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收获季节,村民增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鲁
到了收获季节,村民增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鲁
众信。com晋中10月18日讯:在古镇种植了三年万亩中药材的村民,有了增收的新路径
作者陆其国
“我以前从未接触过中草药的种植。前几年乡政府号召,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了5亩柴胡。现在看来,种植中药材的经济效益确实不错,平均每年增收1万元左右也不是问题。”10月9日,山西省介休市绵山镇何村村民威尔逊李说。
2017年,绵山镇党委、政府率先推进中药材种植产业,通过典型引导、底价回收等多项措施,绵山镇道地中药材种植由原来的零星种植迅速增加到现在的万亩,成功解决了“六分之十”玉米受旱问题,为留守村民增收找到了新的途径。
宋建国(右)和绵山镇镇长刘清安在田间调查道地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鲁
绵山镇,因南方绵山而得名,据史料记载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清明冷食的发源地。以前,这个镇上很多留守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种植玉米。但由于该镇天气干燥,玉米产量不稳定,留守村民增收遇到瓶颈。因此,如何为留守村民找到一条增收的新路子,成为绵山镇党委政府面临的现实问题。
“2017年,我们锁定了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增收项目。”绵山镇镇长宋建国说,绵山镇土地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冬夏温差大,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
绵山镇党委政府为村干部做思想工作,村干部为村民做思想工作。随后,绵山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站站长、绵山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刘清安承担了中药种植技术教学任务。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积累了40多次专项培训,向2000多名农民传授技术。
大型机械有助于收获道地药材,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鲁
合村村民Wilson lee家里有13亩地,平时在介休国泰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当保安.2018年,他在家休息时,被叫到村委会。“村干部谈完技术员,主要是动员我们种植中药材。让我动心的是,介休泰兴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可以和我们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李伟信说,即使土地以保价出售,每亩地的年纯收入也在2000元以上。此外,一些村民在前一年种植了中草药。动员大会结束后,他进行了专项调查,然后拿出5亩地种植柴胡。
“幸运的是,我选择了种植中草药。”Wilson lee说,2019年绵山镇遭遇严重干旱,玉米基本没有收获,但柴胡种植有光。
停下手里的活后,威尔逊李简单算了一笔账:种玉米,当年风调雨顺,而每亩地的年收入约为500元;种植柴胡时,套种的玉米第一年不会延迟,第三年挖出后再出售。平均每亩地年收入2500元左右,平时的工作也不会耽误。如果是专门种植柴胡,一个男职工照顾10亩地没问题。
相比之下,村民张建军增加了收入。早年中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汽修工作。贺乔
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该合作社负责人梅秀坤来自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安徽亳州,不仅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还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他影响下,张建军于2018年流转土地11亩用于种植黄芩。“黄芩的生长周期为两年。今年我的黄芩收籽240斤,能卖两万多块钱;黄芩根每亩地能卖六七千块钱;刨去所有成本,我这11亩地,两年下来至少增加纯收入六七万元。”
2017年,全镇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2200亩,第二年又增加2000多亩。截至目前,全镇共有26个村种植中药材,总面积达到1万亩。如今,绵山镇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不仅为种植户提供了增收新路径,同样也为广大留守民创造了增收新路径。
介休樊家湾农业专业合作社由当地5户社员共同组建,发起人王钦周为西靳屯村党总支书记。他告诉中新网记者,有一次,他和介休泰兴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梅秀坤去大郎神村,看到村子里的老人们坐了一串晒太阳、聊闲话。老人说,年龄大了,出去打工没人愿意雇用,种玉米基本上是机械耕种、机械收割,平时只能这样打发时间。
一边是留守村民打工没人用,一边是合作社种植中药材需要劳动力。王钦周遂在樊家湾自然村流转了32户村民的150亩地。如此,村民每年每亩地可以收入300元租金,每人每月为合作社打理中药材还有1500元收入,每年能干6个月。
“村民平时为合作社打理中药材,不但不影响种玉米、种谷子,一年下来每人还能增收1万元左右。”为此,很多村民都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然后再为合作社打工。
“目前,绵山镇建成了介休市第一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万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区已经形成。”宋建国介绍,下一步,绵山镇党委、政府将与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深层次合作,引入工商资本,瞄准中药材特色小镇建设持续发力,让助民增收之路再拓宽、再延伸。(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