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
编辑/司文
按照惯例,当温度从30到20再到10时,啤酒不会流入市场。除了在火锅店和东北人的炕上,很少有让消费者继续享受啤酒“冰”的场景。
然而,今年秋冬,当青岛啤酒、百威啤酒挤入Viya、Lieer Baby等顶级流量主播的直播间时,观众已经知道,如今的啤酒品牌,无论是30以下,还是30以上,总是高举酒杯,“买”和“喝”。
曾经,冬天是啤酒行业默认放弃的一块“耕地”。
“与6月份的热度相比,9-12月份的啤酒淡季是战略部署最繁忙的时候。”青岛啤酒创新营销事业部电商负责人石永刚告诉电商在线。这几乎是青岛啤酒的“工作惯例”。
“淡季”在工厂方面最为明显。青岛啤酒上海松江制造有限公司首席酿酒师徐勇告诉电商在线,冬季工厂只开一两条生产线,维持基本的啤酒供应,工人基本有一半时间休息、安排培训学习。
徐勇万万没有想到,今天,啤酒厂将在冬季开放所有生产线。从麦芽、酒花、酵母等原料的进口加工,到生产包装线上的一系列工序,啤酒出厂前的1856道工序,根本无法停止。厂房外,排队等候的货车仍占据数条街道,等待驶入工厂“取货”。
2013年是这些变化的起点。
今年天猫双11只开了79分钟,青岛啤酒去年双11的酒全部卖光;百威和华润雪花在冬季增加了营销和生产.去找最热门的名人代言,挤进最热门的淘宝直播房,定制年轻人喜欢的风格,完全忘记了它应该是一个“活在夏天”的物种。
"这些罐子加起来有32座珠穆朗玛峰那么高。"青岛啤酒在双11战报中就提出了这样的口号。
据统计,2018年中国人喝了488亿升啤酒,其中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直接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前三名的“抢位”从未停止。
当互联网纽带不分季节将啤酒盒搬进消费者家中时,啤酒商开始半信半疑地投资电子商务业务。目前,啤酒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竞赛,即使是在冬天。
啤酒地推的日子
坐在上海中心21楼的办公楼里,王经常想起那些”
">地面作战”的时刻,那是啤酒销售最原生态的阶段。如今,他已经是青岛啤酒电子商务开放平台的负责人。站在美食街的街头,火锅、烧烤、家常菜的味道混杂在一起扑进鼻腔,来来往往的食客找到各自喜欢的餐厅,被热情地迎进去,继而大快朵颐。作为一名啤酒销售,王兆强无法像一个普通食客一样走进任何一家店。
必须找个不起眼的地方,最好能同时观察到足够多的餐厅,一棵树或者一块石墩子都是不错的选择。守着这些“遮蔽体”,啤酒销售需要观察餐厅老板们什么时候最空、什么时候心情好、什么时候想找人聊天……

整条街上,哪家店当天的生意好,哪家店的老板和客人闹了不愉快,王兆强们都拎得门儿清。他们反复盘算、搜集好餐厅一天的经营细节,拿捏好如何去跟餐厅老板们聊天的节奏。
然而,百转千回,啤酒销售们最想了解的,还是这些饭店老板的冰箱,看看里面都装了谁家的啤酒,要是没有自家的啤酒,那绝对不行。
为了能和餐厅老板们聊个天,啤酒地推们常常要等到凌晨一、二点,等到餐厅打烊了、老板乐呵呵地结算今天挣了多少钱的时候,才最有胜算把自家的啤酒塞到对方的冰箱。甚至,挤掉对手的啤酒。
尽管反复盘算,“失策”也是家常便饭。等了一晚上,甚至来不及开口,就会被饭店老板从店里推出来。只好硬着头皮走进下一家,并在心里默默做好打算,明天再来、下次找个老板心情更好的时机。
“大区经理可能就躲在饭店门口的树后面,就盯着你,看你从店里面被轰出来后会怎么办。”王兆强提到,“甚至有时候碰不到餐厅老板,可能只能和餐厅服务员混个脸熟,但还是得地毯式地去推进。”
不管是一个偏远山村的小卖部,还是上海市中心的顶级酒吧,都是王兆强的“战场”。在对应的区域中,他必须把青岛啤酒铺进每一个货架、每一台冰箱。
王兆强清楚地记得,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地方,刚热乎乎地吃完午饭,不管外面有多冷,都必须推开门去扫街,你不扫就被对手扫去了。

啤酒是一个高度依赖场景的消费,餐厅永远是一块“肥肉”,不管是高档酒店,还是路边的苍蝇小馆,都是啤酒品牌必须要攻下的山头。
即便是到现在,青岛啤酒还是有1.3万人的地面团队每天扫街,跟大大小小的餐饮店老板维系好关系。他们面对的是400万个销售终端。
“都说996很累,但是只有啤酒行业的人才清楚,凌晨1、2点和饭店老板聊完,第二天早上8点还要继续雷打不动开晨会。”史永刚告诉「电商在线」。
啤酒品牌开网店
从前,45%的啤酒流向了餐厅、40%流向KA商超,剩下的15%则进入了夜场。线下三大渠道牢牢地握着啤酒流通的脉搏。
如今,啤酒销售最原始的生态依然在行进,同时,新的“卖酒”方式也在展开。
故事从2013年开始。当一些零散的渠道商,“顺手”把啤酒的销售链接挂在电商平台。啤酒品牌商开始思考,为什么不直接以品牌的名义在网上开店?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病是,啤酒这样的“重货”,怎么在网上流通?别的不说,光是算运费就已经是一门亏本生意。

抛开这些顾虑,啤酒品牌更担心的是,“要是我不做,对手先做了怎么办?”2013年6月,青岛啤酒天猫旗舰店正式上线,这是第一家在天猫开出旗舰店的啤酒企业。
彼时,啤酒电商少有经验。王兆强和同事们跑到电商之都杭州,找各行各业汲取经验。甚至去跟服装行业的韩都衣舍学习,尽管不属于同一个行业,但是在青岛啤酒看来,抛开重量和运输,啤酒和服装的互联网运营思路共通。
姑且不论其中的对错,回来之后,青岛啤酒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物流、仓储、人手、店铺系统、运营。
物流跟韵达签约,仓储则从集团内北京、上海松江、深圳的3个厂房里,分别划出一块100个平方的区域,用作“电商工作间”,仓储、包装、发货都在这里完成。

这个不起眼的角落并不被注意。
每天下午,电商部都会有人跑到工厂里面去发货。那时候,他们每天大约能够接到100多个订单,每天完成2万的销售额。体量很小,但这个销售成绩已经能够抵得上好几家餐厅一天的啤酒销售总和。
同时,双11也在发来“利好”信号。2013年双11,订单涌过来的时候,他们一脸茫然,打印机没纸没墨、快递面单不够,所有人都挤在仓库里面打包发货。

但是,流着血的业绩始终算不上体面。物流构成的硬伤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电商风口在面前“呼呼”地刮起,却找不到搭上风口的正确姿势。
第一年里,青岛啤酒电商团队的第一直觉始终停留在“自建仓+代运营”,和传统的线下销售操作模式并无差别,“怎么做怎么亏。”王兆强说。
史永刚算了一笔账,每一个线上订单的保底成本都在30元左右,其中15元是运费、15元是其他成本。物流问题不解决,盈利则遥遥无期。

直到2015年6月,把出厂的啤酒直接运到电商平台的仓库中,然后用电商平台的物流配送,自己只负责线上的运营,才让青岛啤酒渐渐“轻装上阵”。
“一下子扭亏为盈了。”找到了“病因”,对症下药,这让史永刚兴奋。那一年,青岛啤酒在线上的次日达从之前的35%提升到了70%。
更换“作战方式”
电商的业绩,开始逐年向生产线渗透。
面对“现在电商做到了多少份额”的问题,史永刚回答的声音很轻,只有总业务量的1.5%。那在6年前是多少?“大约是万分之一。”他提高了音量。
在这个音量的变化中,是青岛啤酒线上业务150倍的增长。从踩坑到拿下1.5%的销售份额,电商事业部在青岛啤酒内部算是野蛮生长的一个部门。

今年双11,光是在天猫平台上,史永刚的部门下发了30万箱的订单,去供应双11的备货。许永将4条生产线全部打开,用来生产最新鲜的啤酒。
11月的啤酒厂里,酿酒室的大屏需要紧紧地盯着,叉车的司机一趟趟地把啤酒瓶送进包装车间,包装线上的工人则目不转睛地盯着流水上下来的瓶瓶罐罐……
这样的画面,原本并不属于冬天的啤酒工厂,过去的几十年里,都少有这样的情况。
互联网把啤酒行业的四季都给抹平了。双11结束后紧接着是双12,后面则是元旦、年货节……每一次电商大促,不管是春夏秋冬,啤酒品牌都在不断推出新的营销方式。

颠覆了季节之外,原本重在线下的啤酒行业开始进入90后、95后的线上购物车,以青岛啤酒为例,100多种不同的产品呈现着金字塔结构,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
数字化的电商部门也成为整个公司的“瞭望者”,一头连接着消费者的最新需求,一头连接着生产线,工厂能够实现两头的迅速串联。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加上消费升级,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品质化特征,加上以B2B、社区团购、无人零售、社交电商等新零售的发展。渠道的碎片化,已经是事实,如果继续用以‘吨位’取胜的深度分销打法,显然已无法满足当下。”史永刚曾经在采访中提到。

曾经,啤酒江湖的打法在于线下“硬碰硬”,吞并、建厂,一处工厂守住一块后方,地面铁军则密集地向前方发起“进攻”,遇到对手要么一齐挤进餐厅的冰箱,要么今天“你盖住我的广告”,明天“我挤掉你的点位”。
但是,线上啤酒江湖才刚刚开始,草莽阶段中,新的一波消费者正在赶来的路上,他们天生带着互联网基因,不管是买啤酒还是打酱油,都偏好在线上完成。赶在下一波消费者正式上场之前抢下心智,成为当下的重中之重。
当59后在村口的小店里很容易地喝上一瓶啤酒,把啤酒放在95后的“视线范围”内成为新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