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项目创业。他们具有高素质的能力和旺盛的创业热情。他们在农村创业有哪些困难和困惑?他们对乡村振兴有什么建议和期待?
中国青年报创业周刊、KAB全国推广办近日联合开展调查,对返乡创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57名与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相关的大学生创始人接受了调查。调查显示,52.6%的受访大学生创业者在返乡时选择“为了实现梦想”。93.0%的受访大学生创业者认为,农村创业给当地带来了变化。受访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7.2%,男性占87.7%。
52.6%受访大学生三农创业有知识产权 但仅1.8%的项目启动时获得融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截至2018年底,共有780万创新型企业家返乡。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创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如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贷款难度、给予税收优惠等。
本次调查发现,在回答为什么选择返乡创业这个问题时,虽然有近三成(29.8%)的受访大学生创业者考虑优惠政策,但更多人是在努力实现梦想(52.6%),49.1%的受访者考虑解决农村痛点,38.6%的受访者是在努力帮助农民致富。其他原因包括:市场广阔,容易获利(28.1%);父母和亲属在当地(15.8%);找不到好工作(7.0%)等。
值得注意的是,受访大学生创业者创办的公司中,52.6%拥有知识产权。从公司业务类型来看,36.8%从事养殖;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占15.8%;互联网供销平台占比14.0%;乡村旅游占10.5%;高技术产业占10.5%;留守儿童教育等其他项目占12.3%。
研究发现,即使拥有知识产权和技术,也不容易获得“三农”项目的融资和贷款,资金问题成为困扰高校创业者的主要问题。首先这体现在三农项目启动的第一资金来源上,融资仅占1.8%,贷款比例为8.8%。在创业过程中,73.7%的受访者在回答遇到的主要困难时更倾向于“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在回答原因时,在三农项目中创业失败的大学生排名第二(71.4%)
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从农业、农村和农民做起(50.9%),31.6%的受访者从父母和亲戚那里获得经济支持。50.9%的受访者创业时间不足3年,33.4%的受访者创业时间为3至5年,15.7%的受访者创业时间超过5年。从公司经营状况来看,24.6%的受访者实现盈利,35.1%的受访者盈亏平衡,28.1%的受访者经营亏损,12.2%的受访者项目失败。
64.9%受访大学生创业者坦言三农项目“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
农村创业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68.4%的受访者更倾向于“推动树立新理念、新风气”;59.6%的受访者认为“农民收入增加了”;59.6%的受访者表示“带来了新技术、新模式”。只有7.0%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变化”。
人才短缺一直是农村产业发展的短板,农村人才流失到非农领域的现象严重。本次调查还发现,除资金外,“引进和留住合适人才难”是三农项目面临的主要困难(64.9%)。
其他困难包括:运营成本高(49.1%)、难以说服农民加入(42.1%)、相关创业服务执行不力(36.8%)、土地和其他产权问题(33.3%)、难以找到盈利模式(31.6%)、自然天气风险(26.3%)、难以融入农村生活(19.3%)
近年来,支持乡村振兴和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政策频繁出台
在调查中,57.1%的受访“三农”创业失败大学生将创业失败归因于“对农业政策的无知”。一位企业家直言,一是对政策了解不够;二是减税等优惠政策操作程序复杂,限制条件多,影响了像自己这样的高校创业者享受政策红利。
关于乡村振兴和三农项目,82.5%的受访大学生期待创业政策进一步落实,61.4%的受访大学生希望获得贷款支持,56.1%的受访大学生建议与农民建立沟通机制,54.4%的受访大学生希望政府建立信息服务平台,50.9%的受访大学生建议政府加强相关培训。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正在实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项目。截至目前,中央财政累计安排70.9亿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大学生等返乡创业人员进行农业全产业链培训,从政策法规、创业创新等一般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水平等方面规范培训内容。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培训和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记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