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ofo共享单车创业前期筹备 漫画创业戴威观后感

2016年和2017年,我的疑惑被淹没了。一个老朋友说,你怎么不好看?你觉得投资者傻吗?投资者不是比我们所有人都聪明吗?

这就是酒吧精神。不谈逻辑,用地位或鄙视链作为沟通的前提。比如人这么大的官,会贪这点小钱吗?人都是那么好的企业家,怎么能做坏事呢?北大毕业的人,自己能不知道吗?但是,人们想证明我的文章并不强大,他的判断与那些强大的人一致,所以我很少反驳他们。我觉得我们在学习讨论的时候,需要从中学习知识,即使一开始判断不够准确,最后慢慢也能做得更好。

没有一个企业家一开始就做得很好,他们总是一步一步地提高。犯错是每个人最常见的状态。人越伟大,犯的错误就越多。

2018年1月24日,我在统计2017年创业公司死亡原因时,把单车共享比作“科技巨婴”,认为单车共享死亡的原因已经在“模式”层面出了问题。

共享经济原本是一个长尾市场,通过共享解决问题。以自行车为例,有1万人的需求,但从市场来看,能满足单车共享的自循环的自行车大概有100辆左右。这样,自行车的利用率每天可以达到10次以上,随时都可以保证对自行车的需求。如果量太低,会赚钱,但是总量不够。如果自行车数量过高,自行车的日使用率会急剧下降,而所谓的自循环就是指这些需求会集中在几个固定点,比如地铁站,这样为了达到使用率,自行车就必须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地铁站。有这样的需求吗?是的,但是这样做,虽然用户会喜欢,但是他们自己的模式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这是典型的规模不经济。

2018年2月12日,我继续研究在模型不完整的情况下,巨头们为什么会投资。以及为什么投资者会效仿。还有为什么有那么多小企业有假货。

随着科技巨头在线支付和信用体系的成熟,他们将不再进行“精准营销投资”,这种没有护城河的低端颠覆比以往更快遇到了瓶颈。

要么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要么优化体验。让我们一个接一个地比较一下,看看自行车共享有什么变化。

提高效率?目前,一些自行车被放在投资者可以看到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即使一家公司垄断了共享单车市场,也不可能随时找到共享单车。

创造了价值?事实上,自行车是快速移动的消费品。自行车通常出现在经常骑自行车的家庭,但现在他们在家里,而是骑自行车共享。

节约成本?如果大家都经常骑自行车,用不了多久大家就会发现,在自行车共享方面的成本远远大于每年买一辆自行车或者每年买几辆二手自行车。

优化了体验?经常找不到,退款不及时,这些都告诉我们,这个市场其实并不存在。

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必须把存款收益存入我们自己的账户,然后把政府接管变成结果。然而,政府的出发点是民生,而不是公共空间的混乱。

属于那种头脑敏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企业家。他们靠快速执行快速创业,然后找追风的投资人赚钱。如果能卖给巨头,当然卖不出去也没关系。——绝对不可能上市。难道你不明白为什么投资者会像扔鲫鱼一样抛出这么一个所谓的窗口吗?朱啸虎等人有阿里和腾讯合并的方式。剩下的呢?

创业导师保罗格拉厄姆表示,产品/市场匹配(PMF)是成功的关键,“过早扩张”(例如,在找到PMF之前花太多钱在增长上)是初创企业失败的罪魁祸首!共享经济在中国,根本找不到PMF!

在PMF被发现之前,投资者向企业家砸钱,让他们迅速扩张,最终的结果是把企业家变成了“科技巨婴”,无法回头修地基,看不到前面的路。

因为没有PMF,当市场上有一个强大的企业家时,中国投资者希望迅速成熟,完全占领市场。因此,当找不到商业模式时,投资

人就会大把撒钱,希望垄断行业。


但这个漏洞会给其他参与者机会,因为没有找到商业模式!这就是全新的山寨模式:虽然领先者还没有找到它们的商业模式,但是山寨者的商业模式却很清晰:卖给领先者赚一票;或者拖垮领先者自己来。


竞争者根本不会顾忌商业模式,竞争者只需要看到领先者的野心,抓住其没有商业模式的漏洞,然后用更低的成本更不完善的逻辑野蛮抢占市场,破坏领先者的节奏。因为它不用考虑长期战略,而且中短期的所有地方都可以大幅削减成本,所以这些项目一开始出来就是用来卖给领先者的:如果你不收购我,你就没有办法停下来建立商业模式,我就足以把你拖垮。我拖垮了你无所谓,但是你呢?


鼎晖创投创始合伙人王功权指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模式,因为资本进入的态势和整个行业形成的组合——本来是出租业务,最后却变成流量入口。大家不惜代价地去做,相当于大家把这个结构、状态做成进退两难的地步。王功权甚至认为,“共享单车”作为一个商业模式本身是不独立的,它必须跟其它东西再叠加,在叠加过程中,它是一个主动的角色还是被动的角色,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叠加,都很难讲。叠加后,它会不会仅仅变成是中间的一个工具或环节?那么它的价值是否还会这么大就变成一个问题了。所以我认为目前为止,共享单车在商业模式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没有找到PMF,就过早扩张,最后等待的就是漫长的隧道期,甚至是死亡。


为什么说共享经济就是这样的一个乌托邦的陷阱呢?你我家里有东西闲置,我也见过有朋友两套房子不出租,而是可以灵活的选择自住。当然可以把零散的时间用于日租,但是如果管理成本高于个人时间成本,或者为了管理日租而失去了用于生活的时间,这个过程就是得不偿失的。


显然从公式的角度来讲,共享是成立的——通过移动互联网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共享你的闲置(物品、空间、时间等),你得到了收益,用户也得到了满足,平台也可以做得好。但是这个模式却仅仅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在具体模式的打造上,非常艰难;而在品控和校正上也非常艰难。


这个公式的合理性,不意味着每个人必须把自己已有的东西拿出来分享。因为分享应该是愉悦的。而很多分享需要额外精力导致不够愉悦。所以分享经济会在经济低迷时更可行——因为那时候赚钱/省钱本身就会让人愉悦。换言之,当我们在收入低迷的时候,租金收入对于我们来说显得更加重要。


计划经济的另一点,是投资人原本应该关注初创企业的实质发展,但是他们变成只关注KPI——最后变成了关注几个指标性数据,而忽略了创业的本质,忽略了长期可持续发展。这就好比O2O时烧钱换用户,然后用用户数量估值去融资一样。共享经济在中国也是如此。最后创业者只是关注这几个数值,投资人也不断去做这几个数值,最终不成的时候,再宣布转型,转型,转型。


实际上,人类社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乌托邦进行一次热烈的拥抱和尝试,然后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迭代。但是,在短期的100年内,多好的乌托邦,最终都会回到现实。


2018年7月,依旧是模式、品控和校正的角度。我明确提出,当时是ofo最好的卖身时机,可能能卖到10亿美元的时候,我也明确,如果不卖,未来再没有机会了。因为ofo已经不具备独立生存的市场环境,卖身成最佳解决方案。


当时我提出了几个观点:


*共享单车在运行中无法实现车辆供需平衡,逻辑自洽,目前仅是巨头们的营销工具。


*在商业模式上,既有的两种商业模式,已经在竞争中被摧毁,由于没有护城河,这一行业已经失去了自我造血能力,未来只能附属于其他行业。


*目前共享单车行业的价值,在乎巨头之间对市场争夺。因为是长尾市场,只有整个领域恢复到正常规模时,才有可能赚钱。但在巨头们对加持下,这个行业恐怕不会回到从前了。


*ofo成本过高,且透支过多,又有股东掣肘,接下来的自救即便获得喘息之机,也因为整个行业无法独立运作而很难存续。


*当一个商业模式已经被成功验证时,粗放激进发展,再补齐短板是可行的。如果一个全新的行业,粗放激进发展,就很难构建模式品控校正的闭环,还可能会彻底破坏这个行业。


10亿美元已经是当时可以得到的最好估值。我当时预言:随着时间的流逝,ofo的价值也在迅速流失。戴威“坚决不卖”,坚持下去或失去最后机会。


到了2018年12月8日,针对有人替ofo辩护,我从创业者的动机方面进行了分析。动机怎么分析呢?真实动机怎么发现?察其言观其行。言行一致,多年的想法做法都没变,基本上根据目前的判断大体上是可信的。但要不断的变化呢?就可以研究其中的逻辑了。


比如,周鸿祎百度医药广告违禁被罚的时候,说360搜索不做医疗广告。3年后百度又被罚了,周鸿祎又出来说我们已经把医疗广告都停了。那么前后结合一起说明什么呢?说明周鸿祎就是个蹭热点投机犯。把前后各种看起来矛盾的行为,看起来不一致的言论放到一起仔细分析,就能发现真实的动机。这一点有点难,但是对于调查记者来说,又是必修课。


因为当时有创业者替戴威辩护,说用户你用了那么久共享单车,干嘛去要你自己的199押金啊,创业者多不容易啊。这样的创业者,如果成功了当然没事,如果没成功,我相信他也什么都能干得出来。


现在很多创业者嘴上一套背地里一套,仗着非上市公司信息不公开信口雌黄,一旦出问题了,就变一副面孔,说自己无知,其实是个孩子,还需要时间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所以,针对ofo遗留的问题,我进行了批评。当时我说,很多人在写ofo,但不是因为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因为ofo不仅失败了,而且非常的没有节操。连押金都退不回来的企业,当然有理由被媒体批判。一个没有品控、任由威胁存在的企业;一个把用户押金都花光了的企业;一个花光10亿融资再也生产不出来手机的企业——无论你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不值得同情,因为你连最基本的商业底线都没守住。凭什么还要大家原谅你?换言之,哪怕你是抱着婴儿的孕妇,卖违法光盘也还是违法的啊!


出来创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输得起。同样的规则,同一个市场,没有理由因为你年轻就让着你。而年轻人能够脱颖而出,不是靠社会的宽容,也不是靠大家的原谅,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本事。雏凤清于老凤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人创业能成功,一定是因为你比过去的我们更强,一定是因为你做得更好,一定是你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微软、苹果、谷歌、Facebook,都是年轻人创业,都杀出了重围,靠的是实打实的实力。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也都是如此。


而不能因为你小,就可以不守规矩,就可以不要价值观。连基本的社会常识都不顾。


我们宽容的,是年轻人挑战的失败,而不是年轻人重蹈覆辙;我们原谅的,是年轻人更高理念的坚持但功亏一篑,而不是为了赚钱为了炒作不择手段;我们欣赏的,是年轻人明明可以跪下来生存但仍然坚持站立的姿态,而不是信奉成王败寇信口雌黄,做错了也假装无知请求别人的原谅。没错,一个企业可能只有3岁,但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传承下来的商业文明。


如果一个创业者连基本的商业常识和管理常识都没有,连基本的自律和事业心都没有,被投资人牵着鼻子走,最后又不肯接受投资人安排的结果,死命的杠下去,其实是对股东的不负责任,也是不道德的。创业者的一个基本常识,就是要尊重游戏规则,尊重股东。开始的时候听之任之,到结果的时候不认账,这就是坏的榜样。


2018年12月11日,ofo退款押金按钮变灰,无法点击。这就是企业文化,或者道德问题了。戴威是不是对ofo自身的形势有什么误解?


ofo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押金是可以退的,如果有问题可以打客服电话咨询。这套说辞之下,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顺便建议有关部门:每个人的押金,都是重要的财产,国家是时候干预了。私募投资钱花掉,是私下解决掉问题。但涉及公共利益,哪怕每个人只有199块,也需要严肃对待。创业可以,但任何涉及押金的问题,都是大问题,不能因为每个人涉及的钱少,就不受理。


ofo企业自身深陷困境,面对媒体的质疑,除了一味的否定之外,还有个别人站出来认为:媒体是在落井下石。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且不说别的,挪用用户几十亿押金,导致现在无法退押金这件事,就可以立案调查了。现在政府没有调查,应该是给ofo改正的机会,这个时候,还反过来质疑媒体。就因为你宁可花光了用户押金,也要死扛,你就“不怂”?在我看来,在公司可以10亿美元卖掉的时候死扛,宁可花光了用户押金也要死扛,这不是“坚持”——犯错了不肯认错不肯改正,这才是“怂”。


不肯认错的创业者,怎么可能反省?不能反省的创业者,怎么可能改正?每个人一两百的押金,看起来不至于和你拼命,但这样的案例,在很多国家都会追究严重的责任。我们却放任自流。而我们的创始人们还在给自己猛灌鸡汤。


2018年12月20日,谈及ofo的失败,马化腾在朋友圈回复称veto right(否决权)是失败的关键。如果站在投资人或者说股东的角度来看,似乎有理:戴威、经纬、滴滴等都有一票否决权。但如果说这是ofo企业失败的原因,我比较不认同。那只能说股东对项目时机的把握出了问题。时机把握当然重要,比如腾讯就脱手了摩拜。但对于共享单车来说这个项目就不成立。


而对于年轻的创始人来说,问题的核心是不懂管理也不懂企业的未来,所以既要……又要……还要……导致整个过程充满了拧巴。


换言之,我认为创始团队明知道投资人的想法是快速做大然后卖掉,但为了拿到资金扶持,他们是有意听之任之,但到了下一步该承担责任的时候,他们却固执的“否认、拒绝承担”下一步的责任,并把责任推给投资人。


六神磊磊说的好:明明占了这一头的好处,却还要拼命抢占另一头的人设。这就是婊。


当然他可以开始说好不要,但那样大家凭什么帮他。他又不是真的天才项目。所以开始就拼了命的装傻,有钱就“跑跑跑地开始乱搞”,等到投资人认定跑不通准备“以打议和”的时候,他这时候出来表态坚决不行。等于享受完了福利不想去尽义务了。聪明的投资人都没辙了,又不能自打脸。所以从过程来看,马化腾的说法也说得通。要是能一致,摩拜他们合并,兴许能像滴滴一样再融一笔大钱然后偃旗息鼓想办法存活;或者像饿了么一样,卖个阿里更好的价钱。一个本来就不成立的项目,还能指望什么呢?死扛着不就是想输完再说?


事后明明也有退路,不仅是自己的退路还有团队的、员工的、投资人的、供应商的、以及所有用户的人退路。戴威既没有遵守职业道德也不遵守市场秩序,更没有顾及所有人的最大利益,他统统不管,把别人交付给他的信任全部下注,宁死不屈——但是,在早就出局的比赛中不服输,其实毫无意义。


即便如此,戴威原本还是可以体面的结束;再不济照顾所有人,体面出局后还会有很多机会。但小伙子冲冠一怒,就是不服输。最后拧巴到理性都没有了,等到散场之后,所有人都会说:活该输。


最后,我在网络上看到发达国家对单车租赁的监管方式,发给大家学习一下,虽然大家也不会思考:


首先,任何单车投放必须先得到政府许可;其次,必须摆放在政府指定的固定地点和设施上,不得妨碍交通并影响市容环境;再次,押金必须在租车结束后立即退回,最多不得超过一个工作日。对违反规定胡乱投放的单车,政府可当作垃圾立即清理;如有违反规定延迟退还押金的企业,则会被按照金融诈骗予以罚款,甚至面临刑事处罚。


我们批评ofo不是因为他是创业者,而是因为有些事是错的,比如挪用押金,比如欠钱不还,再比如,挪用押金不承认而是不断的撒谎。


从做人的角度来讲,戴威只有承认错误,立刻了结此事,并且因为无法归还押金,对所有涉事用户进行道歉,把这件事彻底了结。唯有如此,他才有可能重新开始。至于重新开始以后,未来能不能像史玉柱一样,赚了钱,真的把过去债主的钱都换掉,那就要看他的能力和魄力了。


最近,我刚刚写了《装死的ofo还能拖多久:2019,戴威等不到奇迹》,详见我不久前的文章。ofo应该在2019年有一个了结。因为死撑下去,外债以及押金是要还的。也应该不会再有资金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