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这句话会被大家当成笑话,但在2021年的今天,这句话已经从“笑话”变成了“现实”。
电池作为手机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配件之一,一直是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突破口。与普通电池不同,锂电池在新能源行业更受欢迎。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配件,电池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想要分一杯羹的不仅仅是国内企业,还有无数的外国投资者。
智能手机在中国从2013年左右开始普及。与过去的老人机不同,智能手机不仅丰富了使用场景,而且对电池的存储容量测试也更加严格。锂电池的出现大大改善了智能手机耗电快的缺点。
丹尼尔在1836年发明了电池。从那以后,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轻、更高效的电池材料。直到1970年,石油危机推动了电池的研发。到了1980年,锂电池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但由于适用性弱,被很多人忽视了。
直到1983年,日本科学家吉野发明了第一个商用锂电池。1991年,索尼开始使用这种电池,全球锂电池时代也从这一年开始。
与普通电池不同,锂电池更轻,存储能力更强,充电速度更快。现在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包括汽车、电动车等。
回到中国,当日本和美国为锂电池的突破欢呼时,我们的锂电池还没有开始。直到1995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制出第一个锂电池,中国锂电池才正式进入发展阶段。
起步晚并不意味着一直落后于人,中国的锂电池业务就是最好的证明。根据2019年锂电池数据,全球锂电池产能为316亿GWh,其中73%来自中国,美国产能占12%。
目前美国锂电池产能占比相对较低,但相关机构预测未来五年美国锂电池产能将持续增长,但增速难以超越全球锂电池产能增速。
掌握全球锂电池市场73%的份额,中国锂电池成功实现弯道超车。随着中国在锂电池行业的话语权越来越高,日本相关企业也感受到了紧张的氛围。
在本田2020年发布的公告中,有一条信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本田斥资37亿元认购宁德时代1%的股份。作为中国锂电池行业的领头羊,宁德时代被日本企业认购股份。可以看出,日本企业对中国电池供应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渐提高。
为了应对中国在锂电池行业日益增长的话语权,许多日本企业紧急携手成立了“电池供应链协议”。据悉,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推动日本国内电池供应链升级,最终目的是摆脱日本企业对中国电池的依赖。
然而,从目前来看,日本企业的做法更加徒劳无功。国产电池赢得了全球多个国家的订单,尤其是新能源电池。国产电池的产能和技术优势是日本企业无法一夜之间超越的。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配件,无论哪个国家想要发展新能源汽车,都绕不开锂电池。作为掌握全球锂电池市场70%份额的领头羊,中国在锂电池行业的话语权显然远远大于日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