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佛教,生活是一种实践。
悲观主义者说,生活中没有容易的词。
乐观主义者说远处有诗和田野。
无论你在生活和生活中如何对待自己,你都可以不笑而继续,无论如何你都需要善待自己。
哲学家眼中的一切都有两面性,包括性格。性格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让每个人都游走在茫茫人海中,保持不同的特征来区分其他个体。
有一天,我和朋友聊工作的时候,对方突然问:你当初为什么选择做销售。你曾经那么内向,管理,带团队,甚至创业。
收到这个问题后,我想:“为什么要做销售?”这不是我经常面试职场新人的问题吗?现在我应该这么突然地问自己这个问题。
工作7年了,说眨眼也太假了。虽然不能瞬间描述,但回想起来很快。
值得回顾总结的是,7年前,我刚踏入职场打销售和市场电话,手都在抖。来访的客户一直在客户办公室外徘徊,不敢进入客户办公室。现在,我充满了情感。
生活不会虐待任何一个不放弃自己的人。
第一阶段:处处碰壁,跌跌撞撞入职场。
2012年的毕业季,我吃了很多苦,找不到工作。原因是我性格内向,大学在“玩”,没有专业技能。不是不想工作,更不是选择了工作。反而主动降薪,没有公司愿意接受。唯一的想法是谁想要我就去。在整整两个月的求职过程中,我处处碰壁。2012年7月9日。我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招聘销售,刚起步,所以我被选中了。毫无疑问,我怀着感激之情加入了这家公司。时至今日,虽然已经离开公司3年,但感谢当然的公司所有给过我帮助的所有人。
加入公司后,由于缺乏经验,性格内向,上手太难,工作性质是电销和面子销售的销售模式。打电话的时候不敢拨号码,拨的时候手都在发抖。接通后,我以为:客户会很快对我说“不需要”,以为电话永远不应该接通。我计划客户永远不要让我在他的办公室谈论产品。因为我不会,因为我心里害怕,因为我不敢迈出突破自己的那一步。因此,公司的所有销售同事都有客户来访。但最终在运气、失误、监督者的帮助下,每个月能开出多少票据?
任何公司都不是养闲人的地方,特别是创业型公司,需要的更加不会是人手,而是人才。
虽然不想面对,但是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的表现,发出了我不敢接受的淘汰通知,就像一记耳光。
每个人一生都会有一个无私帮助自己的人,这是幸运的。主管说我和他很像,不知道我下班后转了多少次公司给我指导,即使他因为溃疡需要休息。那时候,也许是被情绪所逼,觉得对不起主管,也许是想了一下自己在公司做什么。在他的帮助下,他练习了电话交谈和拜访流程等。这取得了突破,提高了他的表现。
销售有一定的枯燥,容易滋生放弃的情绪。有一段时间,每个月初都想着15号,领了基本工资就辞职了。我在15号发了工资。我想手里有几个客户,所以我接受这些客户,辞职。月底接待了客户,又要15号。就这样,一年过去了。
销售是需要挑战人们耐心和坚持的事情。当人们静下心来思考时,很多不可理解的问题在某个时刻得到了解决。当事情想通了,事情就会变好,吸引力法则的起点也来自于此。
不破不立,树
挪死,人挪活。第二阶段:管理到创业,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世界。
跌跌撞撞之后,一定程度上销售在于一个行业的沉淀。管理者,人品价值观大于能力,能力大于业绩。
2013年11月,晋升主管。一切从0开始,团队没人,没有经验,没有业绩。招来人,又走掉,来了又走,最为打击信心。一度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做管理。新人来了团队没人或者人太少,没氛围。见是新主管,没信心。老人公司不调用,因为都是一起共事很久的同事,担心老人不服。
对于新主管来说,最难得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平衡团队业绩,在脱产之前自己的业绩,以及培养人三者之间的平衡。
新人培训,陪访,成长,自己业绩的完成,团队业绩的完成每一个不可忽略,更不能脱节。别人给的永远都是建议,具体实施操作的始终是自己,而且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表格,工作时间的分配,精力的分配,对人的划分和具体的人具体的管理措施。具体的做法在《主管的一天》,《走动式管理》有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新主管,做好基层管理的关键词:平衡、时间分配,只是输入大于输出。
每一个平台都有自己存在的问题,能适应即是最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平台提供有效可行性建议,公司不会看不到。埋没自己的不会是公司,而是自己。但万事终有结,天下更没有不散的宴席。辞职跳槽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定会经历,关键是离职的姿势对不对,走得优雅,更要走得愉快。
创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值得向往的,创业很重要的一步是踏出去,而不是想。只想不做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大禁忌。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失败,但不踏出去,去尝试,连失败的资格和机会都没有。
很多人都在说,商业模式很重要,试问芸芸创业者中有多少是一开始就想法创业的商业模式呢?特别是在信息高度流通,竞争日新月异的眼下,在我看来,任何商业模式都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摸索出来的,即便是前不久刚“退休”的马云马老师创立的阿里巴巴,也不会说想好了商业模式再来创业,即便是其核心价值观“六脉神剑”亦是如此。
看完创业者的是勇气,坚持,抗风险,生存。对于创业者来说,看问题更多的不允许再用上班的思维来处理任何事情,转变思维模式,转变思考方式,转变角度,即便失败了,重启的成本与速度,也优于没有创业经验的人,但前提是扛得住。创业也属于职场,只是这个职场的深度和广度,复杂程度有所提升罢了,甚至这个职场是围绕着创业者而转。

人生是一场修行,销售是修行,职场是修行。无论哪种,“混”职场一定不可取。没有人的职场是“混”出来的。无论何种岗位,决定自己高度,深度,甚至是命运的始终是自己,就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所说你自己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销售修行,职场修行,人生修行,要修成怎样?做成何样?只有你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