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珍通讯员张生刘止庸记者边浩振
近年来,位于山东邹平中西部的明基镇环保装备产业日益壮大。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350余名个体户的产业联盟,年平均销售额超过300万元,吸纳4000名农民转移就业,成为明集镇的现代化增收引擎。
“传统农业一直是我们镇的主导产业。随着镇域土地整理制度后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实现了智慧稳步增长,大量农村劳动力也得到释放,转移就业需求大幅增加。”明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伟说:“近两年来,邹平实施产业强镇计划,倾斜发展政策,明确产业定位,使我镇原本薄弱的产业顺势而为,发展壮大。有中小企业1000多家,个体工商户1700多家。日益增强的市场活力成为承载1.5万多农民转移就业的有力支撑。”
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增加收入和“做生意”
位于山东省中部的县级市邹平,连续16年入选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是传统工业强市。但基础雄厚的工业经济在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不断汇聚,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引领产业发展的国土空间“瓶颈”日益凸显。同时,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深入,大量农村劳动力得到释放,大部分选择在中心城区务工创业。人口“半城市化”和农村“空心化”的困境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邹平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全球承载能力,为南山北部小城镇规划绘制了“地图”。邹平按照工业宜业、农业宜农、旅游宜游的思路,发挥比较优势,立足各地特点,大力实施工业强镇计划。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2020年,邹平落实50%的新增用地计划目标,进入城镇,出让568亩工业用地中的85%,“标准地”245亩中的90%,“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中的40%,支持城市产业集群发展。
“我们园区是抓住全市打造世界铝基地核心区的机遇,并且已经建立和发展起来了。现在可以说,它已经成为国家级邹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园区。”邹平市常山镇魏桥铝深加工产业园办公室副主任方俊说,“三年来,园区入驻企业40家,其中高端铝项目26个,园区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常山镇是邹平首批工业强镇之一。魏桥铝深加工产业园是常山镇为积极承接铝产业链,加快建设工业强镇而打造的铝深加工产业基地。
和常山、明基一样,在邹平精准布局和主导产业“漩涡”的带动下,其他9个镇都明确了产业定位,全面崛起,民间投资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主导产业有全球空间支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至328家。2020年,他们入选中国百强县,产业、创新、经济竞争力、未来投资潜力、营商环境均名列前茅。同时,在邹平,新农业经济成为农业主导产业,效率更高,平均每亩增收10%,增收200多元;南方山地文化与沿线生态旅游品牌
就像汉甸的“一粒玉米”一样,强镇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当地新型城镇化农民的创业就业提供了强大的承载。目前,邹平有近20万农民外出务工创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居山东首位。“截至2020年,我园就业农民达到6000人,人均工资达到3500元,为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提供了可能。”方俊说。
高标准的规划和高质量的建设让人民安居乐业
农业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镇聚集是客观规律。在全区工业强镇格局的带动下,邹
口格局迅速重塑,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镇安家置业的愿望不断增强。“邹平立足城镇发展实际和群众期盼,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依托大企业和富裕村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边远村向镇街驻地适度集中,逐步实现设施城镇化、服务社区化、生活市民化。”邹平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住建局局长张斌介绍说。近三年,邹平在充分尊重和顺应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城镇新型农村社区项目14个,惠及27个村庄近6200户2.2万民群众,所有项目全部经村“两委”会、村党员代表大会、全体村民大会讨论研究通过,规划方案和建设环节全部透明、全程公开,切实做到了坚持整村土地流转为前提、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有序稳妥推进、坚持群众满意的“五个坚持”。
在所有社区的规划选址上,邹平全面坚持民意至上。所有规划建设村庄优先选择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最好位置,真正把最佳位置留给群众。“我们的新社区建在了湿地公园附近,群众不但到镇上工作更加方便,居住环境也得到质的改善。”明集镇曹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张波露出欣慰的笑容说。明集镇在镇驻地重点打造了510亩的明湖湿地公园,并将近几年实施的3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安置在公园周边。与明集镇一样,韩店镇禾合湿地公园、青阳镇醴泉公园、焦桥镇胜利河风景区等都作为了新社区的首选地。
在所有社区的户型设置上,邹平紧盯群众不同需求。新规划社区通过设置基础户型、大户型、小户型、子母户型等多种户型,让选择基础户型群众不需缴纳费用、选择大户型的群众仅需缴纳一定成本、选择小户型群众可以享受部分现金补偿,全方位满足了群众的不同需求。“选房时我就选了子母楼,这样我们老两口跟孩子住对门,一家人既能住的近了,方便看孙子、互相照顾,又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明集镇南宋村村民宋景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南宋村结合村内实际,设置了140平、120平和130+70平的子母户等多种户型,有60余户村民选择了子母户,宋景岗就是其中之一。
在所有社区的服务配套上,邹平全面实施统一规划评审。通过严格审核把关,确保所有新社区同步配建老年公寓、公园、卫生室等公共设施,超过3000人的新社区全部配套幼儿园,让孩子们就近可以受教育、老人就近实现能养老,让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皆有所乐在新社区中落到实处。“在小区门口就有超市和门诊,买东西、看病都很方便,我没事的时候就下楼溜溜弯、下下棋,感觉比城里都好。”牛家村村民段其刚指着他身后的小区高兴地说。
截至2020年,邹平已累计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97个、惠及农村群众8.4万余人,有力促进了农民的就地城镇化,有力解决了人口的“半城市化”和农村的“空心化”困境,全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迅速提升并达到了65.6%、居全省县域第三。同时,邹平通过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6000余亩,为城镇的长远发展留出更大空间,实现了城镇的可持续良好发展。
完善便民的配套服务让百姓生活“有温度”
随着以城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迅速推进,城镇区域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形成,成为城市对乡村辐射带动的强力枢纽,二元结构逐步化解,更多群众能够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近年来,我们把城镇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重点,全域推行初中向镇驻地集中、小学和幼儿园向社区集中,全面实现寄宿制学校城镇覆盖和农村小学生免费乘小车。”邹平市教体局局长王拥军介绍说,城镇年均教育投入达5.4亿元、占全市教育总投入的45%,城镇普惠性幼儿园达到41处、占全市的52%、学位达到2.7万个,农村学校名师岗位78个、比城区高出近30%,农村学校名师岗位人均每月奖励2000元、比城区名师岗位高出1000元,有力保证了城镇教师待遇和优秀教师数量。
在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下,邹平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带来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巨大投资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顺应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群众需求变化,邹平坚持各项政策向城镇倾斜,推动城镇各方面服务配套更加便民完善。截至2020年,城镇年均医疗投入达1.6亿元、占全市医疗总投入的27%,城镇年均招聘医疗从业人员33人、占全市总招聘人数的86%,城镇医疗从业人员人均工资达到10.5万元、比城区医疗从业人员高近20%,拥有医疗床位973张、占全市的28%、“小病不出镇”深入推进;同时,完成农村改厕9.4万户、城镇实现100%覆盖,完成清洁取暖改造9.3万户、城镇实现100%燃气接通,农村饮用水两年攻坚任务全部完成、城镇100%用上放心自来水,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784公里、占全市的95.9%,终点到村的镇域三级公交线路设立78条、1240公里、涵盖所有858个行政村,4G网络实现无盲区覆盖、城镇实现光纤入户普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提升城镇服务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均衡优质资源配置,全面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全域城镇化品质、内涵、规模得到更大提升,让有家有业有温度的新型城镇化惠及更多群众。”张斌打开邹平“十四五”规划说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