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王ceo秘籍 创业王ceo下载

近日,ofo因用户押金、拖欠供应商货款等问题再次陷入生死危机。

在资本推动的疯狂扩张之后,自行车共享行业现在一片混乱。Ofo在危机中挣扎求生,既没有新的融资出现,也没有巨头接手。戴巍选择了死亡。他在内部信中说:“即使跪着,也要活着。”

今年4月,摩比克被美团全资收购,但ofo选择独立发展。今天,大卫选择战斗到最后一刻,对公司的债务负责到底。

也许每个有梦想的企业家都渴望带领自己创办的公司做大做强上市,但创业之路却充满波折。

对于创业者来说,自主开发、收购或上市是创业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选择。有人认为自主开发上市可以算是创业成功。有人认为创业也是一种投资,投资正回报意味着成功;有人认为,即使风险企业破产清算,也不会影响创始人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创业成功”?如何看待陷入困境的创业者?如何看待上市和并购?本期,小酒馆邀请了很多风险投资领域的人来聊这个话题。

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最好的爱是在合适的时机放手,让企业更快成长

在mobike被美团收购8个月后,胡玮炜昨日宣布辞去mobike CEO一职,由刘玉接任。

她认为,最好的爱不是束缚自己,而是让它在合适的时间更快地成长。Mobike爱不仅仅是因为爱mobike的酷、科技、创新,更是因为爱mobike给城市带来的变化。相反,有必要尽一切努力让mobike越来越好。

回顾过去,行业开始从高调到唱衰共享单车,mobike也停止了激进扩张,真正回归本质思考问题。团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基础技能的训练上,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资产盘点、运营维护的有效性。

在过去的八个月里,mobike大规模削减成本,收入和订单大幅增加。接下来,我们将对“基本功”进行更彻底的练习,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上下齐心。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如果不进步,就会消亡。

关于mobike和单车共享的未来,并不像最初的团队认知那么简单,也不像外界很多评价那么悲观,一切才刚刚开始。20年后,即使有无人驾驶,甚至没有手机,共享单车出行仍然是需要的。所以,摩比克的每个人至少要站在3-5年的周期上来看待这件事,要长期耐心,继续做好基本功,更好地融入美团这个大组织。

胡玮炜认为,旅游业的转型才刚刚起步,未来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她也会在这个领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创业。

(根据胡玮炜的内部信件和公开讲话)

博信基金总经理陈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是投资人应有的美德和职业能力

我不是创业者,所以只能从投资者和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我对“创业成功”的定义。

从战略投资者的角度,我认为只要符合战略协同的要求,就可以认为被投项目的创业是成功的;从金融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衡量的是投资回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舞台上看到的鲜花和掌声更多,但企业家的辛酸和泪水往往看不到。因此,创业过程中的一些里程碑往往成为评价创业者是否阶段性成功的标志。

我不认为我们可以仅仅通过是否上市来定义创业的成功。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是注册制。只要融信合格,部分投资者愿意买单,上市门槛还是比较低的。

font-size:15px;">企业上市应该不是一件多么值得炫耀的事儿,很简单,看一下香港市场有多少每天零成交、市值在十个亿港币以下的壳企业,这距离所谓的创业成功应该有十万八千里。


至于创业项目被收购,对于投资人而言,只要对价足够丰厚,肯定支持并购。对于没有实现财务自由的创业者而言,更容易接受并购的结果;而对于一些实现财富自由的连续创业者而言,在选择是否接受并购时会考虑得更全方位更理性。


每一个项目都有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所以投资人都是有心理准备的,因此大家也不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能够坦然接受出现问题的结果。


对于一些出现问题的项目,投资人该止损也需要止损,如果模式跑不通,总不能一路硬扛下去,损失只会更大,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是投资人应有的美德和职业能力。


如果被投项目破产清算,投资人的投入打水漂,这也没关系,因为游戏规则就是这样。


但投资人的心态也多多少少会有不同,如果赌博心态太重,就容易出现一夜暴富到一夜赤贫的情况,这类投资人往往也走不长久,就像我们现在很多GP融不到资一样。


世纪空联CEO王天昊:胜者为王几乎是唯一的标准


并购有可能是结束,也有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主要看并购对于事业的发展方向、个人及团队遭受的影响、市场格局的变化等因素。并购和出售是两回事,谁并购谁,是否完全出售,差异性很大。对于一个初心不仅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且有决策权的创业者来说,很少会将公司完全出售。


公司被并购,跟创业失败是两个概念,要看收购方是否对原有业务的发展有帮助,是否真正能帮助团队和自己实现初心和梦想。


公司上市只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阶段,只是募资方式有了新的选择而已,并不代表成功。成功很难定义,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解读和意义。对于我个人来说创业成功有三个指标:a. 我们所做的事是否真的对目标市场和客户有帮助有意义;b. 是否给股东和团队创造了效益;c. 核心团队是否自身有了成长。


如果公司经营出现极大困难,我也不接受破产清算,只要市场认可我们,我会尽一切可能扭转局面。


任何人对于创业失败可能都很难接受,但其实如果真的努力付出的话,还是有很多人生经验和收获,这对以后的事业会有帮助。


在创业过程中,当公司出现困难时,想尽一切办法熬过去,剩者为王几乎是唯一的标准。办法总比困难多,把注意力聚焦到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最优先的细节中,不要想太多,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解扣,慢慢地就走出困境了。


某科技创业公司CEO:如果踩到巨头的主航道,就该提前做好被并购的准备


独立发展、并购、合并,都应该基于行业、企业自身竞争地位动态思考。


无论何种道路,企业在业务发展上一定要尽力保持发展的独立性,因为即使未来有合并并购的可能性,谈判桌上的优势条款都是通过发展独立性体现出来的。这点很考验管理者的战略格局。


另外,需要时刻紧密关注所从事行业的竞争现有及未来格局,如果踩到了巨人的主航道,那应该尽早思考被并购的打法,边打边谈,越早越好,不能恋战,这一点很考验管理者的心胸。


公司被并购,跟创业失败没有必然联系,这只是一种商业选择。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成功,当然是事业如你所愿做大做强而你还有机会分享胜利果实,和上市没有必然联系。


上市是一种流通更顺畅的融资方法,只有所处行业有稳定的24个月业绩预期的时候再上市,或者当其他融资渠道很艰难时,选择上市也是一种规避风险的办法。


而如果公司经营出现极大困难,继续经营会产生更大的亏损,那清算就是最佳选择。


应该说,成功只有一瞬,失败一直发生,因为创新就是不断试错、优化,很多人都会在这个过程当中一跌不起。因此我认为创业就是失败为主旋律而成功很少的一类事情。


在创业过程中,我们还算幸运,投资人会经常提前提醒各类风险,因为他们见到太多因为盲目乐观、对危机不敏感或者是打法过于激进而导致的失败,所以我们没遇到特别的风险。这就是一线投资人在给投资款之外最大的价值。


艺点意创创始人兼CEO巩书凯:公司发展要快也要稳,不贪图高利润但力求不亏损


并购是企业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一个历程,如果有好的并购方案,在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前提下,会选择出售公司。


公司被并购并不意味着创业失败,创业的初衷是搭建一个平台,聚一帮人做利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事情,因公司发展需要被并购也许会是不错的选择。


我不认为只有将公司带上市才算创业成功,国内外有很多公司非常优秀但没有选择上市,比如华为等。我认为是否利于社会,是否能推动行业进步是衡量创业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公司经营出现困难,要看困难程度,如果保持最小团队、最低成本的情况下,有可能会挺过去的话,我会继续坚持。如果真出现不可逆转的困难,也能接受破产清算,给资方、团队、客户一个交待。


很幸运我没有经历过创业失败,但时刻保持一种敬畏心态。最近几年创业失败的现象很普遍,我也会经常去总结分析其他创业公司失败的原因,尽量让自己少走弯路,不急功近利。


我和团队也经历过因快速扩张导致两三个月的较大亏损,当时我一看连续三个月财务报表有问题,立马组织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对战略方向进行修正。从那以后立了个原则,公司发展要快同时也要稳,创业阶段不贪图高利润但不能出现亏损。


千鸟互联创始人刘闻波:并购如果有利于企业和行业发展,也算成功


不一定非要上市,才算所谓的创业成功。但是,绝大部分创业者会把上市当成一个阶段性成功的标志。


我认为,创业成功有两个定义。其一,能够为股东带来财务回报;其二,团队能够在所处赛道,奠定行业地位的同时赢得同行尊重。


有关并购,我觉得要一分为二地看结果。如果被并购有利于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所有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就是一种成功。但如果因为企业维持不下去,资产被贱卖,或者出于其他类似原因被并购,从这个角度则算失败。另一个维度讲,并购也是一种让投资人合理退出的方式。


对我自己来说,首先得是在已有赛道中企业增长空间达到了一定天花板,短期内很难再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恰好又有一个利于公司发展的机会,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选择接受并购。


当然,如果公司经营出现极端情况,很多时候并不是说,由你去选择是否接受破产清算,真实情况是,摆在你面前的路就破产清算这么一条。创业者只能面对现实,之后重新开始。


我本人是连续创业者,创业难免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失败。我的直观感受是,只要你还在路上,就不能算是绝对失败。失败也要客观辩证地看待,只要还在牌桌,就还有赢的机会。


我上次创业恰好赶上百团大战,经历了很多生死攸关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努力团结了所有股东去赢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越是在这种时候,股东内部越不能出现分歧,他们才有机会给你出谋划策。其次,也要客观审视赛道上的机会。如果没有了,就积极突破或寻找转型机会。


新京报记者黎明 闫丽娇 张姝欣 唐亚华 苏琦 编辑 苏琦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