售价的50%以上。收集整个渠道的成本只有35%。”
吴女士成为微店老板以来,不仅每天在朋友圈推送商品信息,还一个个轰炸熟人、同学、各种群。吴女士开了两个月的店,但是交易金额不达标。然而,两个店主被开发出来,获得了60元的云币奖。
刷单风刮向社交电商
品多多的一位店主告诉记者,虽然品多多说自己不卖流量,但其实只有参与品多多的活动,商家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所谓活动,是指拼多多主页面上限的扣球、品牌清仓、名品折扣等版块。“最后一个活动要交5000元押金,最后两个活动要交1万元,两个以上活动要交5万元押金。”
刷刷刷也从传统电商吹到品多多等社交电商。有开票服务的公司客服告诉记者,从2017年开始,来拼多多的商家会越来越多,手动流转100张拼多多账单只需要15元。同样数量,淘宝账单只需要75元。在QQ群上,另一家自称有3万人的计费公司表示,之前咨询淘宝,账单很多,但现在拼多多的金额和淘宝差不多。
两大电商巨头出手阻击
面对快速成长的社交电商“菜鸟”,电商老板和二胎纷纷“出手”:淘宝推出“淘宝特价版”,2016年上线的JD.COM也开始发力。JD.COM工作人员告诉记者,JD.COM购物是一款类似于JD.COM斯派克的JD.COM工具,JD.COM平台上的所有品牌和商家都可以报名。在3月份的JD.COM购物节上,来自JD.COM 3大商业集团和6大商业部门的2万多家商家参与了购物推广活动。
商户入驻仍面临严格门槛。JD.COM开放平台上的商家虽然不需要单独入驻,但可以通过后台开放购物服务,直接参与JD.COM的购物。但进入JD.COM平台的新商户的资质审核流程和规范与进入JD.COM开放平台的商户相当。
“系统向优质商家推送邀请函。如果没有邀请,可以独立注册,但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淘宝特价版投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信用等级为一钻以上,没有扣o
铺评分的三项指标都不低于4.6分的淘宝和天猫商家可以自主报名。入选淘宝特价版的商家需提供入驻资料。比如,品牌商需要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品牌商标注册证明和店铺授权证明。目前国内社交电商主要分类
(1)B2C类平台:小红书、美丽说、蘑菇街、萌店等;
(2)B2B2C类平台:云集、有好东西、爱库存、环球捕手、好不满仓等;
(3)导购类平台:什么值得买、美柚、堆糖、省钱快报等;
(4)“拼团”模式:拼多多、“淘宝特价版”“京东拼购”、洋码头“砍价团”、苏宁易购拼团、贝贝拼团等;
(5)服务商类:有赞、点点客、微盟等。
分析:
谁是赢家?
社交+电商模式是趋势
数据显示,成立仅两年的拼多多,2017年的GMV(成交总额)超过千亿元,而达到这个目标,京东用了10年,唯品会用了8年,淘宝用了5年。为何拼多多和云集交易规模能迅速挤入电商第一梯队?曹磊认为,社交电商运营拼团、分销和社群三大模式能以较低成本获取大量用户。例如拼多多所采用的拼团模式中,用户通过拼团模式分享商品、店铺链接,相当于免费在做平台推广,因此为平台带来了低成本的用户流量。同时对于用户而言,拼团带来的较低价格则节省了购买成本。
在传统电商平台购物中,消费者时常难以挑选出满足自己需求的合适商品。社交电商平台将社交流量与电商结合,通过社交媒体让商品信息更快更准确地传达至消费者,同时来自友人、大咖的背书还能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信任度。
此外,社交电商通过社交媒体渠道下沉,开发了三、四线城市以下的用户资源,消化了大量滞销农产品,为农村地区电商体系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不过,对于某些社交电商的拼团模式,广州市民王女士吐槽说:“曾参团买过水果,9.9元以为捡到便宜,收到货后发现品质很差,而且无法退货,最后只能扔掉。”
社交电商“去中心化”的特色,在带来海量用户和商家的同时,带来的假货多、品控难等问题将渐成绊脚石。曹磊建议,平台品牌直营和自营模式能对产品、售前售后服务质量有更好的把控,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或将成为今后社交电商发展的主流。(记者 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