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概述】半岁多,养了几千只鸭子,几百只鸡鹅,对种田很着迷。我远近闻名,双手创造小康生活。依靠妇女小额贷款创业,鸭舍新建扩建,年利润几十万元。她用力量和坚持诠释自己的梦想,同时帮助数十名残疾人致富。
“多吃点,多吃点!”冬日的阳光温暖地照在身上,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微胸的女人挥舞着一根插着小红旗的长竹竿,走在摇曳的大雁后面赶大雁,不时用浓重的象山口音对着大雁呢喃。
赶鹅的女人是仙岙镇有名的“鹅嫂”何赛珍。她60岁了,已经养鹅20年了。与鹅结缘源于40岁时的一次“顿悟”。当时看着她生活的地方有水有草,还有一个适合放养的好地方,她以为饲养员的“宝地”肯定能赚钱,突然就跳出了“养鹅”的念头。想到就做,何赛珍一马当先,第二天骑着自行车去县城买鹅苗。最初,由于经济拮据,她只养了300只鹅。
何赛珍正在喂鹅
创业初期,生活极其艰难。因为没钱雇人,何赛珍成了全职“鹅保姆”,一个人伺候所有的小鹅。每天天不亮,何赛珍就起床进鹅棚看小鹅。她忍不住吃自己的食物,但她小心翼翼地喂养小鹅。中午太阳一出来,她就赶着鹅去“散步”晒太阳。在潜伏期,她最担心。她在孵化室呆了一天一夜,在那里解决了食物和住所。孵化室密不透风,混杂着各种草料的味道。普通人几个小时都受不了,何赛珍看着小鹅破壳钻出毛茸茸的小脑袋,才满意地笑了。
何赛珍文化水平不高。她跟着感觉开始养鹅,吃了不少亏。她记得养鹅的第三年,已经养了五六百只鹅了。突然有一天早上,她习惯性的去鹅圈看她的“宝宝”,发现很多小鹅都趴在地上,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她害怕得失去了理智,当地的方法用了很多,但都不起作用。过了几天,小鹅还是没吃没喝还是没力气。后来她去镇上的畜牧站找了个技术员解决问题。她终于明白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从此,她去县镇畜牧部门学“学经”成了必修课。
因为能吃苦,能努力学习,何赛珍的鹅慢慢长得又肥又壮,所以很多商贩来这里订她的大白鹅,都不出去卖。2008年,何赛珍想建一个大的饲养棚,扩大规模。除了养鹅,他还顺便养了鸡鸭。但是苦于手头资金不足,想不出办法。这时,她在镇妇联得知“妇女创业联合保险贷款”的消息,试探性地去妇联申请。镇妇联知道她的想法后,立即帮助联系申请。因为她识字不多,妇联工作人员帮她把材料都准备好了。很快她就拿到了5万元的贷款,拿到钱的何赛珍激动得没有感谢她,说这是她的“救命钱”。
用这5万元,何赛珍很快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鹅棚,买了鸭品种。现在她养了2250只母鹅、500只肉鹅、1300只鸭子和200只鸡。雇了几个人。何赛珍专门负责买饲料、养鹅、经营市场。年净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说到这里,她看起来很满意,忍不住感谢妇联。“这笔创业贷款真的像一场及时雨,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何赛珍还热心帮助想养鹅的人。如果有人想养鹅,只要他们来到她家门口,她就会放弃工作,免费提供帮助。有时候她把自己精心养的小鹅交给别人养,她也不收钱。直到鹅被养出来卖个好价钱,她才收下这些钱。如果别人技术上不懂,她会开车上门指导。不管是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只要一个电话来,她绝对会丢下自己的鹅,去别人家帮忙。当一个人没有市场时,她会煞费苦心地帮助销售。她宁愿不卖自己的鹅,也不卖别人的鹅。
很多人都很熟悉朱西村的何赛珍、官寺塘村以及仙坳镇黄碧坳乡周边的村庄。20多位养鹅人得到了何赛珍的无偿帮助。不仅如此,何赛珍的助残事迹也成为当地的谈资,很多残疾人都读到了何赛珍的善举。她总是把养好的雏鹅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卖给养殖规模小的残疾人,甚至给他们赊账,帮助他们致富。“致富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村里的人。这是我做人的原则,”何赛珍笑着说。
何赛珍的大白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