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江融合,如这座与江而生的“明星城市”,是苏南长江崛起的先锋,打造了融合发展的前沿地带
跨江桥
长江的“母亲河”向东流向大海。一路上,城市和乡村星罗棋布,但只有一个小镇名叫“长江”,那就是位于长江下游平原的如皋市长江镇。
长江位于北岸,有渡江的雄心。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打造的立体交通体系和雄厚的产业基础积累的强劲发展势头,这座滨江小镇正逐渐崛起为沿江“明星城市”。在不久前发布的2019年中国百强镇榜单中,长江镇排名第64位,比上年提前5位。
特别是随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长江镇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充满了波澜和激情。“面对国家战略形成的机遇,长江镇贯彻落实南通市委“全面融入苏南、全面对接上海、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跨越长江,争当苏南排头兵,努力打造更加开放融合的发展前沿区。”长江镇党委书记、如皋港产业园党工委书记鲁治敏说。
新加坡金鹰集团参观长江镇
直面机遇,做跨江融合的先锋
不久前,张家港至如皋跨江大桥——章昊过江通道配套工程招标启动,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座跨度超过2000米的悬索桥工程即将开工,一个“大国工程”将屹立在长江的屏障上。
这座桥的北桥头堡位于长江镇。今年7月,沪苏通长江铁路大桥建成通车。两大项目似乎为长江镇跨江竞争、崛起腾飞插上了翅膀,让长江镇加入到沪苏通城市核心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交通不仅改变地理和空间,也改变发展思路和战略格局。长江镇借交通区位变化谋求发展地位转变,遵循南通“三个全方位”发展要求,积极学习苏州“三大法宝”,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抓住机遇窗口,积极融入苏南、跨越长江,努力打造一体化发展前沿。
11月9日,长江镇党政领导跨过长江,与隔江相望的张家港凤凰镇牵手。两个都是中国百强镇的滨河小镇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共建园区、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深度合作。
站在国家战略机遇的风口浪尖上,长江镇正在成为一座繁华的“明星城市”。现在是冬至,但在长江镇,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建筑拔地而起,城市功能的不足不断被填补,城市形象日新月异。
长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伟介绍,如皋师范学院附属第三小学已封顶,新城幼儿园项目已开工建设。3.2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竣工验收,2万平方米五星级君亭酒店加快建设。投资1000万元提升原有绿化亮化水平,建设旅游公厕和小游园项目,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长江镇坚持港产城市融合发展,以高标准规划引领,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动长江镇向‘一个c’转变
="http://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f513e103dd8b40389bca3759165b9c6f" />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如皋港
厚植产业基础,项目为王强支撑
经过历时一年半的紧张建设,近日,位于长江镇的2019年省重大项目——华永商用车电控空气悬架与自动变速箱生产基地,10多万平方米的厂房已竣工,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明年6月投产后,将逐渐形成年产电控空气悬架总成50万台套和自动变速箱15000台的产能。
走马长江镇,像这样的重大产业项目,在滔滔江岸边排兵列阵,构成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总投资10亿元的铁基复合材料项目,正在进行桩基施工,预计明年底建成投产;总投资10亿元的海上风电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项目,正在进行厂房的钢结构施工,将年产新能源高端装备零部件15万吨;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超100亿元的日达智能终端精密模组项目,主体厂房即将竣工,预计年销售超百亿元……
项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支撑。长江镇依托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国家级船舶制造基地等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南通全方位融入苏南发展的机遇,以“项目为王”理念厚植产业基础,放大交通区位优势,持续招引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长江镇,逐步形成了智能装备制造、高端新材料、现代物流“2+1”的主导产业体系。
虽然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压力,但今年前三季度,长江镇项目招引和建设依然“风景这边独好”。总投资480亿元的新加坡金鹰集团(如皋)产业园签约、投资100亿元的张家港广大特材产业园落户。截至目前,长江镇累计已签约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7个,预计全年完成新开工1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10个,为长江镇跨江融合、对标苏南增添了底气、积蓄了动能。

“长江”,正由“一个镇”变为“一座城”

绿色,是长江发展的鲜明底色
挖潜生态优势,小康生活成色足
48公里长的黄金岸线、23.5平方公里的绿色沙洲,这是长江“母亲河”“恩赐”给长江镇的宝贵生态资源。冬日,天气晴好。烟波浩渺的江面上,江水东流、鹭鸟翩飞,长青沙岛上,“森林氧吧”依然绿树成荫,生态风光美不胜收。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实现高水平小康,不仅让百姓有殷实的收入、现代的住房和可靠的保障,更要有天蓝水绿、空气清新。长江镇坐拥一江水、怀抱生态岛,在聚力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中,结合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大力挖潜生态优势,修复生态环境,努力重现“渚清沙白鸟飞回”的自然美景,让绿色成为百姓小康生活的厚重底色。
2017年,长江镇一举拆除31座沿江非法码头,腾地803亩,全部复垦植绿,修复长江岸线的“生态伤疤”。2018年,投资1.4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排口人工湿地生态屏障工程。2019年,在长青沙岛6幅地块植树造林750余亩。岛上知青社区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至此,全镇绿化覆盖率达28.4%。曾经满目疮痍的长江岸线,成为长江人引以为豪的生态绿廊。
去年8月,如皋长江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建成,为过往船舶提供垃圾接收服务,告别千百年来船舶垃圾直排长江的历史。运行至今,已接收万余艘次生活污水近4000立方米、生活垃圾250立方米,保护“一泓长江水,碧绿向东流”。
绿色发展没有休止符。长江镇党委书记、如皋港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卢志敏透露,当地将继续加快建设夹江两岸的生态廊道,加大景观造林和湿地生态保护,发挥滨江、临水、生态良好的自然优势,突出绿色发展导向,使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的胜势。
来源|扬子晚报
图文|紫牛新闻记者 郭小川 通讯员 周海丽 沈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