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四月三日电(记者题:你们的名字 奋进的路标——寻访江苏盐阜老区128个以英烈名字命名的村镇)
新华社记者刘伟、凌军辉、王
每天早上在学校,江苏省响水县蔡赟村幼儿园的孩子们都在关注小广场中央的铜像。“这是朱烈士,我们村的名字就是他的名字!”孩子们说“云”不是天上的云,而是在这里英勇牺牲的永远只有24岁的“兄弟”。
清明祭出英雄,英雄打造中国的灵魂。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阜老区,以革命烈士命名的乡镇有128个。
在路标的指引下,精灵们知道了,“朱”用一生奋斗的未来已经成为现实。
如你所愿,红色村镇改天换地
仲春时节,走进盐城市盐都区贾府村,二楼一排排小楼房鳞次栉比,屋前屋后鲜花盛开。丁家福烈士的遗孀丁露士去年搬进了一个新的农村社区。后窗正对着新建的嘉福红色纪念馆。“让他看看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丁家福,土生土长,去世时年仅25岁。99岁的丁阿姨还记得除夕。看到各种酷刑都无法让丁加福屈服,敌人残忍地将他杀害。
令她高兴的是,这个村庄一步步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75岁的村民闫爱珍经历了“泥草房-砖房-小洋楼”的三级跳。“现在是水泥路,彻底告别了‘只要下雨,两条腿都是水和泥’的日子。”
盐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水、蝗、风、雹、疫等灾害不断发生,人们纷纷出逃谋生。新四军建立抗日政权之前,这里几乎没有学校。
一百年前,大丰区的兴丰还是一片盐碱地,如今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花期的郁金香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兴丰成立了花卉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8个村3000多户农户种植花卉苗木,年均增收3万多元。盐都区大港镇有两个烈士村。现在镇上不仅有高质量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今年还将引进一所高职院校。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盐阜老区再次吹响了收费收费员号。去年,盐城市18.36万名建卡低收入农民全部脱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全省105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滨海、响水两省重点扶持县如期摘帽。今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后,全市村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6.3岁,致富能手占89.4%,比上一届增长12%,领头雁功能进一步加强。
阜宁县石明村是以烈士佟世明的名字命名的。近年来,通过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村集体收入从五年前的几万元增加到今天的50多万元。
走进以烈士潘珂、黄薇命名的盘皇街,一张张欣在红色教育基地的老照片形成鲜明对比。有访客留言说:“真不敢相信过去这么穷这么难,吃不饱饭。人民处于危险之中。今天,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值得珍惜。”
不曾远离,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一台载重量为240吨的起重机,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再次将重达近4吨的“大铜马”稳稳地安放了下来
="6580171385111319811" mention-index="0">建军路与解放路交会的道路中央。围观百姓中有人边鼓掌边擦拭眼泪。这座雕塑时隔8年重归市中心,为何令人们如此关注、动情?
“这才是建军路应该有的样子。”曾亲眼看着“大铜马”复位的退休干部李祥说,父亲告诉他当年新四军进城走的就是这条建军路,路名是纪念新四军重建军部这一历史事件。
地标,标注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根脉,串联起来,就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谱。248处红色遗址遗存、98家市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8个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村镇,以及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新马泰”——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雕塑“大铜马”和纪念地“泰山庙”……“红色,不仅是盐城最鲜明的底色,更是人们骨子里的认同。”盐城市委书记戴源说。
红色文化孕育红色气质,浸润城市每一个角落,影响每一个人。1941年建立的抗大五分校旧址,如今是盐城中学校园里的正北楼,楼前还有一座刘少奇同志的半身雕像。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参观旧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是盐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校长丁才林说。
三年前,云彩村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人提出:朱云彩烈士墓紧挨村部,能否迁入烈士陵园?干部群众商议后共同决定——不迁墓!我们就是要让先烈看着我们干事创业、创造美好生活,让子孙后辈记得他们。
一年前,盐城联合上海、延安、铜川电台结成“红色故事联盟”,成立在互联网上播出的“铁军红色电台”。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晓丹说,传承离不开创新,我们用声音力量激活红色文化,用“网”联通昨天,让今天听见历史的回响。
盐城没有山,全市最高点海拔约八米,却有一个地方叫“岭”——五条岭。1947年,华东野战军2000多名指战员在盐南阻击战中壮烈牺牲,民兵和群众挖了五条沟安葬烈士遗骸,隆起了五道丘陵。
“烽烟早已消散,但记忆不会冲淡。”五条岭烈士陵园守墓人卞康全说。数十年间,卞家三代接力为烈士守墓,陆续帮助300多名烈士寻到后人。2019年,卞康全的儿子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
从守墓到守国,盐城每年约有2000人参军,烈士遗志代代相传。
人民至上,红色密码昭示未来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这首脍炙人口的苏北民谣讲述了一段传奇。
1939年一场海啸,仅阜宁一县就死亡一万余人。当年冬天,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花费20多万大洋,耗时数月建造一条一米多高的海堤,却在次年一冲即垮,留下了“韩小堤”的骂名。
1941年,中共华中局领导下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把重修海堤作为头等大事。首任县长宋乃德提议,修堤费用以盐税作抵,不需群众负担,新四军还克服困难调拨12万斤军粮支援。仅78天,军民合力建成45公里长堤,屡经海啸冲击坚如磐石,被老百姓称作“宋公堤”。
兴衰谁人定,胜败岂无凭?大堤与小堤对比鲜明,历史启迪未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才能与人民心心相印。新四军纪念馆“90后”讲解员朱建勇来自以烈士方秉文的名字命名的秉文村,宋公堤是他最爱讲的故事。“老百姓从共产党身上看到了希望,最初修堤只有几百人,后来自发加入的有上万人;1941年新四军到达盐城时大概万把人,1945年离开盐城、前往东北战场时已经发展到7万人。”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成长密码,源于亿万人民同心同向。今年3月,盐城市委书记戴源在新四军纪念馆上党史学习教育“第一课”时说:“正是因为融入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我们党才能在‘白区’心脏地带建立根据地,保留星星之火。正是这点火苗,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最多时牵制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盐城市市长曹路宝介绍,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全市领导干部带头开展基层大走访,围绕群众关切列清单、领任务。今年将投资210亿元解决20件民生实事,包括教育供给、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9个方面。
空中俯瞰,昔日宋公堤已变身海堤公路,如一条卧龙横亘南北。靠近海堤的振东村以烈士陈振东的名字命名。年仅24岁的他牺牲时只留下一句遗言:我为筑堤而来,何惧筑堤而死。今年,村口新建了一座振东纪念馆,立起了振东纪念碑,与一排排高耸的风力发电塔一起,阻海波于堤外,造福祉于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