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卡特曾
图为卡特曾(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王诗雅
68岁的曾张先看起来像一个老人在附近的公园散步。深灰色的羽绒背心披在灰色的长t恤外面,半白的头发,一张慈祥恬静的脸。然而,当小龙基金会主席和美国百人委员会主任发言时,不时蹦出的清晰的台湾省普通话和英语词汇,传达出非凡的创业理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卡特曾在硅谷、台湾省科技园、北京中关村等地见证、参与、思考创业,帮助人们创业,教会人们创业。他与乔布斯同时创业,如今站在中国“双创”浪潮的顶端。正如他自己所说:“很少有人能像我一样有这样的机会。”
我开始创业:
面对孤独,跌倒了又爬起来
“很孤独。”这是曾张先36年前创业时的感受。1980年,即使在他居住的硅谷,创业也是极少数人的选择。没有氛围,没有经历,一切都靠自己。
说起开头,曾卡特甚至说了三遍:“历经千辛万苦。”
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为了找到第一笔种子基金,他和同伴们花了18个月;为了敲开德国西门子的市场大门,他在慕尼黑公司门前被堵了三天三夜。
对于高材生来说,拥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的他,坐地铁谈生意、敲门都不容易。接受这些颠簸和冷淡的接待并不容易。更何况他们的两个产品,微机开发系统和图像扫描仪,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
“一开始就有一个潜在的想法。我在做研发,我高高在上。我是用嘴卖的。”卡特曾坦言,创业之初,他根本看不起营销,还“任性”地和另外两个商业伙伴一起致力于产品研发,将销售外包给他人。
但很快,残酷的市场现实唤醒了他们:只有能卖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在创业刚刚兴起的那个时代,没有创业导师,没有成功案例,选择创业的年轻人得不到外界太多的鼓励和帮助。为了解决问题,开拓市场,三者中必须有一人下海学习经商。相对外向的曾张先成为了被选中的那个人。
因此,下班后,卡特曾有了新的任务:每天晚上回学校学习市场营销。“那段时间很辛苦。”回忆起“改炉”的经历,曾张先无奈地笑了笑,说自己一开始也“不甘心”,但想到公司倒闭,自己也没什么可损失的,只能努力学习。
“学完了,我就飞出去说话。谈完之后,我会考虑一下。我会把它当成一个好老师。”渐渐地,卡特曾发现,老师有时甚至会请他传授实践经验,他不再只是一个“技术宅”,还会一些销售、财务和行政方面的知识。当再次面对市场时,他变得更加自信和冷静。
8年后,曾张先创办的全友电脑公司成功上市,一度占据扫描仪领域全球市场份额的第一位。“我突然觉得,好像一夜之间,我就再也没有认识和成名过。”曾张先说。
事实上,这种变化并不突然。正如他所说,创新创业不是“灵光一现”,而是需要大量的务实积累。那八年里,曾张先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跌倒了再爬起来。
我帮助创业:
面对“饥饿”,给对方一条捷径
创业时,曾张先走在了浪潮的顶端;他也是帮助别人创业的先锋。
="2011850" qid="6527574113253332232" mention-index="0">清华紫光、京东方、TCL……这些如今国内大名鼎鼎的科技巨鳄,在早年发展的关键时期,都得到过曾宪章的帮助。20世纪90年代,清华紫光的扫描技术获得全友电脑的技术转移,之后曾宪章又为他们引入现代化企业的行销理念,最终通过9年努力,清华紫光在1999年上市,成为中国最大的扫描仪公司。
这样的故事,曾宪章还有许多。这个说话慢条斯理的商人曾有一个颇为豪气的称呼——“科技游侠”。因为从1998年开始,他就放下自己的生意,将绝大部分精力投注于科技方面的公益事业,四处奔走,辅导内地各大高新区、各类企业发展创新。
“饥饿”,这是早年内地高新科技行业留给曾宪章最深的印象。“大家的学习欲望非常高,很希望成为国际品牌。”对于当时跃跃欲试的内地科创行业而言,一切外来经验都弥足宝贵。
而这,正是曾宪章在创业之外更想做的事。在他看来,与其用十多年的时间成立一家又一家公司,成就自己,不如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人脉等资源整合,帮助更多的人创新创业。
如何将无价值的资金转化成有价值的资金、怎样找准市场定位、重视专利申请和研发投入……近20年来,无论是高新园区,还是个人创业者,只要有困惑、有需要,曾宪章都将自己多年的经商心得倾囊相授。
其实,在进入中国内地之前,曾宪章就已是美国硅谷最早的一批华人“创业导师”。如今在华人创业圈颇有名气的公益平台“玉山科技”,曾宪章就是其中重要的创始人。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每月第三个周三,下午3时,曾宪章都会在硅谷和朋友办讲座、搭平台,邀请华人创业新秀们前来聆听经验,结识朋友,分享想法。
在他和朋友的推动之下,玉山的平台越来越大,从硅谷扩展到遍布美国的14个分点,名气也越来越响,会场上的面孔不再只是一群创业“小毛头”,而是“大咖”云集,甚至惠普、英特尔这些美国本土主流的科技企业都慕名前来参加玉山年会。这几年,曾宪章还将玉山科技带到中国,在中美科创行业之间开通“高速直通车”。
“原本要18个月才能打开的门,我帮他们两个月就能打开;他们原本可能要跌倒10次,现在只要跌倒3次就可以了。”曾宪章笑着说,他做这所有一切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为真正热爱创新创业的人指一条捷径。
我教创业:
面对未来,让中国科创引领全球
现在,年近古稀的曾宪章,大部分时间仍在路上。对于科技创新,他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与激情。
每年,曾宪章都会专程去美国两三次,参加旧金山、拉斯维加斯等地举办的各类世界顶尖科技产品展会,了解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无论是物联网,还是机器人,抑或其他时下热门的科创领域,说起其中最新的研发成果,曾宪章都了如指掌,对于信息的掌握丝毫不输于年轻人。
更让他兴奋的,是中国国内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热潮。前不久,曾宪章去了一趟山东淄博。2000多年前,齐桓公在那里设立一座稷下学社,从中走出的孟子、荀子等大家开创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思想盛世。“那是中国创新最厉害的时候。”曾宪章大为感慨,眼神中毫不掩饰向往之情。他同样希望自己能够抓住当下的机遇,成为创新创业精神的传扬者。
“最近3个月,我都在到处演讲,今年刚刚公布的4所双创大学,我基本都去过。”作为国内堪称“教父级”的创业导师,曾宪章如今已是众多创业论坛的座上宾。
面对热情的追捧和热烈的氛围,曾宪章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理性与冷静。“我们不是要让每一个人去创业,而是要让每一个人了解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业。”
作为过来人,曾宪章深知,创新创业需要激情,更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技术、制造、营销、人际、有效的表达……这些功夫缺一不可,而这恰恰是许多前扑后拥的创业者容易忽视的。
因此,相比“术”,曾宪章更重视“道”的传授。就如去高校,他往往不直接给大学生上课,而是先培养老师,因为一个好的创业老师可以引导更多的学生。
接下来,曾宪章还计划将更多国外基础性、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培训体系引进中国,在国内培养真正的创新理念和创业技能。
“我希望有一天中国的科技业能真正站在全球的前沿。”曾宪章说,自己一辈子都在和科创行业打交道,这是他的兴趣,更已成为他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