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开一次性餐具厂一年赚,现在小县城做什么创业比较好

【创业概述】生活的压力激发了她创业的激情,小竹筷子为她打开了致富的保护伞。从对竹筷加工一无所知到成为当地有名的竹筷老板。胡以四两贡献创办小企业的创业故事,值得创业者学习。

胡是象山县丹溪街道小河头村的一名普通妇女。2008年7月,胡因腿部静脉曲张接受手术治疗。这已经不是这个家庭第一次花大价钱看病了。就在几个月前,她在建筑工地工作的丈夫因意外脑部受伤,留在家中休养。虽然胡的手术进展很顺利,但手术后她无法承受针织厂的高强度工作,只好和丈夫一起辞掉工作,待在家里。

今年小儿子升入高二,大女儿收到了厦门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然而,胡却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夫妻俩都下岗了,失去了收入,一对儿女需要钱读书。胡意识到他必须采取行动,只有在家创业才能改变现状,走出困境。

胡小竹筷厂

当胡偶然出去吃饭时,她注意到了一件大家经常忽略的东西——一次性竹筷。她意识到,随着街边快餐店、餐馆的不断开业,一次性竹筷作为必备消费品,市场需求很大,但其原料简单,技术含量低,不适合她在家开小作坊。胡通过四处打听了解到了一些情况。象山县市场的一次性竹筷子大部分来自宁海,也有一部分是从福建运来的。象山没有竹筷子加工企业。她还了解到,西周时期,有一个作坊曾经加工过竹筷子,留下一整套机器低价出售。

胡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亲戚朋友也借给了她钱。手头有10多万,她立即在自家院子的空地上搭了两栋房子,买下了西周竹筷作坊的闲置设备。2008年12月,“蔡平竹筷加工厂”开始运营。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之前在针织厂工作的胡,在加工制作竹筷子方面完全是个门外汉。于是,她去拜访了两次在西周卖她设备的竹筷作坊老板,虚心向他请教。回到家,她让儿子从网上找相关资料,仔细研究。最后,胡看到还没有成型的生竹条一根根送入机器,符合规格的竹筷顺利从另一边出来,非常激动。

作为全县市场唯一一家生产竹筷的本土企业,与其他地方同类厂家相比,具有运输成本低的优势。胡的营销策略是薄利多销。她骑着一辆旧摩托车,一个个去快餐店和批发店洽谈订单。正当她庆幸自己为加工厂开拓了市场时,机器设备却出了故障。由于购买的是低价旧设备,没有说明书,当地也没有懂得维修的人。与此同时,顾客正在等待送货,所以胡和丈夫只能自己去。他们试了一遍又一遍,但机器就是不能正常工作。两人焦急万分,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机器。一天晚上,当胡躺在床上时,她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立即叫醒了她的丈夫。夫妻俩半夜起来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机器的症结所在。

虽然机器已经修好了,但它是旧设备,已经在市场上被淘汰了。容易出故障,运行效率低,更换新机势在必行。由于象山及周边地区竹子加工厂少,竹丝原料需要从安吉购买,一辆车下来要4万元。此外,每月贷款利息的固定费用使加工厂的资金周转紧张。这时,街道妇联传来“妇女创业、联合保险、贷款放款”的好消息,胡兴平立即找到另外两个正在创业的姐妹,一起申请。在妇联的支持下,胡很快得到了6万元的贷款资金。到2010年,她的贷款额度增加到了10万元。

女性合资信贷就像一场“及时雨”,成功解决了加工厂的资金周转问题。胡拿到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新设备,买了一台磨刀机和一台包装机。新设备投产后,竹筷子产量从5万双增加到10万双。同时,胡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一次性饭盒、一次性杯子等相关产品的批发经销业务。加工厂年产值从50万元左右跃升到80多万元。

“没想到你们竹筷加工厂不仅做得好,还蒸蒸日上。”一位从事百货批发多年的店主向胡竖起了大拇指。在胡之前,当地也有几家类似的加工厂和作坊,但几个月后都倒闭了。竹筷子加工利润低。一旦产品质量不达标,市场会受到很大影响,自然持续不了多久。虽然胡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她深刻理解“质量第一”的商业法则。为了提高竹筷子的质量,她和工人们会在生产过程中开裂并有一根筷子。

瑕疵的次品全部去掉。尽管耗时费力,但是为“彩萍竹筷加工厂”赢得了信誉,一位宁海梅林的客户听闻胡彩萍的竹筷质量好,专门赶到象山一次性购买了近5万双筷子。


胡彩萍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不忘带动周边的妇女姐妹就业。在“彩萍竹筷加工厂”里,6名劳作的工人全部都是农村“4050”妇女,她们原本闲散在家,进入加工厂后,不仅每月有了1000余元的固定收入,而且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与孩子。


现在,胡彩萍的业务已经拓展到丹东、丹西、爵溪、西周、墙头等地,打破了原先由宁海竹筷垄断象山县市场的局面,闯出了一方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