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此十分关注
由制片人监督
“优秀的公司盈利,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
“不冒险就没有成功。直面风险,走出去做。”
“找人不是三次照顾,找人照顾猫30次。”
“以技术为导向,经济高效,最酷的产品”
“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雷军在小米成立十周年的演讲中,用这五句话轻描淡写了十年创业的酸甜苦辣。从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到迈开步子开干,再到搭建团队、打造产品乃至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小米乘风破浪而来,迈向下一个十年。
我不知道程序员说话的习惯是否一定要发挥作用。雷军的每一句话都有铁一般的事实。比如他说,“向前每多走一步,热爱和勇气就多一分”.伴随着这句话,他在上个月给自己定下了每天步行10公里的目标,最终超额完成了318.11公里的目标。这个小小的执念不禁让人好奇:雷军对小米的爱和勇气会把最年轻的世界500强推到哪里?
答案就在小米十周年之际推出的传记书《往前》里。
小米与雷军的“伟大公式”
我看《一往无前》最大的感受是,如果商业只是理性和计算的线性积累,小米就不应该出现。让“不可能”变成“可能”,让抽象变成具体,不仅是表面的时间和地点,更重要的是“伟大的公式”。“硬件 + 软件 + 互联网”
很多人还不知道盘古大观酒店咖啡厅餐巾纸上写的这七个字是小米最初的蓝图。然而,在这些商业想法之前,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是雷军的抽象目标——。当时大二,他在武大图书馆读完了《硅谷之火》,这种想法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小米走上历史舞台的源动力。
在旁观者眼里,小米根本不是雷军的“必需品”。毕竟,在经历了天才程序员、Joyo.com创始人、成功投资人金山三杰等多重身份转换后,他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尤其是退居二线转投投资人之后,这种“裁判”工作模式会让普通人在比赛中很难适应回来的节奏。
另一方面,即使从顶级投资者的宏观角度来看,智能手机创业也不是一个优秀的赛道。2010年,虽然智能手机在手机市场的占比一直在增加,但国外品牌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除了短命的HTC,其他国产品牌大多以定制机的形式与运营商捆绑,进而有大量“山寨”品牌占据长尾市场。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成立一个全新的手机品牌可谓九死一生。雷军甚至在10年后的一次采访中承认,如果他是投资人,十年前绝对不会投资小米。
“因为10年前小米的成功率很低。”
这是实际情况。所有的外部变量都不支持这个冒险,但他内心的“硅谷之火”却在蠢蠢欲动。金山之战以来,他投入的每一个项目都没有达到那两个字的高度。由此,积累的所谓商业成果对雷军 《一往无前》 中一个细节也印证了这一点:雷军曾觉得离开金山去做天使投资,就不需要再对任何一家公司用情太深。充满了“不甘”
然而,雷军对“创建伟大公司”的执着,
就像一个程序员面对尚未完成的代码般狂热,远凌驾于超越财务自由与安逸生活。他把那些不甘变成了为终极目标而存在的中转站,这个书包里经常背着好几部智能手机的发烧友终于在生活中邂逅了“伟大”的航道:他决心迈出中国制造的一小步,以小米之名向山寨手机乃至整个手机市场下了战书。这个名字里带“小”的手机品牌,直指一个无人敢去触碰的大梦想。在无成熟模式可借鉴、无产业链经验、无专业人才的“三无开局”中,雷军压上了自己的一往无前。
时至今日回看小米创业史和那个混沌的手机市场,似乎处处透露着小米崛起的“必然性”。但《一往无前》还原出的心理历程里,梦想+使命感+永不退却的热情,才是雷军与小米的“伟大公式”。

失误、阵痛、转折…小米不为人知的真相
也许是雷军的互联网思维、风口飞猪论广为流传,以至于小米经常为视为一家很“轻”的公司。《一往无前》所揭示的,正是包裹在轻快舆论外衣下,小米不为人知的真相。
第一个真相要从小米2014年一笔10亿美元的融资说起,这笔外界看来可观的融资,却成为小米的痛,更被雷军称为“创业以来犯下的唯一战略失误”。
彼时软银孙正义正在与雷军敲定一笔高达50亿美元的融资,再加上其它意向投资者,小米本可以获得70亿美元的天量资金。这无疑将让快速扩张期的小米如虎添翼,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竞争格局。然而关键时刻,小米高管团队发生了严重分歧。部分人不希望太多资金现在进场分享胜利果实,还有人预测小米市值将达到一两千亿美元。这等于在说,“让孙正义等投资方按照四五百亿美元的估值进入太吃亏了”。
最终小米主动把这轮融资收紧到11亿美元。但这个消息一出就引发行业巨震,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在行业人士看来,小米成长速度太快了。最早只有2.5亿美元估值的小米,在几年时间就离 “500亿美元俱乐部”只差一步之遥。

这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大量市场参与者合纵连横,不惜发起价格战激进的抢夺市场份额。不少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提速线下渠道布局,一时间移动互联网市场好像被无形的手按下了快进键。相比之下,小米的10亿美金显得鸡肋起来。进,不能无止境的加入烧钱大战;退,相当于把自己的蛋糕拱手让人。
如果70亿美金在手,断然不是现在的境遇。或者再往前一步,干脆不拿这笔融资,小米还能低调的隐藏实力候机而动。但事已至此,接下来能做的唯有一往无前。
第二个真相关于饥饿营销。从每一次新品发布,到成为B站顶流的雷军,在外界看来小米的互联网营销能力数一数二。但雷军本人却不这么认为,他还在微博中表态要加强品牌和营销工作。这种认知偏差背后,要从2015年的“误会”说起。
彼时,小米市场热度与出货量出现严重背离。从小米4、小米5到小米Note,小米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货问题,时而是上游出现延迟交付,时而是关键供应商倒闭,时而又是曲面玻璃的良率问题...
这一被外界误判为“饥饿营销”的时期,实际上是小米内部的一次大危机。表面上看,这些问题都是供应链端出现的“小插曲”,但雷军确认为,这是手机团队跟不上小米体量和增速的警钟。
认识到事情严重性以后雷军亲自接管了手机团队,并称之为“手机部的二次创业”。他和团队中的200人一一谈话,重新梳理组织架构并手把手培养新干部团队。为了克服中间层短板,他要求至少50人直接向自己汇报工作,拿出了昔日“中关村劳模”的工作态度硬是把手机部门一点点拉回正轨,从硬件到新技术研发全面回归“小米速度”。
只是没想到,这场重大危机的导火索被误认为一次营销创新。《一往无前》中的自我反思远不止这些,MIUI的过度商业化、与供应链上游的严重纠纷、一些微创新引发的市场争议...都在《一往无前》中立体化呈现出来,这一章充满成长之痛的部分干脆被命名为“狂风暴雨中的一年”。

第三个真相关于成长。小米的成长并非看起来的一帆风顺,透过《一往无前》中对逆风时刻不加掩饰的陈述,能勾勒出富有借鉴意义的成长轨迹。
2015年的一场销售例会中,雷军意外得知了一个危机:价值总额达10亿元的小米手机正积压在印度仓库里无处周转。按照《一往无前》的说法,雷军当时的表情直接“从舒缓变成了愤怒”。要知道,在此之前小米3、红米1S都在印度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按常理来说,结合了历史表现的严谨备货,不会出现这种灾难级积压。

实际上,这是一次“小聪明”引发的危机:在4G普及化全面,小米国际化团队错判了印度市场的用户需求,大量申请小米4的3G制式版本。印度用户当然不希望购买一款几年后就会被淘汰的手机,再加上小米4因工艺升级问题产生的涨价,二者叠加在印度市场产生了严重滞销。
面对骑虎难下的库存问题,小米开启了一场全球闪电战——在那些尚未经历过智能手机迭代的国家建立销售渠道寻找代理商低价销售手机。巴基斯坦、印尼、迪拜、迈阿密…团队几乎跑遍了除菲律宾以外的所有 拥有上亿人口的国家,最终在半年后解决了库存问题。虽然还是难逃亏损,但这个过程为小米铸就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全球销售团队。这一年,小米在海外市场的出货量第一次达到 200 万部,把一次重大危机变成了具有前瞻价值的“学费”。
一次错误的融资,被误会的营销力,因祸得福的全球化战略的处理方式...这些才是小米深沉厚重的真相。从《一往无前》提供的视角去审视这家公司,你会看到不一样的小米:除了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一往无前精神才是真正决定小米命运的关键所在,这才有了后面一次次化危为机、因祸得福。
正如雷军所说,“成功不是规划来的,危机是你想不到的机会。”

为何敢“做梦”的人越来越少?
不久前一份趣味《00后20岁生活图鉴》显示,财务自由是最受后浪青睐的终极梦想。
这个现象有其两面性,好的一面在于,对财富的渴望在积极的引导下会变成社会进步的力量。但另一面在于,过度关注财富本身,实际上在被动扼杀创造力与年轻人应有的野心。想当科学家、宇航员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想创立下一个BAT、下一个小米的也越来越少,反倒是越来越多的人把“加入大公司”、“拿期权”视为梦想。
梦想降级背后,是移动互联网把“已知世界”像素化的副作用:接收到的信息越多,脑海中无形的条条框框就越是限制了那些大胆、非常规的念头,从而让梦想成为标准化的商品。即使有渴望改变世界的微光,也只能深埋于心一点点任其边缘化。
《二十不惑》到《三十而已》,这两部电视剧爆火背后,正是年轻人对生活与梦想巨大落差的无声抗议。对于不服输不认命的人来说,《一往无前》或许能帮助你我找回敢做梦、敢圆梦的勇气。
从雷军把大二不切实际的念头变成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从林斌、黎万强等人克服术业有专攻走向全能型管理人才,从小米因一位盲人用户开启无障碍功能优化,继而陆续在视障、声障支持领域为特殊群体排忧解难。这些股价与财报之外的点滴,才是梦想应有的景象。
愿每一个《一往无前》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生命里的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