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BAT其实是派一个产品总监带你手把手的学习产品和运营。
做好需求分析是成为合格产品经理的第一步。我经常把需求分析比作火车头。一个产品能否走得远、走得好,取决于需求分析阶段是否做了充分、深入的准备。然而,许多产品经理在进行需求分析时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导致需求分析成为一个“拍脑袋”的问题。如果你现在面临这样的问题,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让你的需求分析更加专业。
1、需求来源
1.1、用户调研
1.1.1、要分阶段的进行用户调研许多产品经理在进行用户研究时通常没有阶段。问题是他们不知道产品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导致每个阶段收集用户的需求,收集了大量的需求,但最终都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因此,产品经理必须知道,在产品的不同阶段,用户研究的目的是不同的,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研究。在用户研究中,产品应该具体分为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需要通过用户调研达到什么目的。下面我来介绍一下:
产品调整期
这个时候没有产品,有的可能是关于产品的一个想法或者假设。这个介绍需要客观观察用户,通过用户调查对用户进行分类。确定产品的方向和产品的价值主张。
产品生产周期
现阶段产品功能已基本确定,产品已进入开发阶段。这时,需要做的是将产品原型或演示交给用户,验证这些功能是否符合第一阶段用户价值主张的要求。
在线运营期
这时,产品已经投入使用。通过用户调查,收集需求和改进计划,不断改进产品。
(补充:这三个阶段不是线性的,而是不断循环的。)
1.1.2、调研方法的介绍
用户调查可以分为两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者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区别?一般来说,名词或形容词用来描述定性分析的结果,而定量分析的结果一般是具体的数值。举个例子,定性分析:小明这么高。定量分析:小明身高185cm。我分别使用两种方法:
定性分析
产品第一、第二阶段一般采用定性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用户访谈、无领导小组等。具体操作方法我就不介绍了,不过网上会有一些详细的操作方法。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在进行定性分析的时候需要具体的点。在进行定性分析时,首先,我们必须记住,你永远不要相信你的用户。很多时候,由于查询方式不对,用户会。比如你用过什么样的相机是客观题,用户给你一个客观答案。如果你问,你觉得某款手机怎么样?这是一个主观的问题,很多时候用户不会为了显示自己聪明而给你真实的答案。了解用户的客观行为后,请立即询问用户客观行为的客观原因,然后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定性分析一般涉及5-8人,当然每个人必须代表一类用户。如果调查是一类用户,结果完全没有意义。
定量分析
说到定量分析,多数情况下采用问卷调查,样本量在1000以上
意义的。还有在进行定量调查时,需要先做好定性调查,保证在每个问题中遗漏重要选项。补充:在小型创业公司,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收集到这么多样本的话,可以采A/B测试等成本比较低的方式。
1.2、业务发展的要求
公司会根据自身业务的发展,产生一些需求,一般情况下,产品在拿到这类需求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需求往往是表面的,产品经理需要询问对接人,做这个需求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想通过这个需求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有必要,可以直接与该项目的总负责人对接,这样能够得到比较真实可靠的答案。确认这些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可以防止功能发生偏移,因为你并不能保证提过的需求有很准确的将公司的想法描述出来,所以确认这些,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其次,这些需求未必是最合适的方案,产品经理在了解了目的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跟对方提出更优的建议,这样也能向对方体现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1.3、产品数据分析
这种方式也要求先上线产品,从而才能收集产品的相关数据,比如常规的访问浏览数据,这个可以通过专业的统计工具来收集,如Google
Anlystic、百度统计、站长统计等等,再有用户的访问数据,包括浏览痕迹、点击痕迹、在每个页面上的浏览时长,整体的浏览顺序等等,这些需要预先埋点,等于说必须要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后期的这种数据收集的需求,从而为后面的数据分析打下基础,否则获取不到数据,何谈分析呢?有了数据之后还要注意分析的方法,所以产品经理要稍微知道一点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知识,能够从数据当中寻找关联,发现关系,从而得出结果。
1.4、竞品分析
竞品分析,可以从产品的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视觉层5个方面入手,每个产品经理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在不同层面展开不同分析,下面我来一一介绍每个层面如何展开竞品分析:
战略层
这一层可以说是5个产品层面最重要的一层了,这一层决定着整个产品的价值主张,是整个产品的命脉,这一层没做好,其他层面做得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虽然说很多初级产品经理没有机会在这个层面没有主导权,但是自己也应该去试着留意着一块,如果你能够全面的负责一块产品,希望你一定要在这个做好这个环节,很多产品经理在产品生产前,做竞品分析时都会出现一个问题,过于关注产品其他层面的内容,打个比方,很多产品经理回去看这个产品有哪些功能模块或者有哪些具体功能,至少在产品刚开始的时候,是不应该关注这些层面的,这个时候,应该从产品的发展趋势和内环境进行分析,首先讲发展趋势,产品经理应该去调查这个产品在从开始到现在,每个阶段是什么样的?以及每个阶段所关注的业务核心点是神什么?试着发现目前的该产品主要核心点,以及试着推导出他们下一阶段的核心点。
范围层
许多成功的产品,历经多次迭代,产品经理在分析这类产品时往往受此影响,在产品初期就打算做得大而全,在说内部环境,每个产品的成功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你只是单纯的分析产品现有阶段的功能,得到的都是很表面的一些的结论,每个产品都是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生态链的,产品经理首先需要找到这个产品的最核心点,也就是这个产品的命脉,打个比方,微信最核心的点是及时通信,其他功能是在此阶段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起来的,产品经理首先要能找到该产品的核心功能,再而去看这个产品是如何依托着核心功能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从中得到借鉴。明确哪些是在一起必须做的,哪些必须是依托核心功能发展完善以后再做的。
结构层
在上一步确定了哪些功能模块是需要做的,在这一步需要去分析竞品中这些大的功能模块中有哪些功能组成的,打个比方,一个播放视频的模块,就包括播放视频功能、分享功能、评论功能。简单的你可以将这一步的产品看作为脑图,从竞品的每个功能模块保护哪些功能中得到启发。
框架层
在框架层,主要是看每个功能是如何具体表现出来的,比如按钮的摆放位置、每个功能具体的交互形式等等,要去试着思考它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视觉层
视觉层主要就是看产品的设计风格是怎样的,是如何体现产品的核心需求的。
2、分析和筛选需求
通过以上这些渠道,现在你手上已经拿到需求了,接下来需要做的的对需求进行分析,筛选出合理的需求,筛选可根据以下几个标准进行:
2.1、匹配产品定位(目标用户、价值主张)
拿到需求以后,首先需要观察手上的需求是否符合产品的目标用户和价值主张,这样可以刨除那些明显与不符合目标用户和价值主张的需求。
2.2、考虑实现成本及收益
需要去考虑需求的投入产出比,对于那些不是核心业务的需求,如果投入成本过高的话,可以考虑放弃。
2.3、技术上的实现问题。
有些需求可能可能依靠你手头上的技术资源实现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与技术老师进行沟通,找到一些可替代的需求功能。
2.4、最小化可用性测试
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大规模的资源投入是有很大风险的,项目前期,采用最小化可行性
最小画可用性测试的产品不代表“丑陋”、“难用”,而是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的最小化功能需求。
用户反馈。一定要让用户能够在产品中反馈的区域,让用户的需求能够第一时间被发现。
快速迭代。快速迭代要求产品尽早发布,并根据用户的需求以最快速度调整。不要等认为产品完美以后,再上线,产品上线后是否有人用,才是最关键的。
3、需求路线图

这个时候你手上的需求已经是经过筛选比较有价值的需求了,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这里我推荐用路线图的的方式写排期表,需求的优先级围绕着核心功能,先做核心功能点,然后围绕着核心功能点一步步向外拓展。再说如何制定路线图?路线图由时间、名称、目标、特征、指标5个部分组成,如图所示,纵坐标中的内容为该产品的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指标,横坐标中写上每个需求的完成时间,中间的内容则为该需求的名称以及该需求的具体特征。
作者:耳东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