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2015年中国首富李河君,李河君创业经历

从穷小子到首富,李的人生就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陷入债务泥潭的李,是会被债务压垮,留下孤独的背影,还是会重生,与汉能集团一起再次前行,谁也无法预料。

去年,金水电站被法院拍卖。现在,这个曾经叫汉能的水电站,只能被李放弃了。然而,金水电站的拍卖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拍卖所得只是九牛一毛。

一个月后,再从云端跌落,背负上百亿债务指责公司拖欠员工工资,一度市值1000亿元的汉能集团甚至无力支付员工工资。果然,2020年1月破产的消息传来,汉能工业园被查封。两个月后,汉能标志性公司薄膜太阳能高科技公司宣布破产.

在,已经开垦了几十年的金水电站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回顾李的创业历史,可以说,这位河源人一生面对的每一场战争,都像一位将军。

客家小伙的北漂路

1967年,李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镇观塘村。他是客家人出身,很早就成熟了。观塘村的主要居民是客家人。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客家人生活条件并不好。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印钞机"成为客家世代相传的传统。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了客家人走出山村的最好方式。

李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从小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的氛围下,李成为客家村落里第一只飞上枝头的凤凰。1983年,高考如千军过独木桥,他拒绝了广东当地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一年后,当他收到北方交通大学(后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他欣然离开广东河源,前往北方。相反,数百名汉能员工在总部公然张榜,更加努力学习,考上了研究生。

不幸的是,他的导师在他读研究生时去世了,正是在这个机会下,李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放弃很多人羡慕的研究生学历,下海经商。李的行为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但也是有道理的。他的商业头脑早在他学习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

北京作为首都,自然是倾注十数年心血的薄膜太阳能产业一朝破碎,观塘村无法比拟的,所以他会在业余时间想一些赚钱的点子。他联系室友,在食堂门口卖胶卷,三天就赚了12元。当时对于一个穷学生来说,这是一笔巨款。然而,李并不吝啬金钱,他把赚来的钱平分给朋友。

对于李来说,这段创业经历,

trong>12元资金不过是毛毛雨,但他所展现出的经商天赋却十分难得。先是发现销售热点——胶卷,然后在把握人流量最大的食堂,在收益不菲时,又能做到兼顾合伙人的利益,这些商人独有的特质,或许连李河君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四处闯荡、坚韧不拔似乎刻了在客家人的DNA里,做出辍学的决定后,李河君便毅然离开了学校,一脚踏入了社会。


创业最需要的就是原始资金,囊中羞涩的李河君只得向老师借钱创业。在他极富信心的承诺下,老教授被他深深打动了,当即借给他五万元,虽然这笔钱在投资中输的血本无归,但李河君却没有气馁,他及时地总结了相关经验,并以新手的心态在创业的路途上一路摸索。


不仅如此,他还在这次挫败中培养了极佳的心理素质,面对日后的大风大浪,李河君都以稳定的心态微笑以对。李河君是幸运的,他创业的大背景正巧在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这即是他创业的天然助力,借改革开放的东风,他成了第一批下海"吃螃蟹"的人。


更幸运的是,他的创业地选在了北京,而那时的中关村正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在他的经营下,仅在五年的时间内,李河君就积攒了8000万,这笔巨额资产的积累过程如今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这八千万不仅还清了他背负的巨额债款,还成为了李河君开创他的商业帝国的最基础的基石


创业基石——水电站

拥有聪明头脑的李河君在东关村闯荡的几年内,不仅积攒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还发现了新的商机——水电站


水电站素有印钞机之称,在前期投入后,只需要付出一定的后期养护费用,就能通过自然界丰富的水力发电,收获源源不断的电力资源。但是在水电站巨额的利润之下,不少人望而却步的原因也十分简单——这笔前期投入十分巨大,等闲人是难以承担的


因此,水电站这一投资项目一直都不曾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但对于李河君而言,他最不缺乏的就是做决定的魄力。在仅有8000万资金的前提下,李河君豪掷1000万收购了家乡上游的小型水电站,并在赚回本金后陆续收购了其他几个大大小小的水电站。


最先收购的东江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只有1500千瓦,在用1000万购入后,李河君基本没有在后期养护上投入成本,而年入230万的东江水电站,也在短短几年内便回本了。在收购了其他水电站后,李河君手中的年收益便达到了十分可观的地步。


闷声发大财,在享受水电站带来的巨额收益的同时,李河君没有满足,他所追求的,从来都不是高枕无忧的日子,而是在新中国的浪潮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2002年,李河君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了云南,在见到云南丰富的水电资源后,他基本是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决定——与云南省政府签下了8座水电站中的6座,建立超越三峡水电站的金安桥水电站。


和东江水电站相比,说金安桥水电站是一个庞然大物也不过分,甚至比名扬全国的葛洲坝水电站还要大10%,如果建成,金安桥水电站的库容可以达到9.13亿立方米之多,这可不是几十亿元资金投入就能拿下的项目


举全国上下财力人力建设的葛洲坝水电站都花费了十六年的时间,可想而知,以李河君一己之力要建成金安桥水电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因此,在金安桥水电站建成前期,李河君受到了极大的阻挠


首先便是发改委的质疑,在那个年代,民营资本就没有过百万级水电项目投入的先例,他们自然也不相信李河君手下的汉能集团有那样的实力。但很快,李河君就证明了汉能的能力——凭借与政府签订的合同,将发改委告上法院,在他的坚持下,李河君胜利了。


但有了发改委的点头还远远不够,资金的漏洞才是汉能集团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卖掉所有水电站后,这笔钱仍然远远不够,金安桥水电站的资金需求像是一个无底的黑洞,高峰期甚至每天需要投入1000万


彼时外界对金安桥水电站与李河君的质疑声不绝于耳,"银行停贷"、"未批先建"等流言几乎蔓延了金安桥水电站建设的八年时间,很难想象,要有何等的魄力与坚持,李河君才能顶住这些年的重压,让让全国人民见识到民营企业具有的无限可能性。


终于,在2011年,金安桥水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这项历时八年,耗资260亿的大项目终于露出了它强悍的一面,每天的净利润就能有一千万之多,李河君一时间春风得意,风头无两


水、光、电——时代的呼唤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日入千万的进账已经能够让人高枕无忧一辈子,但这对于李河君而言,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包括水电站与后来他大力进军的薄膜产业,都离不开一个概念——清洁能源


在采访时,李河君说道:"从1994年开始,我们就只专注做一件事——清洁能源。"他心中所记挂的不仅仅是流水的进账,还有国家未来的发展产业。


水力发电,是为了给每一个家庭带来光明,光伏产业,是为了引领时代的步伐。正如建立金安桥水电站时的备受质疑仍坚持八年一样,他毅然进军了太阳能行业,以期抓住机遇,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


至于李河君进军太阳能行业为何又一次受到重重质疑,主要是因为彼时太阳能行业中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晶硅市场,众多光伏企业已经将市场瓜分殆尽,在众多企业的竞争之下,晶硅的市值极低,且薄膜产业生产困难,大多人都将薄膜发电视为市场弃子望而却步,不愿涉足


但李河君仍坚定地认为,薄膜将会取代晶硅,成为太阳能产业的中坚力量。在荆棘密布的道路中,李河君再一次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地开始了对薄膜产业的研究


先是在河源建立价值310亿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研发基地,并在2012年到2014年间,投入了500亿人民币对海外的高新技术进行并购整合,以风风火火的态势进军太阳能产业,势要再度创造奇迹


在一群等着看好戏的目光中,李河君再一次杀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汉能的发电量达到了300万千瓦,遥遥领先于不少晶硅企业,李河君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汉能的未来


在2015年,汉能薄膜的股价飙升,在短时间内从1.8港元每股涨到9.07港元每股,李河君从一个不被看好的偏执狂,成为了一匹黑马,一举超过了王健林、马云,手握1600亿财富,成为"中国首富"


但李河君似乎总在打破世人的看法,在成为首富后不久,汉能就大跌眼镜,因为操纵股价的内幕质疑被停牌调查,他本人也受到了处罚,突如其来的变数再一次杀了众人一个措手不及:汉能到底是欣欣向荣地发展,还是面临一片寒冬?


一年后,李河君的身家从1600亿骤降只剩450亿元,这短短一年时间内的财富急剧缩水似乎从某方面印证了汉能的做空危机,"首富"李河君还没有坐稳第一的宝座,就又一次陷入了重重质疑。


习惯了质疑的李河君再一次展现出了他的大心脏,他仍然坚定地认为薄膜产业一片光明,并且给员工们打了一波又一波的鸡血,鼓励汉能上下团结一心,带领薄膜产业经过时间的考验


为了稳住军心,李河君在2018年的汉能年会上拨出大笔资金作为奖金,并预言汉能未来将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百万、千万富翁,但这层美好的表象很快就被揭破了


薄膜产业研发投入的大笔资金终于露出了他的真面目,在蒸蒸日上的股价背后,收入断层的窘境正逐渐侵蚀汉能,终于,金安桥拍卖、员工讨薪等丑闻被揭开在世人面前,汉能上一次出现在视野之中还是热血澎湃的科研先驱,而再一次就是走破产流程了


就像曾经为了金安桥水电站而牺牲了其他水电站,李河君面对公司的危机,这一次,他牺牲了金安桥水电站,决心拯救岌岌可危的汉能


不改硬汉本色的李河君表示,无论前路多么艰辛,都会继续薄膜事业的研究,甚至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从来不是一个只看重小我,目光短浅的人,在水电站赚得盆满钵满时,他想着企业与国家命运的联系与责任


在汉能风光无限时,他坚持做慈善,投入一大笔资金用于教育资源、艾滋病领域公益活动,并致力于光伏扶贫,帮助贫困户增产;在进入破产危机时,他仍坚持自己曾经的理念——汉能越不可越之山,总能登顶;渡不可渡之河,总能到达彼岸。


小商为己,大商为国。有着国家视野与格局的李河君仍然在涅槃之路上艰难前行,无论汉能是涅槃重生还是遗憾落幕,李河君在这场战争中,永远都不是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