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的秦岭植被丰富,天然香料取之不尽,为长安香品制作技艺提供了沃土。(记者雷卫东摄)
《追寻那些年的古老技艺》22集
中国的香文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祭祀,烧香环节是把蒿、粟、粟一起烧。场面宏大,香气袅袅。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从大型祭祀、寺院、宫廷到家居生活,古人越来越依赖香品。香水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分类,其生产技术与时俱进。放眼辽阔的秦岭,植被丰富,天然香气物质太多,有长安香品的制作技艺.
雪夜公爵31岁时,被姑姑带进了传统的制香行业。18年后,她成为长安制香技艺第四代传人。本来她不是很喜欢香,但是深入香的世界之后,她感受到了回归自然的过程。虽然寺庙中使用的熏香数量正在减少,但生活中使用的熏香不再是必需品。“在我们的香火奉献给寺庙道观之前,这两年我们开发了更多的家用香火。”雪夜公爵告诉记者,时代需求的变化给制香技艺的传承带来了烦恼和新的机遇。
“半路出家”见证了一路香火的变化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进入这一行。”49岁的雪夜公爵回忆起自己的经历时,仍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1999年,31岁的她被姑姑李静拉进了这个行业,她辞去了在一所中学教英语的工作。居士李静阿姨开了一家为寺庙做香的作坊,在有做香传承的银镇镇大王村找到了人做。"她经营市场时仍然很忙。"
雪夜公爵入行时并不情愿,对香的印象还停留在市场上用刺鼻的味道合成的“印度香”上。入行后去了寺庙和道观,觉得缺少好香的产品开拓市场。我父亲在那年的西部大会上偶然看到了厦门制造的精美香品。李全转行代理,两三年后遭遇了混乱的价格战。“我们意识到,还是要拿起古代的法律体系,自己做研发。”2002年,雪夜公爵真正进入了传统制香的世界。
长期以来,香产品市场以寺庙和道观用香为主。所以第一,我们先从质量好的基础钱入手,去持香、祭祀香。原材料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比如最传统的香味是柏树粉,印尼植物做的粘粉,还有一点香精。湿度、压力、比例等。应该尝试一下。“不然不能点,不然不好吃。”到2005年,十余种自制香产品站稳了脚跟,为Xi安和周边地区的寺庙和道观提供了长期供应。
“然后我建了一个工厂来招人。2008年,我开始让香味更加丰富多彩,刻上祝福的话。”雪夜公爵回忆,2010年,家居香开始悄然兴起,比如读书香、品香或者在家为佛烧香。雾霾来袭,空气质量吸引全民关注。出于环保的需要,寺庙不再追求烧高香,香火消耗减少,外观也更小更薄。尤其是近两年,这个市场的压力更加明显。原本稳定的需求减少,新型家用香精的研发迫在眉睫,还有技术上的改进,都要逐一处理。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香料贸易频繁,家中有熏衣、访客、卧室、栽培等香料,分门别类,专作香用。虽然历史无法再现,但如何让现代人广泛认识和了解香品,是传承技艺道路上的一大任务。
保持自然,以创新求突破
在国都大仁东村的一条小巷里,前面有餐馆,但拉起的卷闸门里没有风景
传统制香的第一步是囤积原料。仓库里来自钟南山的干艾草又凉又香。“艾草的量很大。每年五月,采药的人都会去钟南山采药。”雪夜公爵说,秦岭有太多的植物可以做香,比如金钟柏、九里香、乌骨木等。野生原料采摘后要存放一段时间,就像酿酒一样,时间越长越好。放苦艾七八年,十几年最好。家居香氛需要纯天然材料。首选野生材料。大多数芳香植物也是中药,所以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有很大的区别,这将直接影响气味和功效。
第二步
就是按照香方进行粉碎研磨,传统工艺这个步骤非常繁琐,现在可以用省时省力的机器设备替代,研磨粉更细腻更好调配。记者了解到,香方的研发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哪几种味道配在一起好闻,各种原料的功能都要考虑到,还有原料存世量。第三步是关键的称重,然后在瓷缸中和成香泥放置几天。接下来的三部分别是,压制成条,根据季节阴干最多一周、收香后打磨根据需求改变外形。“对比刚入行生产香品,现在的生产更加精细化。”李泉说要保持每次成品味道一致,有的环节需要技术设备来保证。现在整个流程中七八成还是靠人工,有的步骤比如打磨、压制已经改为机器,这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盘香、卧香、捧香指外形,药香、花香、柏香、檀香指分类。近20年的制香生涯中,李泉说现在会传统制香的人少,愿意学的更少,这门传统技艺如今还要面临转型的阵痛。但她认为,制香技艺是有未来的,人们对于香品的热爱自古有之,如今更多需求还需要激发出来。毕竟,喜爱香气也是人类的天性。
相关链接
香气弥漫的历史时光
从西周开始算起,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各朝各代都有自身显著的用香特点,留下香囊、香炉、诗词歌赋,带人们回到那些香品弥漫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人们对香木香草取之用之,并歌之咏之。比如《离骚》中出现很多草木的咏叹:“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秦汉时疆域扩大,南方香料进入中原。更重要的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就此传入。汉代还出现了可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可以放入被子里的“熏球”。
魏晋南北朝虽然战乱不断,但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道教佛教兴盛也鼓励了用香。此时,对制香的研究深入,多种香料调和制造的“合香”出现,甚至出现了许多治病的药香。记者了解到,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都有用中药植物芳香气味的医用功效研究。
隋唐时期香料涌入。尤其唐朝强盛,丝绸之路繁盛,西域大批香料运抵中国。到了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让大量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异常繁荣,文人、药师、医师、佛家、道家等都参与到研制之中。香品研究利用越发精细和系统,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等相关研究,合香配方层出不穷,用途也日趋广泛。出土的香具中,金器,银器,玉器众多,外观华美。
到了宋元明清,香品继续繁盛普及。宋代之后,宗教用香之外,香品也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居室厅堂用熏香,宴会庆典焚香助兴,可佩带的香囊香袋,甚至点心、茶汤中也会调入香料。到明清小说中都可见这样的描述。香饼、香丸、线香之外还出现了新的香品——印香,就是用模具把香粉压成回环往复的图案或文字,别有情趣。宋元明清时期的文人,香是其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苏轼的咏叹,《红楼梦》中的描述,文学作品对香的描写俯仰皆是。(本版稿件均由西安日报 首席记者 陈黎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