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股票定增最新规定,创业板定增新规

2月14日,定增新规不期而至。从去年11月8日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征求意见,到新规实施,一共才4个月,中间是春节和罕见的疫情冲击,可谓迅猛。如果比较一下四中全会——精神,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你能经历很多事情吗?继炒房和互联网金融之后,除了基建和金融投资,今天的股市其实肩负着前所未有的信任。要充分发挥融资和再融资功能,就要吸引资金到股市,从而激发活力,优化资金配置。

另一方面,市场也对这一新规表现出了意想不到的热情。在定增新规发布的周末,三家公司迅速启动了计划,三家公司周一均关闭了每日涨停。由于新规直接放松创业板,创业板指数延续节后上行趋势,全周上涨7.61%,创下过去一年的周涨幅纪录。

图:新规出台后创业板周走势

为什么市场如此热衷于接受新规定?创业板为什么突出?定增新规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定向增发走过的历程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私募。私募是始于2006年的再融资工具。在过去的15年里,它经历了几个阶段:未被认可的高贴现率阶段,广受追捧的阶段,以及再次低迷的阶段。这项新规定有望开启一个新阶段。

前几年市场认可度不高。主要原因是新事物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参与门槛较高也是一个原因。整体贴现率一直很高,大致在20%左右。到2011年熊市时,持续低迷的市场导致固定收益失败的比例大幅上升。这也成为促成转折的因素之一。为了保证固定收益增加的成功,上市公司绞尽脑汁,开始增加手段,保底承诺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后,市场逐渐见底,尤其是中小市值公司的实力,逐渐活跃起来。规则的熟悉和应用以及渠道模式的开放,显著降低了参与定增的门槛。直到2017年,固定收益业务成为盈利效应的代名词。当市场火热时,固定收益计划会触发多个日涨停板。定增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

2017年2月,固定涨幅新规——,不是今天的新规。17年新规严格限制定增业务,从增发比例到发行区间等。定价基准日期被设置为发行期的第一天。从那以后,兴奋停止了,又一次回到了以前冷清的状态。

用图表解释2017年前后的变化最有说服力。2016年增长规模超过一万亿元,连续三年大幅萎缩。

图:2013年以来a股市场规模发生变化

此次新规的变化

这个新规发生了哪些变化,也是最容易用图表说话的:

图:再融资新规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一一分析新规。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看看新规定会带来什么影响。

定增带来的变化与机遇

宏观上,会给市场带来哪些变化?机会从何而来?

今年的固定新规实际上推翻了17年之久的固定新规,在很多方面都比旧的宽松。所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历史会重演吗?如上所述,回到2012年到2017年初的场景?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演。宏观环境、经济周期、市场供求、投资者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定增放松刺激市场活力后,尤其是中小市值品种活跃度大幅提升,为各路资本提供了施展的舞台,opp

缩短解禁周期,会吸引市场中相关资金的关注。定增规模的大幅度提升,会实质上形成一个“一级半市场”。上市公司和机构资金的合力,有机会激发出市场的活力。


第二,定增募投项目和ipo有一定类似。新项目或者是并购项目增多,可以提振上市公司的业绩,而上市公司利润增速则是市场上升的重要推手。


第三,对民营和中小市值公司格外有利。因为在融资端,这类公司融资渠道相对有限,融资成本高。在募投端,产出效益占比大。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定增新规对创业板公司格外“友善”,比如:取消创业板公开发行证券最近一期末资产负债率高于45%的条件;取消创业板非公开发行股票连续2年盈利的条件等。


相信许多人会记得,商誉减值和质押暴雷的悲惨往事,民企纾困一度是热词。往事其实并不久远,创业板公司为代表的大量上市公司在2018年出现亏损。所以,789家创业板公司中足足有161家不能满足连续2年盈利的要求。这么看,这次定增新规的针对性还真是强。


行文至此,一句提醒也是少不了的。定向增发本质上依旧是扩容,长远来看,除非效益产出大于扩张,否则前景堪忧。过往上市公司出台定增项目后实施的成功率只在70%左右,募投项目的产出也绝非十拿九稳,如果再重演过去利用场内外估值差异,大肆实施并购增肥,危机的影子也难保不会重来。


微观上来说,定向增发也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投资途径。有研究显示,2019年全年实施的112个竞价定增项目,平均规模在8.5亿元,还有一些小型配套融资的定增项目募集规模在1亿元到2亿元之间。而这次新规将发行对象增加到35人,定增的参与门槛实际上会大大下降。


定增新规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发掘其中的机遇,将会是各路资金的聚焦点。预计不仅机构投资人,不少个人也会积极参与到定增项目。如前面所说,参与定增需要对项目有很强的识别认知能力,也必须要对上市公司有充分的了解,对募投投入产出要有准确的预判,对定增条款规则更要吃透。所以,通过专业的渠道来做好定增项目的贮备和研究,才是提高胜率的根本。


本文源自排排网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