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刘虎
6月13日,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首届“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也拉开帷幕,5000余件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消费”。记者从遂宁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来自遂宁市的“江货真价实”蓬溪姜饼等9款非遗传统手工艺品参加了本次“非遗购物节”,并在各大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销售活动。
在今年的非遗日,阿里、JD.COM、拼多多、东嘉、Aauto Quicker、美团、苏宁等10余家电商平台线上线下举办首届“四川非遗购物节”,汇聚100余名非遗传承人、139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500余家非遗店铺及相关企业、5000余件四川非物质产品参与非遗“云消费”。
据悉,首届“非物质购物节”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商务部流通发展司、电子商务司、国务院扶贫办发展指导司支持举办。各地将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在历史文化街区、非遗老字号等地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让人民群众在非物质购物体验中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记者从遂宁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江货真价实”蓬溪姜饼、徐老三豆腐干、观音苏麻花、观音刺绣、沱牌曲酒等9款遂宁非遗传统手工艺品参加了本次“非遗购物节”,并在各大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销售活动。
此外,遂宁的徐老三豆腐干、观音绣、鸵鸟肉酱、麦加牛肉、射洪姜酱菜等非遗文化产品也将参与本次非遗购物节。
遂宁部分参节手工艺品介绍:
非遗购物节之“江正品”蓬溪姜糕:洁如脂玉 康养元素再续百年“姜糕味道”
“油不腻,糖不伤,洁如肥玉,柔如秋云。”相传这是慈禧太后尝过蓬溪姜饼后给出的十六字评价。传统的蓬溪姜饼是用糯米、蜂蜜、香油和姜汁做成的,吃起来也很讲究。有句话说“一个蛋糕吃多了,味道不一样”。可以选择打开袋子马上吃,但吃的时候不要张嘴,否则会把残渣喷得到处都是;可煎至金黄,外酥内嫩;可以干蒸着吃,姜饼入口会变得特别软糯;也可以用开水搅拌食用,有利于消化。
如今,真正的江产品——蓬溪江糕,既保留了传统口味,吸收了传统生产工艺的精华,又大胆引入现代食品生产技术,进行科学改良。如今,在干净规范的工厂里,一块块像肥玉一样干净的姜饼被大量生产,既保留了传统的味道,又充分保证了产品质量。
2019年9月,“正宗江”蓬溪姜饼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蓬溪姜饼品牌价值再次提升。致力于让蓬溪江糕成为中国糕点的象征,接下来,“江正品”公司将借助国内外各大研发机构,进一步深化保健功能,提升产品口感。
“非遗购物节”之沱牌曲酒:醉人川酒 飘香千年
射洪世代盛产美酒,杜甫曾赞之为“射洪春酒尚寒碧绿”。从唐代春酒中传承下来的沱牌曲酒传统酿造工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的重要载体泰安岩坊,有两个古坑和一口古井,始建于唐代,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饮食文化遗产”。
“传统酿造技术
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我国的酿酒历史、诗酒文化以及传统生物发酵工业等具有极高的价值。该技艺已于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国发[2008]19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购物节”之青堤菜刀:久负盛名 曾惊艳亮相《舌尖上的中国3》
“青堤”菜刀历史悠久,是川中久负盛名的地方名牌产品。相传其制作工艺发端于清末,成形于民国,兴盛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据查,奉氏先祖奉庭国、奉庭才两兄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师承青堤一-位 李姓的铁匠艺人(姓名不详)学习铁器加工,并于1928 年在原青堤集镇的土地庙前(现址为青堤街道目连社区4组)开炉立灶,建立铁匠铺,开始手工锻打各种农具和刀具,蜀中名牌-青堤菜刀由此正式诞生。
青堤菜刀工艺经代代相传,流传至今,青堤菜刀制作流程分为“下料-安钢-打发火-打版子热平冷平-整形-起口-粹火-冷作抛光-浸油较刀占商标-夹把包装”等共70余道工序,皆为纯手工制作,产品深受用户喜爱。
四川省射洪青堤菜刀厂具有生产菜刀、农具的传统工艺技术和成套机械设备,生产的“青堤"牌系列菜刀,秉承奉氏菜刀的传统生产工艺,选用优质钢材精工锻打而成,产品经遂宁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验,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SG(184-80)质量标准。
2007年-2016年,青堤菜刀荣获遂宁市知名商标品牌,2013年荣获消费者喜爱商品。2013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 中国行”摄制组拍摄青堤菜刀,2017年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拍摄青堤菜刀,2019年遂宁电视台“手艺 守艺”摄制组拍摄青堤菜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