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头条新闻(文/记者任春祥通讯员周绿玉/通讯员贾凤辉)6月19日凌晨,村民卡米里鲁苏里夫妇和儿子来到自家的馒头店。他忙着准备生火的材料,妻子负责做馒头,患有眼疾的儿子擦桌子。全家人都很忙,有说有笑,愉快的气氛感染了路过的村民。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阿虎乡托格拉克村60岁的村民卡米里鲁苏里今年1月下旬在村里提供的免租金“创业街”开了一家包子店。自从近五个月前开业以来,越来越多的笑容出现在家人的脸上。
近年来,我区各地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通渠道,多途径搭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平台,为加快农村发展注入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各地建设了创业街和小型创业市场,为人们在家创业创造条件。
开业两月成了明星店铺
“几个包子?”6月18日中午,卡米尔微笑着迎接生意。每天这个时候生意最好。村民干完农活后,买几个薄薄的皮包,有的打包带回家,有的坐在店里边吃边聊。生意太忙,中午他雇了一个村民帮忙。
卡米尔的家庭原本是村里的低收入家庭。我老婆学过糕点手艺,她做的薄袋味道不错。他们的包子店是创业街的第一家店。
两个多月后,包子铺成了村里的“明星店”。卡米里扩大了业务,在原来20-30平米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作为操作间,店内原有的一两桌增加到了五桌。
有了稳定的收入,卡米尔主动申请退出低保。现在,他们每天大约有100元的净收入。“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和工作队的帮助,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他说。
除了馍馍店,还有烧烤店、麻辣鸡丁店、裁缝店和美容院。阿图什阿虎乡托格拉克村自治区总工会第一书记赵炳发说,盐碱化严重导致村里土地资源匮乏,脱贫任务繁重。近年来,工作队通过转移就业、输出劳务等方式帮助大多数村民致富,但也有部分村民因疾病等特殊原因未能脱贫增收。
为此,工作队通过专项资金和自筹资金近14万元,在村委会附近新建了一条有5栋门面房屋的“创业街”。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通过免租金的方式,帮助他们零成本开店,走上致富之路。
生活更便利带来幸福感
创业街对卡米里等五户人家,以及这个拥有256名村民的村庄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当卡米里忙于生意的时候,隔壁缝纫店里的阿米格尼的古丽阿布杜尔木易正忙着缝制衣服。丈夫死于车祸,女儿还在上学。依靠裁缝店,她的家庭生活明显改善。
当包子店和缝纫店即将结束营业的时候,附近的大盘鸡店和烧烤店正在经历一个生意高峰。忙碌了一天后,村民们此时聚集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娱乐休闲生活。
卖大型鸡的Sdic Yusiyin把餐厅定位为餐厅酒吧,酒柜墙面布置得井井有条,音乐动感时尚,餐厅个性十足。挂在墙上的大电视经常玩足球游戏,看比赛,品尝美食,谈论家庭生活。村民的娱乐生活丰富舒适。
村民阿列克昆图洪说:“我们的生活更丰富了。我喜欢和大家一起吃烧烤,看足球比赛。以前去村里赶芭莎的时候,顺便买了件衣服剪了头发。现在这些事情都可以在家里做,非常方便。”
赵秉发说:“通过转移就业和在村里创业,村民
均可增收近2000元,因各种原因不能出远门的村民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手艺就近就业、创业,对其他村民来说,生活更便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提升了。”
创业街开启脱贫致富路
像托格拉克村一样,我区各地乡村陆续建起的创业街、创业园正发挥着作用。
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海楼镇乔格铁热克村,2017年10月建起的创业一条街,如今已有60多家商户入驻,包括缝纫店、超市等26个门面,商户都是当地村民,每家店月收入4500元左右,创业街成为当地村民新的增收方式。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套苏布台村,创业街的商铺有商店、饭店、修理店、理发店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店铺,每日前来采购的村民络绎不绝。贫困户就业享受租店前两年各项费用全免的扶持政策,牧民变成经营者,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生活。
自治区近年来不断加大城乡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力度,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赚。来自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2018年通过推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就业、发展小微创业带动就业等措施,自治区共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279.6万人次。
我区将充分发展“创业街”,依托小微产业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就近就业创业,把农民房前屋后的“闲散地”变成“聚宝地”,让乡村越来越富强,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