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但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珠,中国为何一直无法生产?
原来,笔尖和墨水是圆珠笔的按键,其中笔尖分为圆珠笔珠和笔尖上的球座。目前碳化钨球在国内外应用广泛,我国基础较好,既能满足国内生产需要,又能大量出口。然而,三通阀体的生产,无论是设备还是原材料,早已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手中。生产一支小圆珠笔需要20多道工序,传统工艺需要单独加工。为了满足出口需求,国内制笔企业开始大量采用瑞士密克隆公司的一体化生产设备,以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
国外生产设备对原材料要求较高,国内不锈钢丝无法应用,必须依靠日本进口易切削不锈钢丝。同时配套油墨要从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圆珠笔产量第一,但核心材料和设备严重依赖进口。
而且,和钢铁行业相比,制笔是一个个体量很小的行业。一个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可能足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对于钢厂来说,这个利润是微乎其微的,因为他们没有动力去搞R&D和生产,而且制笔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所以他们依赖进口。
然而,这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圆珠笔行业,也存在于中国制造业的许多领域。
TISCO从“面团”中找到了制作圆珠笔尖的“秘方”
TISCO花了五年时间才最终生产出中国制造的笔芯。一些书面企业已经开始使用,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完全取代进口。
TISCO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慧棉表示,由于技术保密,“开发这款产品没有参考,配料比例从几十公斤开始,添加的配料数无法统计”。
他们不断积累数据,调整参数,设计工艺方法,以求找出一个全新的炼钢工艺。在这种新工艺中,不仅要加入各种微量元素,还要将钢调整到最适合笔尖钢的性能,便于切削,加工时不会开裂;同时,钢中的微量元素要混合均匀。由于钢的硬度,加入其中的微量元素不能很好地整合,只能堆积在一起。
王慧勉说,突破的灵感来源于家常的“和面”,要想面团软硬适中,必须加入新的“材料”。相应地,钢水中要加入工业“添加剂”,常见的添加剂都是块状的。如果块状件可以变薄,钢水和添加剂将更均匀地混合,从而增强可加工性。
新闻综合自:人民日报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