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第二次也很美,二次创业计划书

文/铁皮小鼓

丽丽朗朗,轻轻而迅速,由东方卫视独播,《第二次也很美》由腾讯、优酷和爱奇艺同步网络播出已播至第9集。

故事只推进了六分之一。女主角安安(奥利维亚)已经经历了婚姻的改变、崩溃和再就业。重获漫画梦后,她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争夺儿子豆豆的抚养权。

以离婚律师的身份进入安安生活的(),在经历了一些法庭辩论后,悄然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尘封已久的前史破冰,导致他生命中“停机”的变化,开始出现在东方和西方。

早年,我的人生突然发生转折。

在这个时代,当你比任何时候都更希望自己的生活稳步前进时,随之而来的恐慌和混乱会让人汗流浃背。

生活中的问题不会因为美好的希望而减缓,以为逃避了的成长的痛苦总有一天会降临到你身上。这是当代都市人面临的日常困境,也是《第二次也很美》的“发动机”。

幸运的是,每一个困境都在酝酿一次重生。在人生的岔路口重新出发,一直是各种艺术创作的灵感聚集地。

在好莱坞电影中,我们看到了《重返17岁》的另类幻想;在崔健的歌里,我们听到了“我要离开,我要存在,我要死去,重新开始”的呐喊;在哈罗德的诗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哲理:“如果我能从零开始生活,我会努力犯更多的错误”…

如今,《第二次也很美》是电视剧创作结合当下“新婚姻观”“女性再成长”等社会话题给出的另一种表达。

思过去:

毕业选择题,拼命、结婚或失业?

“当你的工资比同学少一半时,就意味着你的人生浪费了一半。”“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一代网生,没有试错的余地。”……

生活节奏加快,焦虑文化盛行。就像安安自报的“比别人早,比别人强”的人生哲学一样,半枪多停不下来的都市生活,让很多当代年轻人在毕业前陷入焦虑。

“绝望”还是“已婚”?

为了避免毕业后失业,似乎只有这两条路摆在我们面前。《第二次也很美》的故事也在这种人生的“选择”中埋下了伏笔。

女主角安安“从双层床上下来就上了双人床”,嫁给了天之骄子余(亦儒),很快就有了独生女豆豆。家庭主妇的生活已经拉开序幕,但本该色彩鲜明的家庭生活,却从什么时候开始蒙上了隔阂和猜忌的阴影。

五年期

,矛盾爆发。当失去安全感的安安,想着靠任性、撒娇、“夺命连环call”的三大法宝抢回丈夫的一点关注时,迎头而来的却是一场离婚官司。


故事进展到此,像是一则警世醒言。好像在说,一切得到都有标价,假如在正青春时就收获硕果,那就要在别人开始丰收的中年经历凋零。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放下安安这一枝不表,看看《第二次也很美》中塑造的其他女性形象,我们或许能得到不同的答案。


俞非凡的表妹、安安的“闺蜜”邱天(夏梓桐 饰)是她无家可归后“投靠”的首选。尽管前9集戏份不多,但几个片段已经勾勒出这个职场女性的生活节奏。


她是毕业选择“拼命”的那一种。


工作日无论几点,她的手机一直繁忙,私人电话堪比公司客服热线,社交应酬到下半夜也是日常。个人生活勉强能塞下个来求助的“闺蜜”,再多一点都照应不过来。


毕竟作为合伙创业者,她一面要想着如何打拼天下,另一面还要严防有人窃取劳动果实,一个人要分八瓣儿使。


归国律师精英沈逸林(于明加 饰)像是进阶版的邱天。


她也是毕业选择“拼命”的那一种,但比起轻装上阵的邱天,她还有毕业分手留下的人生伤痕。


年轻气盛时选择出国打拼,中年回首时才发现错失伴侣。虽然关于她和许朗的前情如今展开还不太多,但遗憾的情绪已经在两人相处中的尴尬、生疏与愧疚中,难掩痕迹。


同样选择毕业“拼命”的还有师从俞非凡的职场新人王蕾(徐好 饰)。


她有能力、有干劲,有改变命运的野心。但也有被“成功学”故事蒙蔽的双眼,和世界与我为敌的被害妄想。结果驱动让她选择捷径,目的导向让她把情感当工具。


选择“结婚”的,并没有人生就此通关,而是迎来了家庭危机;选择“拼命”的,也没有都顺利成就自我,而是陷入了不同的执着和缺憾。《第二次也很美》通过不同女性的波折际遇,探入的其实是更复杂的当代女性困惑:


在女性赋权的今天,社会空间欢迎女性发力但征途依旧艰险,家庭空间虽然看似“来去自由”但对女性的期望值一点都没下降。


对职场奔波的女性而言,私人与家庭生活的缺席几乎难以避免;对于回归家庭的女性而言,无论在男权还是女权体系中,都有处于鄙视链底端的风险。


所以,人生的岔路口“拼命”和“结婚”并不是树林里伸出的两条路,而是花园中会分岔也会交错的小径。就像《第二次也很美》的主旨所示,人生没有正确选项,在试错中寻找平衡才是现实人生。


看现在:


我们都一样,是没有贺涵的罗子君


“28岁未成年”,这个词用来形容生性烂漫又少历世事的安安再合适不过。


她管丈夫叫老俞,让儿子叫自己安姐。故事刚一开篇,就贡献了躲在衣柜连打58个电话轰炸老公的桥段。遭遇婚变的晴天霹雳后,又贡献了醉酒撒娇、冰镇手机、爬树看孩子等一串名场面。


在王子文的演绎下,她的单纯脆弱外化为崩溃和夸张,让人忍俊不禁;但她逐渐找回的独立和自主,也让人感到了真实和共鸣。


这种真实与共鸣,内在里是源自安安的倔强、自我。


为了独生子豆豆,她明明有一张可以随便填抚养费和财产数的离婚协议,却放弃一切走上法庭; 为了夺回孩子抚养权,她宁愿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也不愿请发小大律师帮忙;失去经济来源后,她没有向父母求助也没有眼高手低,而是迅速适应了服务生的工作……


尽管播至第9集,安安的成长之路还没有真正火力全开,但她外柔内刚的人物本质已经呼之欲出。


这种真实与共鸣,外在则是由于张鲁一饰演的“奇葩”男主许朗的存在。


主妇遭遇婚变,就像行者走到悬崖边缘。生活中,谁都希望柳暗花明,遇到“王者”一样的救星。但贺涵那样能拨云见日的男神只有一个,他是属于罗子君一个人的。生活中,像许朗这样自顾不暇的好人才更常见。


许朗确实“奇葩”。


一个能力超群的法律精英,甘愿大材小用当个离婚律师;明明嫉恶如仇,却因为按秒收钱、不择客户落下恶名;作为律所合作人,他不社交、不应酬,客情关系好像跟他没有关系……这样的人我们确实不常见。但是,他这么做的原因却是都市人的日常遭遇——在事业与家庭的两难中做选择。作为单亲爸爸,为了有更多时间、精力照顾女儿,他痛下狠心用事业换钱。


这样的人,就算女主角哭得再楚楚动人,他哪有闲心英雄救美?他不救,“美”可不就得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嘛!


写到这里,必须宕开一笔。


都市情感剧中,演员的表演质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落地感。就拿海派剧来说,很多时候,费大力气拍的弄堂戏,如果没有配上主角一句类似“脑子瓦特了”的抱怨,就总少了点味道。


《第二次也很美》里,王子文和张鲁一异常默契的对手戏,给这个人生再出发的故事增添了不少真实纹理。


著名的醉酒段落里,最让人忍俊不禁的不是安安忘我的醉姿和豪言,而是她把手机扔到冰桶后,背着她的许朗下意识地抢救手机,把她扔到了地上。


紧接着的,则是安安一段情绪反差极大的哭诉戏,王子文的表演转接无痕,让人痛心又让人动心。


手机浸冰桶的戏,到了第二天早上还有后续。张鲁一精彩演绎了一段坏了、瓦特了、宕机了、game over了的四连叹,精彩还击。


还是同一场戏里,头天晚上被醉酒的安安混乱中踹了一脚。叫她起床时,许朗一时兴起的三连击也是神来之“脚”,不多一分、不差一毫地把两人的微妙关系“踢”了出来。


不夸张地说,安安、许朗相爱相杀的“小剧场”,再来100场都不嫌多。


向未来:


逃不掉的成长课,是补考也是从头活过


如果把视角再放宽一些,我们能看到《第二次也很美》讲的不只女主角的人生再选择,也不仅仅是女性的再成长,而是成年人的集体再成长。


社会越现代化,成长越是一个终生命题。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阶段理论,成长并非止步于青春期,而是会伴随人的一生。20岁、40岁、60岁,每个阶段都有相应要完成的人格发展任务,如果没能完成,问题就会带入下个阶段。


安安、许朗、俞非凡,《第二次也很美》中的每一位主角,几乎都有自己没迈过的坎,没上完的成长课。


毕业就走入婚姻的安安,放弃的是进一步社会化的成长。


亲密关系的相处中,双方要势均力敌才能对弈生辉,要共同进退才会有共同语言。


因为丈夫的宠爱和自己的退缩,她放弃了职场生活,但潜意识中的不安感总在作祟,需要陪伴的渴望会成倍放大,婚姻的秩序感也因为情感的过度索取而失序。


最能给一个人带来安全感的,永远是自我得到全面发展时的完满与自信。安安落下的成长课,在离婚后要加倍补上。


一直以事业为重,努力获得父亲认可的俞非凡,没有跨过的是亲密关系的坎。


从小家庭不完整的他渴望关怀,他以浪漫之爱的名义把安安绑定在了妻子、母亲的位置上,却忘了真正健康的爱情是让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当涉世不深的妻子因为情感的缺失陷入困境,他想到的只有脱身而非从心理上承担起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他不懂情感经营的学问而不自知,单方面推卸婚姻失败的责任。可以预见,当他的固执己见为人所用,因此陷入更大的情感困境时,这门爱情哲学的课早晚要重修。


因为变故给人生按了暂停键的许朗,没有学会的是如何面对“失去”。


尽管前史还不清晰,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因为一次车祸而改变的人生轨迹。从那次变故后,他因为悔恨、补偿,投身到父亲的角色中,放弃了自我实现。也正因如此,他变得过分患得患失,对孩子的生活细节控制到了极致。


但事实上,孩子并不能成为一个成年人的全部寄托。他无法摆脱的恐惧、孤独,抱负未能实现的遗憾,总会插缝儿涌上心头。想要回归正轨,就必须要学会接受失去,重启人生。


在后续的情节中,安安会重拾画笔追逐年轻时的漫画梦,俞非凡则会历经更多家族的争斗与私人的情感纠葛,而许朗则会因为老同学的回国、前尘往事的解锁而被迫打开心扉……


各色各样的成长大戏才刚刚开场,跌宕的人生交锋我们拭目以待。


第一次很美,是因为唯一性和浪漫想象。第二次也很美,是因为再成长和心灵契合。


《第二次也很美》是直面社会话题的创作。全剧不仅表现问题,还用轻快的风格和成长的基调给出了价值判断:人生小径分岔可以试错,情感受挫失败允许重来。焦虑之中最怕的是止步不前,鼓起勇气,成长课,迟到再久也比永远缺席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