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珍记者张杰谢永光通讯员郭尚景杜超
“经过70年的发展,学院实现了从中等农业教育到高等职业院校、本科教育,再到研究生教育的四个办学层次。”聊城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邢金秀表示,近年来,辽大农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开展优质小麦生产和增效技术的推广和指导
农学院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实力突出,包括国家优秀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山东省名牌大学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群。曾获山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学生考研率达50%,当年年底就业率超90%,就业质量好。
取得这一成绩的原因是学院非常重视教学改革的研究。三年来,先后获得教育部新农业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省级教育改革项目8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6项。这些项目的研究和实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翟富顺博士设计的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花园)鸟瞰图
多年来,农学院坚持“3341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连续四年不间断地开展实践、实验、实训,学生实践能力深受好评。山东农业大学张秀国教授表示,一半以上的督导研究生毕业于聊城大学。他说他最喜欢聊城大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基础扎实,肯吃苦,有礼貌,有团队精神。他们科学思维清晰,吃苦耐劳,科研工作组织严密。
农学院非常重视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大二学生入选教师科研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使其科研思维和学术写作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设立“数字工作坊”为竞赛演练提供条件,每年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权威竞赛中获得多项好成绩。
农学院自主设计的园林树木新品种“廖宏”香椿
学院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107人,博士学位教师66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60人。引进海外高水平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团队驴产业体系首席专家1人。近三年引进医生26人,获批省级青创团队1个。
学院的科学能力不断增强。第一作者王研究员的论文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是全国学者发表的关于马属动物研究的最高水平的论文。李旭勇和郭靖关于H7N9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来到聊城大学后,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基金2项、省级创新技术指导计划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3项。研究成果已在《兽医微生物学》、《跨界与拆解疾病》等SCI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园林师和教师培育的观赏植物新品种辽红槐、辽红春获得国家森林新品种认证
辽大农学院在做好教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同时,为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事业付出了巨大努力。由42名骨干教师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常年跋涉在农村和林田,为三农事业贡献力量。老师刘桂芹,是工业企业老板眼中的“技术大师”,同事眼中的“绝望三妈”。学院的领导老师都说她走路带风。她技术娴熟,不怕脏,不怕累,轰轰烈烈。近年来,参加农训数百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等7000人,制定地方标准14项,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水城最美职工”。张福君走遍聊城各镇为蔬菜生产提供指导,被誉为“聊城人最熟悉的教授”。张多年来一直关注冠县苹果的品质提升,他指导栽培的苹果皮可以和烟台富士相提并论。
“十四五”期间,农学院将集聚教育高层次人才,集聚科研平台运营管理,集聚一流学科专业建设,集聚党组织,集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集聚服务社会能力。完善,实现各方面新突破、新升级,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农学院党委书记邢金秀说。
找记者、报道、求助,各大APPlication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报道他们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