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杨欣、郑明宏)11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号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双目失明贫困户的脱贫退保申请书》的报道。
东铁村第一书记李办公桌上的文件夹里存放着两份“特殊”申请。一份是村民刘秀萍于2018年7月30日提交的扶贫申请,另一份是刘秀萍于2019年3月28日提交的退出低保申请。
东铁村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陆平镇。1987年寒冷的冬天,一枚雷管爆炸,20岁的刘秀萍被炸断了双手,右眼失明。手术后,他的左眼视力只有0.2。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是盲人,你的手是残疾人。这种生活将走向何方?
刘秀萍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没有眼睛,照样可以“看”,自己学法律,靠法律帮助别人,成为基层调解员;不用手也可以“摸索”,自力更生,创业致富,主动脱贫摘帽,为全村扶贫扶志树立了榜样。
(小标题)“旁人发烟都绕着我,这使我决定重新活过,好好活”
回忆起32年前的事故,刘秀萍似乎很平静。“当时大家都说我救不了。只有我妈坚持要救,所以我退了半条命。”他回忆道。
那几年是刘秀萍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虽然活了下来,但他失去了工作能力,失去了光明,不能照顾自己。刘秀萍的生活失去了方向。在他情绪最低落的时候,他甚至想过自杀。
突如其来的变故之后,刘秀萍的身边常常伴随着家人的关心和异样的眼光。村民杨再福坦言:“刚出事的时候,远远就看到自己的样子,心里还有点害怕。”
刘秀萍内心很敏感。虽然他看不到,但他仍然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态度的变化。“我聚在一起和大家聊天的时候,周围的人都把烟递到我身边,我听到打火机的声音才知道他们在抽烟。”
这种刺激让更坚强的刘秀萍唤起了与命运抗争的斗志,也开始对家人的努力表示同情。他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不能一直靠家里挣钱养活我。我想重新生活,好好生活。”
1991年,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刘秀萍在村里开了一家食堂,开始了新的生活。创业不容易。虽然他只经营一家食堂,但对他来说仍然充满了艰辛。
店里卖一些日用品和粮油副食,只能靠侄子帮忙进货。刘秀萍每天守在店里,用没有手掌的手摸索着把小商品交给前来参观的村民,村民也自觉掏钱购买。
乐观和力量为刘秀萍赢得了更多的善意。杨再福说:“他很信任别人。村民们来买东西。他不看钱,也不交钱。其他人从未利用过他。”
自1991年开始经营小卖部以来,刘秀萍从未停止过“折腾”,但他的命运也没有停止过“折腾”。1991年后,刘秀萍建立了一个林场和一个公共电话超市,但它们并不十分成功。
2000年,一场意外的大火烧毁了刘秀萍的食堂,给他造成了2万元的经济损失。但是刘秀萍没有认输。第二天一早,他又开始采购。
“那场大火烧毁了我的财产,但并没有烧伤我的心。”刘秀萍说。
(小标题)“上用法为民排忧,下用理为民解难”
初中毕业的刘秀萍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学者之一。此外,他很健谈,喜欢请他站出来评判。热心公益的刘秀萍乐在其中。
处理纠纷时,法官告诉他:“你的意见虽然合理,但不合法。”这一评价让刘秀萍无法接受。就像“烟事件”一样,外界的刺激给了他自学法律的想法。
我有一个想法,但是如何学习已经成为刘秀萍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听广播的时候,他了解到四川一个手有残疾的人自学法律的故事,这给了他信心和方向。
1993年,刘秀萍用左眼买了三本法律书籍
仅剩0.2的视力,在微弱的光明里,用放大镜艰难地学起了法律。在村里,各类纠纷闹上法庭,都面临聘请律师,但高昂的律师费往往令村民望而却步。面对乡亲们的困难,刘修平毅然做起了公民代理,走上法庭,为村民排忧解难。
1995年,刘修平第一次作为代理人出庭。虽然提前做了准备,但在法庭上,他却碰壁了,“想好的话说不出来”。刘修平很快找到了原因所在:“不是因为胆子小,而是法律基础不好。”
有了第一次的不顺,刘修平决定汲取教训,把法律知识基础打牢。但不幸的是,1996年,刘修平伤情恶化。这一次,他左眼仅剩0.2的视力也消失了,他的世界完全陷入了黑暗。
刘修平不想放弃,他转而向亲友求助,请他们将书上的内容一条一条念出来,录进录音机,然后再反复听,反复记。
凭借过人的意志练就的记忆力,刘修平逐渐掌握了法律常识。再为他人调解纠纷时,其他人也不再说他“合情合理不合法”了。
1996年,刘修平代理的一桩离婚案胜诉,这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我戴个墨镜站在法庭上,别人都不相信我一个残疾人能给人打官司,但最后我赢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修平仍然激动如初。
如今,距刘修平第一次走上法庭已经24年了。在过去的20多年间,他为当地乡邻化解了不少纠纷,和睦了邻里关系。但他从不主动索要代理费用,每次官司结束后,当地村民都会给他一笔辛苦费,多少不一。“给多给少无所谓,能发挥专长帮到人就可以。”刘修平说。
2019年4月,获悉刘修平的事迹后,福泉市政协协调市司法局将刘修平聘为了洞铁村的基层调解员,福泉市残联还为他配置了一台语音电脑,方便开展工作。
如今,刘修平在自己小卖部的旁边修起了一座排忧亭。排忧亭的外墙上挂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上用法为民排忧,下用理为民解难”。
(小标题)“跟党走,感党恩,树榜样,助乡邻”
感念于自己困难时亲友的帮助,刘修平多年来也一直尽己所能,回馈身边的人。
杨再付评价说:“他这人很仗义疏财,你有需要时,他自己有一千也会给你八百。”
在农村,红白喜事宴请乡邻,往往没有专门的团队操持。双目失明的刘修平却能从中看到商机。
2009年,刘修平带头成立三组“万帮”服务队,专门帮助村民操持各类红白喜事。“一组能带动5人就业,三组最少能带动15人就业。”刘修平说,带领更多的乡亲创业致富是他的目标。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刘修平接触到了更多的扶贫干部,也得到了更多的帮助,他的思想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2018年7月,刘修平主动向村委会提交了退出精准扶贫户的申请。“他们的脱贫任务很艰巨,我想帮帮他们,给全村作一个榜样,我都能脱贫,其他人也应该努力脱贫。”
2019年3月,刘修平又主动申请退出了低保。
“他身患残疾,家里也没有儿女,按理说是可以享受政策的。”李树稳说,“但他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和低保户,让我们很感动,对我们开展村民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跟党走,感党恩,我虽然残疾了,但能够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化解民事纠纷,是我最大的愿望。”刘修平的语速不快,却流露出一种坚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