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制香机厂 广西南宁冠今机械制香设备

四代坚持手工制香,传承了150多年

10多平米的外立面,没有奢华的装饰,有着无穷无尽的制香故事。位于仪征市辛集镇辛集村王庄组的石家香店,作为仪征市唯一的手工制香作坊,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65岁的石福云是这家香店的第四代传人,陪伴香香45年。作为一名手工调香师,石福云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接班人,将这门手艺代代相传。

坚决保卫一个地方

四代相传,坚持手工制香

在仪征,手工业一度繁荣。仪征市辛集镇辛集村王庄组有一家店叫石家巷店。据镇上的人说,这家香店从清末开始就有了,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昨天上午,在镇上群众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石家巷店。没有古董店的招数,更别说豪华装修了。经历多年沧桑的店铺只有10多平米,经营宝塔香、卫生香、古香等10多种香型。店主石福云是石家巷店的第四代传人,今年65岁。他自豪地说,店里卖的香都是手工做的,别的地方很难找到。

“我爷爷14岁就去扬州南门王玉顺香店当学徒,16岁就创办了石家巷店。”石福云回忆说,祖爷爷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为了养活孩子,他不得不努力工作,认真发展熏香技艺。很快,石家巷店生产的香因品种多、质量好而出名,附近城镇如刘集、季晨的人都来买。

“我爷爷在家里排名第四,17岁就接手了香店。在爷爷的影响下,父亲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做香,16岁就接管了香店。”石福云说,20岁那年,他跟着父亲学做香,和父亲共同经营石家巷店。2018年父亲去世后,这家店正式由他接管。

谈及店内的经营情况,石福云说,他家的制香技艺虽然传承了四代,但并没有沿袭老套的做法,而是不断拓展创新,增加品种,顺应大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目前,旺季每天可销售400多支香,淡季可销售100多支香。

困难和艰辛

晚上工作就像“偷太阳”

“我们家做的香,软而不别扭,硬而不变,直而滑,烧到底,香气四溢。”石福云介绍,要达到这种效果,离不开每天辛苦的制作过程。

“要做香,首先要调整原料。香面的原料是糯米粉和木粉。按一磅原料和六两开水搅拌均匀。”石福云边说边演示,将原料调成面团,切成馒头大小的块状,然后开始制香的关键工序:挤条。然后,他把做好的香面放进香筒,再把压好的香放在盘子里。在铺有香条的香板上,石福云迅速用刀将其切成一排十根,然后根据各种香条的长短不同,从中间切断。

据石福云介绍,完成这些步骤后,制香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烘干。干燥过程非常重要。只有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才能进行。永远不要选择雨天。如果遇到恶劣天气,需要停止工作,而且因为季节不同,晾晒时间也不同。“我每天早上0点左右就要起床,一直工作到早上8点。这叫‘抢太阳’。”石福云说,室外晾晒的香味还是需要在屋内阴凉处晾晒,最好是过夜。隔夜“回春”的香味韧性更好,干香味净重4.2,一点也不差。

石福云说,几年前,他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台熏香机。虽然他每天可以做200公斤熏香

p style="font-size:15px;">史家香店在镇上开了150多年,买香的顾客不少是闻名而来。随着父亲去世,以及自己年龄渐长,史福云的内心也充满了担忧。


“手工制香难度较高,单靠制香已很难谋生,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史福云说,他们弟兄5人,只有他一人跟随父亲学习制香,自己的子女也不愿学习制香。曾经有外地的朋友上门,找他学习制香,学徒一段时间后,发现他们并没有传承技艺的决心,更多的是来偷学一些“窍门”。


“目前史家香的制作技艺传承到第四代,也没有人来跟我学,面临后天无传人的困境。”史福云坦言,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制香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他准备找女儿谈谈,希望她能放下身段来学制香,传承史家香店的百年声誉。


如果您想学习这门传承了百年的手工制香技艺,请联系记者18952571760。


通讯员 臧玉华 记者 杨宝岭 赵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