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散
一家公司前期创始人数量多,导致股权过于分散。这种情况尤其常见,尤其是对于实力较弱的初创企业,需要多方输血,凝聚所有人的力量。
既然创始人多了,大家都努力了,自然要股权。所以公司股权你有一份,我有一份,分散在多个股东手里。而且每个股东持股数量不高,核心企业家持股比例过低。
比如几个人共同创立一家公司,一开始虽然有最大股东,但只占20%和30%。
还有一种情况,公司初始股权相对集中,但随着发展,需要持续融资,导致股权逐渐稀释。
股权分散有利有弊
分散所有权结构有优点也有缺点。
在股权分散的公司里,控制权由几个大股东分享,公司需要在部分股东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决策,可以达到大股东相互监督的股权模式,公司决策更加民主。
但是,股权的分散也会带来决策权的分散,进而导致决策效率的下降,使公司无法对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错过发展时机。
此外,过度分散的所有制结构很容易导致另一类问题:内部管理者和外部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当股权分散时,每个股东的份额都很小,所以他不可避免地不愿意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关心和监督管理者的行为,而是希望其他股东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做,他会享受自己的成功。
当股东们习惯了搭便车的想法时,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力度就会下降,最终导致管理层对公司形成强大的控制力,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
此外,小股东是松散的利益组合,所有股东的利益不一致,包括长期布局、短期、产业需求和资本需求。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各种冲突会频繁发生,影响公司的稳定经营。
提高决策效率
提高第一股东的股权
股权分散带来的决策低效率,依赖于第一股东股权的增加。
-size:15px;">想重新让一个股东形成对公司的相对或绝对的控制权难度较大,但是让一个股东形成对公司重大事项的一票否决权,这个还是可行的。
怎么提高?公司增资或者减资、协商回购、存量转让,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办法。
比如公司其他创始人分别向大股东转让相应股权,使大股东的股权比例调整为34%。这样一来,大股东虽不能在股东会层面形成绝对或相对的控制权,但其所持有的34%的持股比例使其相当于掌握了重大事项的一票否决权。
利用董事会进行公司治理
由于股权的分散导致股东在公司的股东会上难以形成控制权,所以公司可以利用董事会进行日常的公司管理和决策。
相较于股东会利用表决权比例进行决策的议事规则,一人一票的董事会议事规则更适合股权分散型的公司。
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股东各管理层之间产生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双方目标不一致。
股东追求的是资本增值和收益最大化;管理层追求的是高工资、高资金、高福利、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激励和约束双管齐下。
激励方面,更多采用股权激励、知识激励、声誉激励的方式,使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
约束方面,通过公司章程、合同约定、激励中体现约束等方式,实现管理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防止激励过度、约束不足带来新的舞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