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八月十四日电题:都江堰等4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3大突出特点
新华社记者刘石平
北京时间14日凌晨,在加拿大萨斯卡通举行的国际排灌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都江堰、灵渠、江溪岩、常璩成功入选2018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第五批)。
中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哪些突出特点?还有哪些“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的灌溉工程为什么在第五批中入选世界闻名?对此,新华社采访了相关权威专家。
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4大工程各有特点
中国申报的都江堰、灵渠、江西岩、常璩等都成功入选2018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此外,今年还选择了来自印度、意大利、日本和斯里兰卡的10个项目。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排灌委员会于2014年设立的专业世界遗产,旨在保护、挖掘和推广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经验的可持续灌溉工程。每年申报评选一批,今年是第五批。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际评估专家组成员谭旭明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意义在于促进水利文明的传承和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将拯救濒临消失、分布在广大农村城镇的古代水利工程。”
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无坝引水的代表性工程。它以“顺势而为,利用时间”和“深淘滩,做低堰”等技术特点而闻名。它从长江支流岷江取水灌溉成都平原,目前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
灵渠位于广西兴安,是连接长江流域湘江和珠江流域漓江的跨流域水利工程。它建于公元前214年,兼有水运和灌溉效率。湘桂走廊沿线农田采用引水提水、干渠有坝或无坝等多种形式灌溉,目前灌溉面积约6万亩。
江西堰,位于浙江省龙游县,始建于14世纪元末至舜年间。渠首引自曲江支流灵山港,在河中沙洲上修建上下堰,灌溉农田3.5万亩,为县城供水。
常璩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据说它以前是战国将军白启水开通的通道。最迟在南宋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灌溉系统,灌溉面积超过30万亩。
国际排灌委员会名誉主席高占义说,中国是一个古老的灌溉大国,灌溉工程遗产丰富。设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目的是收集、挖掘和学习古代灌溉工程在使用中的智慧和哲理,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代灌溉工程,从中学习和应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可持续利用的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奠定基础。中国四选
工程代表了其建设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都江堰为何第五批才入选:首次申报
都江堰如此闻名世界的灌溉工程,为何第五批才入选?
据了解,都江堰从去年开始启动相关的技术工作,今年第一次申报。
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助理李云鹏表示,都江堰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专业型遗产,是文化遗产的必要补充,强调其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特点及价值。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开始设立,随着近几年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都江堰、灵渠等越来越多的古代水利工程开始考虑申报灌溉工程遗产,一方面使工程技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得到专业领域的认定,另一方面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利用和文化挖掘是工程管理单位的应有职责,从灌溉工程遗产的视角组织开展相关工作更具针对性、能够更深入。”李云鹏说。
专家表示,历史灌溉水系是许多古城、古村镇的重要环境保障和文化基因,科学保护灌溉工程体系、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延续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经典范例,研究挖掘其科学技术价值和历史经验,对当前水利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国17个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截至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共五批68处,我国除了今年入选4处外,此前入选了13处:2014年入选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2015年入选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寿县芍陂、宁波它山堰;2016年入选陕西泾阳郑国渠、江西吉安槎滩陂、浙江湖州溇港;2017年入选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
谭徐明说,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工程类型最为丰富,包括有坝引水、无坝引水、蓄水灌溉、高山梯田灌溉系统、拒咸蓄淡、桔槔提水井灌、溇港系统等,类型涵盖最为广泛;二是遗产代表性最强,代表了山区、平原、盆地、沿海地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灌溉水(土)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各遗产工程均为典型代表;三是科技价值十分突出、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调查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仍有数百处具有历史价值的水利工程仍在发挥灌溉效益,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古代灌溉工程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中国水利文化向世界传播的使者。”李云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