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科资本最好的部门常年在天上飞,而飞自己更忙。
过去一年,在进入视野的近3000个项目中,英科资本发起的项目超过600个,最终只有80个被放出来。而这80个项目,创始人兼董事长钱将亲自检查并深入回去。
PCG资本近130人的团队中,绝大多数都有投资银行、券商、证券律师、审计等方面的经验,这是大规模投资布局的前提。在钱看来,这支战斗力十足的队伍完全有可能拿到“船票”,成功抓住未来十年巨变的机遇。
对此他很有把握,他的信心来自于盈科资本的成就:成立8年来,投资项目近200个,其中数十个在国内外成功上市或并购退出,近60家企业进入IPO阶段。2017年6月,单月申报IPO项目15个。采访中他透露,盈科资本内部收益率(IRR)已经连续6年达到40%,没有项目发生本金损失。
由钱亲自领导的投资项目回报更高。火炬电子退出的回报是16倍,南威软件是12.22倍以上,纳川股份是32倍,远力股份是23倍,永越科技项目是29倍,三树是7倍以上……这个数据还在积累中。
"一定要把钱投资在好的资产上."
作为一家规模庞大、体系复杂的资产管理公司,在某个阶段关注“好资产”而非某家公司,是盈科资本“笃定”的一贯作风。
钱费明表示,基于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人口结构老龄化将继续放大医疗保健和预防医学的消费需求。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行业将会有巨大的增长。相应地,新消费、新能源、节能环保都将成为极具发展空间和价值增长潜力的产业。
经过一番思考,盈科资本从最初的混业经营开始寻找轨迹,战斗态势逐渐明朗,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钱明飞坦言,“这是一个清理好资产的必然过程”。
首先是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的布局,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盈科资本于2012年开始部署,投资电机、电控、动力总成、燃料电池、阴极材料及相关产业链上下游近20家公司。目前已经是业内6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公司在2016年逐步撤回部分投资,实现盈利。
第二,生物医学。截至目前,盈科资本已投资超过30家医药或医疗器械企业,占总投资项目的近20%,投资行业,与上市公司合作推出生物医药产业M&A基金,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出行业引导基金,甚至不少医药上市公司成为其基石投资者。
三是先进制造业和消费升级。据统计,2017年中国工业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3.4万亿元。无论是自动化设备、机器人、AI还是大数据企业级服务,如果每一个行业或企业的效率提升都能达到10%,每年将对应3万亿元的巨大产值。其实很多公司的产品效率提升远不止10%。钱认为,“消费升级将是一个长期命题。”
四是在军工、航天领域,布局涵盖军用软件、军用通信系统、军用管理系统等。2012年,PCG向火炬电子投资3900万元,这是中国第一家能够生产航天级电容器的企业。2015年1月国内主板上市后,PCG退市,回报6.24亿元,回报率16倍。同样有回报的还有南威软件,回报12倍。
“稳健、长期、无本金损失的项目”
基因决定路径。盈科资本具有很强的风险控制意识,这与钱的性格密切相关。
“我是1994年拿到驾照的,从22岁就开始开车了。没有发生汽车刮擦事故。很多人觉得我开车很慢,甚至会不耐烦。那我想问,‘今天大家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在车里的目的是安全到达,而不是迅速到达。“凡事求稳的性格,会让钱费明成为一个“长跑运动员,持续盈利的球员”。他拒绝激进,这是PCG资本和风投最大的区别。
在钱看来,投资公司要长期发展,两种能力缺一不可。一是资产持续增值的能力,二是规避风险、避免踩雷的能力。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他思考多年的问题。“幸运的是,权衡的尺度越来越精确。”
盈科坚持的投资原则有两点:一,专业成长期项目投资;二,专注细分市场龙头。这两点结合,往往会有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媒体常常把我们包装成一家投资Pre-IPO的机构,但我认为Pre-IPO并不是我们的出发点。”他强调。
钱明飞的眼光的确毒辣。成立于2013年的万魔声学是最早进入小米生态链的企业之一,2016年12月盈科资本以1亿美元估值投资1.8亿人民币,成为公司核心股东。2017年底,助力万魔声学以3.5亿美元估值完成下一轮融资,新入股东包括洪泰基金、国投资本、中金资本等大型投资人,盈科年化收益高达350%。2018年初,万魔声学9.95亿元收购A股上市公司共达电声,成为首家与资本市场接轨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市场表现亮眼。而盈科资本也赚得盆满钵满。
盈科资本最初完成独家增资三友医疗1亿元人民币时,其投后估值也仅有13倍,在高端医疗器械的行业能以这个价格投进去的概率是很低的。钱明飞告诉记者,“有人好奇为什么我能投进去,事实上盈科资本在骨科材料和高端医疗耗材方面从3年前就开始梳理行业的格局,精选了细分市场的3—5家龙头公司,可能投其中的行业第一或者第二的公司,至少排名前三肯定会选择投一家。根据这样的逻辑就不会出现,市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热点公司,机构都蜂拥而至去抢份额的现象。”
钱明飞介绍,盈科布局的全球第二家、中国唯一的二倍体人用狂犬疫苗企业康华生物,多年前就跟踪接触,利用自身对行业的理解,在公司经营、研发、上市和融资方面给企业赋能,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具备投资条件后水到渠成就成为股东,该项目有望给公司带来百亿级投资收益。
同样的投资逻辑也反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中。“业外资本大量涌入,鲶鱼效应逐渐形成,这个行业已经出现局部产能过剩了。我认为,2018年,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退出年,而不是投资年。”2012年投出第一单,四年重点布局近20个新能源汽车项目后,钱明飞给出了这样的判断。确定的是,他手里已经拿到了这个领域的几张“好牌”。
当然,这种投资风格也带来了不错收益。钱明飞透露,IRR(内部收益率)方面,从2010年到2016年,盈科资本的IRR为43.41%;盈科虽然投的多、投的快,无论是IPO、并购重组、或者并未实现预期的项目,最终没有一单存在本金损失。
“比如投资1000万,变成100亿,我们没有这种特别惊艳的项目,但却不乏很多投资3000万,变成10亿以上的项目。”钱明飞提到,“3000万元以上的投资,年化收益率超过50%的项目,我们现在已经至少有20单了。
“募资难吗?我们连募资部门都没设!”
对于LP来说,如果能投中前10名顶级PE,这可能是资产配置里面最有价值的配置。而对于GP来说,LP以及被投项目的质量都能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背书。钱明飞介绍,“目前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能够帮助LP创造稳健持续的盈利,从而拥有一大批超级粉丝级的LP”。
盈科资本目前资金管理规模250多亿元,与其他PE不同的是,盈科的受托资金90%以上来自大型机构、上市公司等实力强大的机构投资者,其中某机构单笔投资额高达20亿元。
2015年,泰格医药等四家上市公司成为盈科基石投资人,2017年,盈科又引进了大型金融机构和国企成为股东,盈科业务也进入高速发展期。
“我以前期望,未来不要为募资发愁,就很幸福了。而实际上到了2015年,我们就已经完全达到了非常幸福的状态。现在,盈科从来不会去考虑募资的问题,我们拥有一批忠实的投资者,他们了解盈科资本的盈利能力。”钱明飞认为,这是盈科持续发展的一大核心竞争力。
盈科现在已经没有资金募集部门,只有资金管理中心,负责资金归集和基金设立。很明显,盈科资本已经打通广泛的机构资金来源渠道。而与之相匹配的,是盈科团队强大的执行力,在钱明飞看来,这是盈科第二大核心竞争力。
对大部分机构而言,从项目获取开始,项目尽调、商务谈判、法务执行、投后管理,这一系列过程往往由一个投资经理全权把关,带团队来做。这对投资经理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这样的人才也很稀缺。
“盈科要布局大投资量,如果我们目标一年投100个项目,每人每年从头至尾执行2个项目,那就需要50个专业投资经理,人力资源配置难以达标。所以我们将投资流程拆分,采用分段执行模式。”钱明飞介绍。这也是盈科独创的“工厂式投资模式”。
具体来说:第一个合伙人只负责项目的寻找与获取;完成之后交给下一个合伙人,TA手下带的三个团队分别做行业研究、法务分析、会计核算,共同进行专业尽调;第三个合伙人负责风险控制、管理、把握;最终交给第四个合伙人,专注做投后管理。
四个合伙人协作配合,每个环节单独把关,环节之间相互监督,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投资经理急于投成项目而隐瞒风险。
由此,盈科就把一个团队从头至尾贯穿完成的工作拆分成了四个大团队分段执行,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与项目完成额。“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一年内我们的投资项目80余个。按传统模式,我们根本不具备把这么多钱安全投出去的可能。”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弊端。“这样操作,我们可能很难投出搏市场眼球的明星项目。我们把投资过程系统化,在保证大投资量、手握大资金的情况下,为了风险把控,就需要注重理性,抛却感性。”他强调,资本市场的诱惑的确很大,但盈科是一个专业技术性出身的公司,坚持自有战略才最有效。
“百家龙头、万亿市值”
“发现经济前行的力量”,这是盈科资本的愿景。而这短短的9个字也成为他投资生涯中的指引:专注做实体经济的产业链投资,选择那些在经济发展浪潮中的力量型公司。
现阶段,盈科的投资战略为“百家龙头、万亿市值”。“我们有个理想,在未来3-5年内投到100家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我自己内心也有小小的期许,希望中国也能出现世界500强中类似黑石那样伟大的投资机构。”钱明飞毫不掩饰他的雄心。
基于这个理想,盈科可能需要投500-800家公司才能做成。“总体来看,我们已经投了200家左右的公司,在这200家中,已经有30家左右的企业具备了细分行业龙头的特质。在过去的一年内,我们投了80多家公司,分布于生物医药、环保及其关联产业、消费升级、智能制造、军工行业这五大块。”钱明飞说。
金控集团在中国已经有很多个了,但想要培养中国100个细分行业上的龙头企业,这个愿景可能盈科是第一个提出来的。
至于未来,还有哪些必须要做的事情? “首先,2018年,我们要在寻找更优秀的标的上继续努力。第二,盈科有了一定的规模,要提升竞争力,也想进入资本市场。也许是通过借壳,也许是在国外寻找一些资产证券化的通道,目前已经着手实施。另外,我们想要控股几家上市公司,这样能让我们的资产退出更通畅。”
对于盈科资本来说,接下来的问题,应该就是如何把源源不断的钱配置到更加优质的产品组合里去,然后发掘一些具有强劲发展前景的属于真正意义的会登陆中国资本市场的独角兽了。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作者:任倩,原文:http://people.pedaily.cn/201804/4303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