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0 16:22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周林子姜超
8月29日,省小微企业园区升级建设暨推进“低散”整治工作会议在温州召开,进一步推动了小微企业园区升级和“低散”整治工作,促进了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小微企业园区是旨在解决小企业“低散”实际问题的一体化抓手,也是解决小微企业发展空间、保障产业链和现实生产力最直接、最迫切、最有效的重大举措。我省从小微企业园区建设入手,通过优质小微企业的集聚发展,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从而解决了小微企业“低散”的痼疾。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建成小微企业园区590个,面积11.3万亩,入驻企业4.4万余家。其中,仅今年上半年新增的88个小微企业园区就带动了数万家小微企业发展。
温州作为全省第一个启动小微企业园区建设的地区,自2013年起实施了两轮小微企业园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规划小微园区142个,建成81个,面积1794万平方米,入园企业2946家,产值547亿元,是以小微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会上,温州市分享了打造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体的经验。
肖伟园区承载大梦想瑞安——姜云机械轻工小微园区
法宝一:坚持拆零化整,升级发展空间
像城市里的村庄一样,城市里的工厂曾经是温州“半城市化”的痼疾。在“大拆大整”中,温州共关停“四不”企业3.3万家,全市核心区204平方公里范围内3036家工业企业被迫退出。其中,具有发展潜力和保护价值的企业积极引导其向小微园区搬迁,实现“入园上楼”。
从容积率为1.0的“城中工厂”到平均容积率为2.0-2.6的“垂直工厂”,小微园区为全市节约用地约1万亩,为核心城区腾出土地4337亩,淘汰工业排污口3000余个,有效促进了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和服务空间集聚。
法宝二:坚持集优汰劣,升级亩均水平和科技水平
温州严格落实“五度一产”“每亩为英雄”的评价机制,出台云上智、规则上机引导的奖励补贴机制,着力确保小微园区“小而不散”“小而不低”“小而不乱”。严格关闭产业链,通过限制行业和门槛,确保龙头工业企业占园区企业70%以上;严格控制入园企业,建立以“科技高度、投资强度、税收贡献、两业融合、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五个尺度为核心指标的入园企业评价体系。
瑞安江南科技孵化小微园把握“一产五度”原则,集聚59家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亩均税收比全省平均工业税收高30%。
法宝三:坚持限价让利,升级入园能力
在听取企业反馈后,温州精准调整小微园区政策,率先在全国推出工业厂房产权分割政策,允许企业单独办理产权证融资,帮助解决了小微企业入园资金问题。
引入“标准地”改革,实行“四限一摇一争”机制,包括限定房价、限定出让、限定自持、限定面积、抽签分配
ize:15px;">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累计吸引社会资本500亿元,形成了“政府主导、工业地产、企业联建、龙头企业开发”四种开发模式。政府主导更易控制入园成本,工业地产便于复制推广,企业联建和龙头企业开发有利于实现产业链整合,均涌现出一批新型工业园示范典型。
平阳万洋小微园(资料图)
工业地产模式建设的平阳万洋小微园为全省单体最大小微园,龙头企业开发模式建设的瑞安马屿眼镜光学小微园整合了眼镜产业链上下游47家企业,成闽地区最大的眼镜产业集聚中心。
下步,温州还将在规模上加码,在上半年建成竣工186万平方米的基础上,确保全年新增小微园25个以上、竣工3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小微园产值达到700亿元。在管理再优化,严格落实配套设施与厂房同步建设、标准化物业与竣工验收同步启动,努力把小微园建成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产业综合体”。在质效再提升,认真落实“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确保全市小微园亩均税收达到30万元以上,力争把小微园打造成为“隐形冠军”“专精特新”、高成长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摇篮。
会上,省经信委、省国土资源厅、玉环市、嘉兴市桐乡濮院毛衫创新园以及金华市义乌美创园等也做了交流发言。当天上午,与会嘉宾还现场考察了平阳县万洋小微园、瑞安市阁巷高新产业小微园、龙湾区空港新区小微园集群、乐清市智能电气小微园、玉环市城北太平塘小微园及密杏环东老旧工业改造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