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开封市小生意 开封创业项目

6月初推出《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6月18日,开封首个创意空间揭牌;6月26日,由河南省政府主办的豫沪产业转移合作系列对接活动在上海举行。上海绿地控股集团与开封市政府合作,在绿地中部建设一个制造商中心.一系列好消息接踵而至。开封“制造者”,你准备好了吗?“创造者”创业需要经历多少障碍?连日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创客”迎来黄金时代

虽然半个多月过去了,但开封的许多年轻企业家仍然津津乐道一则新闻。

6月26日,由河南省政府主办的豫沪产业转移合作系列对接活动在上海举行。开封共签约4个项目,总投资50.58亿元。其中,市政府与上海绿地控股集团签署的总投资40亿元的中央绿地Maker中心项目引起广泛关注。该项目将建设一个制造商中心、一个金融中心、一个研发中心等。以全球化理念,打造辐射中部地区的创新创业平台。项目位于郑恺大道以南、金安西路以北,总占地面积约311.6亩,总投资约30亿元。主要在绿地中部建设Maker Center、Financial Center、R&D中心,业务形式包括小型会展中心、酒店、办公、商业、健身中心、人才公寓等。绿地控股集团总经理助理张告诉记者,Maker Center项目计划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商业服务平台、智慧办公平台三大平台。项目建成后,将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障,为国家创新创业基地树立标杆。

谁是创造者?Maker在哪里?Maker在做什么?作为当今最具创造力的群体,“Maker”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他指出兴趣和爱好,努力将各种想法变为现实。那些为“Maker”创作提供免费场所、工具和咨询或创业孵化服务的场所,通常被称为“Maker Space”。新年伊始,李克强总理来到深圳。在深圳的第一站,李克强考察了“柴匠空间”,“柴匠”一词逐渐为人所知。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4年,中国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许多‘制造者’脱颖而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Maker”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两会热词。

回过头来看,“制造者”这个词现在并不存在,而是起源于科利多克托罗的一部科幻小说的名字。科里多克托罗在他的书中写道:“通用电气、通用磨坊和通用汽车等大公司的时代已经结束。桌子上的钱就像一只小磷虾:无数的创业机会正等着有创造力和智慧的人去发现和探索。科里多克托罗的描述启发了美国杂志《连线》的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让他写了一本名为《创客:新工业革命》的畅销书。写过《长尾理论》、《免费》等作品的著名观察者认为“Maker”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努力把各种想法变成现实的人。他指出,互联网的魔力在于普及发明和生产工具。任何有创造力的人都可以通过软件代码把想法变成设计,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资源把设计变成产品,然后通过互联网把产品卖到全世界。自从安德森提出“制造者”理论以来,这个前所未有的新群体迅速传播开来。尤其是在美国,近年来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制造者运动”,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对“制造者”赞不绝口。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与“Maker”相关的组织或活动遍地开花,“Maker”时代即将到来,这也让更多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看到了梦想中的机遇可能会到来。据业内人士分析,开封绿地中央Maker中心项目的成立,将有助于加速开封的大众创业和创新,同时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

开封“创客”在行动

任何有梦想的人都是伟大的。但如果梦想不能实现,那就只能是梦想,甚至是永远的幻想。

在河南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园区,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脱颖而出。作为公司总经理,周广普是河南大学2010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他的文化传播公司走上正轨不到两年,去年营业额超过150万元。现在,源源不断的订单让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周广普,1989年出生,2010年进入河南大学文学院,开始学习高清数字电影剪辑。2011年,他创办工作室,开始创作微电影。2013年,工作室成为周边地区颇具影响力的高端视频创作品牌。2014年注册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高端电影、微电影、宣传片的策划与制作。过去几年,周广普拍摄并制作了60多部反腐败微电影和企业宣传片。2014年获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三等奖、河南省青年创业大赛三等奖。6月18日上午,省委副书记邓凯视察河南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园。他不仅看了周广普公司拍摄的微电影,还关心公司的发展,这让他备受鼓舞。

nt-size:15px;">像周光普这样已经让梦想照进现实的还有很多。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河南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园依托河南大学与开封市共建的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项目孵化和创业实践平台。目前,该孵化园已有近30个创业项目和团队入驻。


2012年8月,我市大学生创业者蒋道森创办了一家集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办公耗材批发、电脑监控组装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型企业,致力于为我市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网络营销软件、硬件等多元化服务。目前,蒋道森的企业已为我市3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网络服务。苗圃也是一名大学生创业者,2013年2月创办了一家以乐器销售、维修保养,器乐、舞蹈专业培训和商业演出等为经营主项的琴行,现有器乐、舞蹈学员180多名,培训的学员在我市、我省乃至全国的器乐舞蹈比赛中均有不俗的表现。


6月19日成立的开封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园,目前已有近40个项目成功入驻,多为科技创新类和互联网创业的新潮项目,该校学生的创业梦有望在这里孵化。该孵化园占地1600平方米,建有创业服务室、创业导师室、培训室、商务谈判室等,集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可以为创业项目提供开业策划、工商注册、人才推荐、广告宣传、投融资指导以及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解决在创业初期所遇到的创业场地难找、创业经验不足等困难。开封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封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园是学校为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指导和后续服务,探索创业就业模式,解决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经营场地难找、资金短缺、规模较小、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困难筹建的。它不仅是一个实战和服务平台,更是一个圆梦平台,旨在为学生搭建起“基金支撑—项目扶持—基地孵化—成功创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创业信心和提高创业技能,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愿景在开封大学校园真正落地。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孵化园必将走出一大批成功的创业者。


“创客”创业难在哪里


随着黄金时代的到来,“创客”前赴后继,一波又一波开始创业。“创客”希望在创业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期待着自己从此圆梦。可是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创业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轻松,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创客”创业,究竟难在哪里?


我市一名有志于创业的市民陈超坦言,作为民间“创客”,如果没有固定的场所和资金支持,要将想法变成现实是异常艰难的。他有个初步想法,就是想组织发起一个创业联盟,为民间的“创客”服务。“希望我们这个平台可以将有各种想法的‘创客’聚集起来,作为一个孵化平台,把‘创客’群体推向更大的投资方。”陈超认为,“创客”的优势是技术,但在项目的市场化和企业未来的定位等方面缺乏经验。如果有这样的平台,就可以给一些“创客”提供各种支持,让他们创业更容易。


河南大学2012级学生王燕第一次创业就遭遇了“滑铁卢”。她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创业资金哪里来,创业方向如何定,运营管理怎么办?”相信这些不单单是王燕的困惑,也是许多想创业的大学生的疑虑所在。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面临的困难一是融资难,二是创业团队缺乏经验,三是跟市场的对接不力。


记者在高校采访了多名学生,询问他们是否有创业的意向,大部分学生都对自主创业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表示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不知如何去筹措资金。记者调查发现,在我市高校活跃着不少“创客”,他们热情高涨,正为了自己的梦想在积极创业。但部分大学生“创客”遇到了创业融资难等现实问题。有学生因贷不到款,只得向父母要,让父母把准备为其买房、买车的钱,先用来支持其创业。


2010年9月,18岁的张菲考入河南大学。那年中秋节的晚上,谈到入学一个月的感受时,张菲充满忧虑地告诉父亲:“这一个月来,我听到许多同学对未来的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或者说是相当不乐观。‘毕业就等于失业’的思想在大学校园里有不小的市场。”“你觉得该怎么办呢?”父亲问。“我们能不能为有志于创业的同学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走出校门时,就已对自己心仪的工作驾轻就熟,缩短大家找工作的‘阵痛期’。”张菲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立即得到父亲的赞许。在家里多位亲人的支持下,张菲筹集到5000万元,学校向她提供了20亩土地,帮助她顺利地建起大学生创业中心。如今,该创业中心已经入驻了不少本校学生创办的企业,并取得不错的经营效益。该创业中心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成果,还聘请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创新创业指导。“我们这代人,既切身感受到就业难的巨大压力,也感受到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是导致我们毕业后很难融入社会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大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相信有了大学生创业中心这个平台,我们会在创业的路上走得越来越好!”张菲说。


大多数“创客”创办的是小微企业,属于草根创业,普遍面临融资、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常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致使一些头脑风暴的种子没有落地生根,一些富有创意的点子只是昙花一现,一些奇思妙想的创业没能开花结果。


让开封“创客”茁壮成长


如今的“创客”,就像一颗饱含希望的种子。种子再好,也要有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作保障,才能够满足其发芽的需求,让种子真正“落地生根”。


为有效整合资源,在全市上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6月初,我市出台了《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通过政府规划引导、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鼓励国内外成熟孵化机构来汴投资、鼓励本地企业兴建、围绕优势产业发展5种模式,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运营一批众创空间。市政府将在投资建设、企业注册、资金扶持、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大学生创业、股权激励、金融创新等方面为众创空间创建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引导作用,引导、鼓励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对初创期企业在孵化、研发、投资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从今年起,每年设立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发展,奖励优秀创新创业服务团队以及中小微科技企业落户我市、成果在我市转化等项目。


在降低创业门槛方面,《意见》强调,设立大学生等创新创业人才注册登记的“绿色通道”,实行首办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等服务承诺,为各类创业主体准入营造宽松环境等。在优化创业环境方面,《意见》强调,鼓励各类社会团体组织创新创业论坛、草根创业大会,开展创意设计大赛、创业咖啡训练营、技术项目对接会、创业辅导培训、专题论坛讲座等各类活动,对社会评价良好、成效显著的,可按规定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对在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中表现优秀的人员和团队,经评审认定,可享受我市“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型科技团队”的支持政策等。


6月18日,开封众创空间在开封市民之家挂牌成立。开封众创空间的筹建旨在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运作秉承服务创新、助推创业的理念,着力打造一个集资讯平台、培训平台、项目平台、资金平台、孵化平台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环境,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便利化、特色化的深度服务。


为节约行政成本、降低企业办事成本,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桥开道,我市于5月29日启动了“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让企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缩短到4个工作日,大大方便了创业者创业。


这一切,都让“创客”离梦想更近。“创客”,赶快创业去,还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