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开历史,半个北京城”,首开集团是北京乃至中国最早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如今,首开集团旗下的物业公司管理着近1亿平方米的物业和非经济项目,服务于首都1500多个社区和100多万个家庭。不仅如此,首开还获得了3000多万平方米的老旧非经济小区。国企留下的家属区和职工宿舍大多老旧分散,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近年来,首开肩负起首都国企的责任和担当,提出“城市复兴官”的概念并深入实施,更加注重城商行存量的开发、更新、保护和升级。新冠肺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让物业成为社区抗疫的重要力量。为了保证业主的生活质量、健康安全,首次开业前的任务和挑战非同寻常。如何实现全面有效的管控?位于首都核心区的平房院落能焕然一新吗?相信一开始就能找到答案。
西城装电梯的老小区摄影:本报记者李佳璘
分类施策 齐心抗疫
疫情在北京肆虐的时候,记者走进朝阳区胜谷北里社区,看到来来往往的人都要先走过1米长的“红地毯”,里面暗藏玄机。据小区物业工作人员介绍,红毯下铺设了消毒池,居民在上面行走,可以不停地对鞋底进行消毒,解决了疫情防控的“最后100米”问题。
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圣谷北里小区物业公司天悦城物业就如何做好公共区域消毒、业主外出后消毒、严格出入管理等问题集思广益。只有为居民筑起坚固的“防疫墙”。然而,一年前,这个社区还长期处于失控、失控、失修的状态,造成了严重的道路破坏。业主占用公共区域的私人建筑和随意丢弃的垃圾.这样的生活环境也让居民拨打12345热线投诉变得很正常。
如今小区面貌不仅焕然一新,为了降低人与人接触的风险,物业再次升级管控措施,在小区内推广公司自行研发的“过码”二维码识别系统。“居民在系统上实名认证后,每次进出小区时,工作人员都可以扫描其身份二维码并发布,省时省事,实现了小区管控零死角、零接触。”天悦城原三门项目部负责人杨大龙告诉记者,大家一心抗疫,严防死守,各项防疫工作有序开展,居民生活井然有序。
天悦城物业打造社区防控“堡垒”的经验和做法,是首开集团全力做好社区封闭管理和服务的生动实践。据首开集团物业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月23日开始,集团召开防疫工作紧急部署会,拉开了防疫攻坚战的序幕。经过对各基层单位,特别是封闭管理困难的老非经济社区和散户的实地调研、分析和归纳,梳理出未能实现封闭管理的主要原因,并采取分类政策对症下药。
“症结”已经找到,问题解决也进入了“快车道”。“击剑行动”已在开放社区迅速展开。根据平面布置图和现场勘察,第一时间打开可物理封闭的出入口,调动材料,增派施工人员,甚至连夜赶工完成封闭任务;“联和联横”针对散户相对集中、胡同平房无法自行形成封闭的情况,积极与社区居委会、街道协商,构建大管理格局;“一地一策”的转变
截至8月初,集团共投入安保人员296万人,巡查人员249万人,垃圾清运58万趟,二次供水设施巡查15万次,电梯71万部,公共区域面积41.59亿平方米。配合社区张贴温馨提醒95万条,排查进出社区人员2185万人次。共使用消毒液64万升,防护口罩243万个。通过科学研究、精准施策、升级完善智能化服务,实现对管理下的6026个小区院落的全封闭管理。“特别是我们的物业服务、酒店、企业等员工克服人员短缺、社区条件不足等困难,坚守一线守护万家灯火。”该负责人表示,集团管理的小区内未发生疫情传播病例,值班人员均未感染新冠肺炎。
旧貌换新 服务暖心
一场流行病再次暴露了许多旧社区在社区治理、设施和服务方面的许多缺点。这些老旧小区的“通病”依然是物业服务管理不到位甚至缺位。
东城区春秀路小区是首华物业接收的非经济物业,首开一套房子。属于80年代国企的普通宿舍。建筑不多,楼层也不高。有402户人家住在一个小院子里。历史原因导致社区在接管前陷入半瘫痪状态。针对小区居民的意见,物业认真听取,开始逐年对小区内的公共设备设施进行改造,对公共区域进行粉刷,对LED进行节能改造,对供暖管道进行改造
改造、架空线入地……经过新一轮整修,春秀路小区“旧貌”换了“新颜”。“面子”有了,“里子”也得跟上。在春秀路小区二期,首华物业进行综合改造的同时,推行非经资产小区有安全防范、有绿化保洁、有维修维护、有停车管理的“四有”准物业服务,逐步建立居民自治管理组织,搭建议事平台,推进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在小区生活了30多年的居民常慧林感慨说,“邻里街坊都羡慕地称我们为‘特区’,特别不一样的社区。”
与春秀路小区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些老旧失管小区都在首开的努力下华丽转身,焕发新生。
石景山老山东里北社区提出“有机更新”,成立由首华物业公司代表、政府部门代表、设计规划师代表、居民代表、社区居委会代表共五方组成的工作专班,所有涉及社区改造的议题,都得先拿到专班会议上讨论,致力于将老旧小区改造从简单的物质环境修补,转变为以综合改造、精细化治理与服务提升为重点的有机更新;
从进驻西城区禄长街19号院的第一天起,天岳恒物业在改造过程中就坚持物业管理同步实施,居民还可通过“先尝后买”的方式享受物业服务。在小区东门的“19号院大邻里物业服务中心”,保洁员、维修工纷纷到岗,前来咨询求助的居民络绎不绝。“疫情期间多亏有了物业,小区才能真正实现封闭式管理。”居民孟阿姨说,住了多年,第一次享受到“管家”式服务,“为这样的服务付费,大家伙儿都愿意。”
2019年,首开房地集团被确定为北京市唯一的非经营性资产接收、管理、处置、运营的“航母”平台。“打造非经资产管理处置平台,协调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提升,符合国家战略,也顺应群众期盼。”首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利群说。
物业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加快培育小区自我造血功能,用优质服务启动良性循环。首开物业板块负责人表示,每年都会对接管的老旧小区开展房屋普查和安全大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制订年度修缮计划。下一步还将实行网格化管理,一个区域交由一家物业公司负责,方便属地街道与物业对接,开展精细化治理。
倾力打造宜居家园
实行垃圾分类,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发展工程。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垃圾分类由倡导转化为法定义务。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物业服务企业该如何行动?
4月29日,首开集团对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集团结合实际,制定集团物业住宅项目、租赁房产和自营酒店等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导意见,成立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监督检查、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一手抓疫情防控,保障社区健康安全;一手抓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文明生活理念。通过疫情防控,属地及物业对社区的精细化管理是空前的,首开各单位积极把疫情防控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优势,彼此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紫东公司以“红色”引领“绿色”,采取“党建+社会治理”模式,于4月30日携手303项目属地街道、甲方产权单位举办“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引导教育居民业主主动做好垃圾分类,共同营造美丽干净的宜居家园。
天运公司5月1日携手东城区清水苑社区联合开展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主题宣传日活动。通过向社区志愿者授旗、解读并介绍垃圾分类、开展有奖问答等趣味活动、垃圾收集车讲解演示,并对清水苑社区下一步联创共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
首华建设公司物业五处积极与街道环卫对接,确定垃圾对接点及收集时间,安排项目保洁人员按要求完成垃圾对接清运工作;反复检查设置分类垃圾桶、查缺补漏,并将收集来的各类垃圾集中后再次检查垃圾分类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分类……
在“城市复兴官”的战略构想下,在总结北京市开展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小区综合整治经验基础上,首开正以垃圾分类为新突破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补齐城市功能,提升首都城市面貌,为美丽家园建设添砖加瓦。(经济日报记者李佳霖 郭静原)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