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500字优秀员工事迹材料,创业致富事迹材料500字

盲人企业家杨伟和妻子黄小兰正在给野鸡喂玉米。

“慢点,小心点!”杨伟带路,不时提醒记者。那是十月中旬的一天。湖南省湘西州泸西县朱石洞村山区,雨水多,道路泥泞。

这条路通向杨的农场。有些路段被石头覆盖,有些则是土路。有时,他们穿过一片小树林,有时出现一个陡峭的台阶,爬上一座大坝,还有一座木桥,它爬上一个斜坡,拐了一个弯。

在一个转弯处,杨威撞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摇摇晃晃,差点摔倒。虽然从外面几乎看不到他,但他是盲人。“没事没事,我一天走这条路很多次了,我已经习惯了!小心点!”他迅速站直身子,继续往前走,提醒记者们再次小心行走。

一条路修了两个冬天

山脚下是一片连片的稻田,稻田里有稻鱼;在一片开阔平坦的土地上,这里养着一群鸭子;再往里走,高低山坡上有成千上万只自由放养的鸡。这条路穿过杨伟的家庭农场。

杨伟,35岁,自小视力不好,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当时,他学习计算机,在一家工厂做文员。后来,他的视力每况愈下,他被诊断为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他的哥哥杨雄很快被诊断出患有同样的疾病。这种病是治不好的,患者的视力会越来越差,直到完全失明。

“如果你的眼睛不好,别人会嘲笑你。”杨威说,有些人会取笑他,比如故意伸出手问他能看到几根手指,这让他觉得自己的尊严正在丧失。他看不到电脑,于是转到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但他越觉得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他被鼓励在广播中听到一些残疾人创业的故事。

2011年,工作了10年的杨威回到了家乡。家里情况不好。我母亲患癌症多年,我父亲患有腿部疾病。然而,杨威决心自己创业。他计划和他的父亲和弟弟一起从事农业。他用打工攒下的2万元钱和银行贷款的5万元钱,选择了家乡水库附近的这个地方,以每年2万元的租金转让了300亩山地和水田。“当时我就想一心一意做这件事,没有考虑能不能成功。”他说。

水产养殖首先要做的是准入。父子俩拿着锄头、铁锹、钢筋等工具,开始修山路。在其他季节,农忙的时候,他们集中精力在冬天干活,两个冬天就修了2公里左右的路。

“体力劳动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杨威说。但是因为他看不见,他和他的兄弟受伤了。他们经常需要一个人握铁棒,一个人挥锤子。如果锤子没有对准,那就是手上的洞。

连耳朵都会流眼泪

道路修好后,他们盖鸡舍和木棚为生,住在山里。2013年,他们开始养鸡养鸭,还在水库养鱼。没想到,今年爆发了禽流感,他们饲养的1000多只鸡和1000多只鸭全军覆没。饲料店老板来讨债,指责杨威“你家小伙子不守信用”。

第一年的失败让杨威觉得养殖业风险太大,于是决定转行种田。于是,2014年,他向亲戚朋友借钱筹钱,种了100亩樱花。然而,今年夏天,中国南方许多地方发生了严重的洪灾,杨威的家乡也未能幸免。当年7月的持续大雨,让樱花“彻底毁了”。

洪水冲走了今年的希望,留下了一堆债务。“亲戚同学不理我,他们没钱吃饭。过年了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杨威说:“不仅眼睛会流泪,连耳朵也会流泪。”但他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如果你放弃,你将永远放弃。我不想承认失败。我不想别人说我什么都做不好。”

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好心人的帮助,杨威的人生才迎来了一个转折点。洪水过后,一位县工人来到水库钓鱼。得知杨伟的经历后,他支持了他2000元,并帮助他联系了县团委、残联等部门。2015年,杨伟去长沙学习养殖技术。一个学生付钱给他买了1000只鸡,并提出帮他卖。

yle="font-size:15px;">杨伟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他参加了县扶贫办组织的培训班,去农校学技术,自己也听语音资料学知识,还和周边的种鸡育苗户、养殖户请教。这一年,他们养鸡赚了1万元,创业至此总算有了果实。第二年,他又养了600羽鸡,县里的农村青年协会帮忙销售,赚到8000元,“梦里都在笑”。


杨伟的养殖业从此走上正轨,并逐渐形成规模发展成家庭农场。如今,他养着5000多羽鸡、100多羽鸭,一年纯收入有6万多元。


有能力了就回报社会


“主要还是他自己愿意搞,我们的帮扶就更有效。”这句话,县残联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了好几遍。记者了解到,湖南省残联从2013年起启动“连千村帮万户”残疾人扶贫工程,到2020年,组织全省残联系统干部对1000个村的1万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截至今年9月,湖南省有持证残疾人194万,纳入建档立卡残疾人55.6万,己脱贫49.8万,贫困残疾人脱贫率为89.6%。


去年,州县残联给杨伟争取了一笔项目资金,硬化了水库附近的道路,还给他们盖了一个铁棚屋,杨伟和妻子黄小兰就住在这个山上的棚屋里。在创业的艰辛历程中,杨伟对给予他帮助的人一直心存感激,这其中也包括黄小兰。黄小兰身体健全,与杨伟在打工期间相识,看重他“心地善良”,不顾家人反对与他结婚。


只有在熟悉的环境里杨伟才能大胆行走,他离开农场、去外省医院治疗眼睛,都离不开黄小兰。在农场,杨伟负责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他每天里外往返、上山下山很多趟,扛很多包玉米去喂鸡。黄小兰负责观察鸡的精神、进食、粪便状态以及销售,她每天都会捉一些鸡骑电动车去县城卖。


如今,杨伟成了当地残疾人创业的典范。他还会为村民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培训,累计带动周边50余户贫困户进行山鸡养殖。接下来,他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并计划把农场打造成一个可以休闲、垂钓、观光的农家乐。在他的棚屋前,记者还看到一只试验性养殖的鸵鸟。


天还下着雨,杨伟没有打伞,因为打伞会遮住阳光。他一直侧着头走路,这样可以让他捕捉到仅有的一点光线,不至于眼前全部黑暗。“不知道我的视力明天会怎么样,但是我希望自己有能力了可以回报社会。”他说。(本报记者 吴丽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