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互联网比赛观后感500字 启东创业大赛

这几天,一位家长退出家长群的事件迅速占据了各大媒体,甚至引发了一场混战。很多家长一边感叹“终于有人说了一些自己想说却不敢说的话”,一边继续倒“苦水”,甚至逐渐演变成对老师的声讨。老师们也在“试探”。有人曝光了自己“披星戴月”的行程表。有些人列出了某一天一个小时内同时处理的十几件事来证明自己的“委屈”.

随着“家长离群”的发酵,江西、辽宁等省出台文件,明确规定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和学生代劳。有媒体梳理了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发现2018年以来,至少有10个省份“叫停”了家长批改学生作业的做法,一些地方还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

家校关系中的脆弱一面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其实,家长和老师之间一直都有较量,但他们之间的争斗往往是“情绪化、礼貌化”,公开“翻脸”的次数并不多。有人说,这种公开的混战充分说明了家长与老师、学校之间的互不信任,人们甚至担心家校矛盾是否会向类似医患矛盾的方向演变。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和老师。在接近被家长困扰的老师和家长时,他们发现矛盾背后有相互的不理解和相互的埋怨,但更多的是焦虑和痛苦的挣扎。

家长的挣扎:进退总两难

“我特别理解退休的父母。”北京二年级学生的家长刘鹏说,家长评判作业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要求。真正痛苦的是那些“看似留给学生,实则留给家长”的任务。

期中考试结束后,刘鹏的家长收到了老师的提醒:请督促学生今晚完成所有科目的分析。

“孩子的期中考试有七个科目,七个科目的分析就完成了。只写一个科目,字数非常可观,更不用说分析了。孩子一晚上怎么完成?我有可能不帮忙吗?”刘鹏说,让他更不能理解的是,试卷分析不应该是老师的事?

家长群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使得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几乎成为了中国家长的标配。

“没有家长的互联网工具,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矛盾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间隔而隐藏起来,但现在这些矛盾会更快凸显出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赵辉说。

现在小学生家长主要是80后。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前人的隐忍。同时,他们在职场上也承受着比前辈更大的压力。很多人过着“996白加黑”的生活。有时候,来自父母的压力成为父母情绪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白天我最害怕的就是收到父母的消息。”广州市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李琳说,老师每天会在家长群里总结学生情况,上午总结孩子前一天的作业,下午总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成绩不好的学生会被家长群中的老师“提醒”。“老师不会指出孩子的名字,而是会写孩子的学号。家长私下称这位老师的学号为“注册”。所以,只要看到家长发信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担心儿子被‘注册’。”李琳说。

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批评,即使只有学号被批评。

然而,即使许多父母有退出父母群体的冲动,实际上很少有人退出。正如李琳所说,她会在“注册”那天失去理智,但如果那天家长群没有动静,她会更加慌张,怀疑孩子们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中国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虽然不少家长在网上呼吁“叫停家长批改作业”,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家长还是愿意“插手”孩子的学习,并不认为老师布置的与学习相关的任务是负担,甚至说“父母可以通过纠正来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么矛盾容易出现在小学或者幼儿园阶段?”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所学知识难度不高,家长有能力进行辅导,家长介入的就会很多。而到了高中,这种家长和老师的矛盾基本没有了,因为家长基本无法介入了,矛盾就随之缓解。


有专家表示,家长们对“家长群”所表现出的这种进退两难,其实是家长们内心挣扎的体现。这些年,主张“鸡娃”的“虎妈”“狼爸”和主张“快乐”的“羊妈”“猫爸”同时存在,甚至有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在同一父母身上同时存在,不同观念的交锋不仅会给家长们带来焦虑,同时也会带来困惑。


老师的挣扎:收放难自如


家长挣扎,老师也在挣扎。


“现在最让我痛苦的是,想做的事情没时间做,不想做的事情却要做很多。”北京市海淀区的张老师一边滑动手机屏幕一边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解释。最近一个星期张老师在家长群中一共发了13条信息,其中7条是“想发的”、6条是“不得不发的”。


张老师教初三语文,同时也是班主任。


记者浏览后发现,张老师“想发的”那7条中有5条跟期中考试有关,一条是全班期中考试总结分析,两条是考试结束当天告诫家长的要点,比如“不要太过询问孩子考试情况”“做个倾听者”“带孩子好好放松”,还有两条是考试前的提醒。


张老师“不得不发的”那6条信息中,有3条是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某知识竞赛的,还有3条是满意度调查和两个通知的“接龙”。


“这段时间正好赶上考试,我发的跟孩子学习、成长相关的信息还多了一些,平时,很多信息真是不得不发。”张老师说,班主任每天需要花太多时间在各种与教育无关的事情上。


不过张老师这样的说法如果放在网上,一定会被“怼”,“谁不累呢?”


在很多人心目中那个“备备课、上上课、陪孩子玩玩,还有寒暑假”的中小学教师,负担到底有多重?


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位教师倒在一堆打印好的文件中,同事拼命把他摇醒。这位教师睁开眼睛努力去捡散落的纸张,然后说:“这些是我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学科教学总结、教研组总结、结对总结、课题小结、个人年度小结、个人3年规划、个别化学习观察记录、各科成绩汇总、个案追踪、家访记录、安全工作总结、学生评估手册、学籍卡登记、课外活动总结、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学习材料、业务学习材料、听课记录……”


有人觉得段子就是搞笑,其实,很多中小学老师早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表哥”“表姐”——有多少与教学无关的表格,背后就有多少与教学无关的“杂事”。


“遇到必须布置给学生的‘杂事’,我经常‘偷工减料’。”刘老师在北京一所中学担任初一年级的班主任,一次“上面”布置下来观看一个视频节目,然后让交一篇观后感,“我就直接交代给了班上一位同学和家长,让家长帮忙完成”。


“我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刘老师说,万一遇到检查一定会被批评。刘老师说以前也接到类似的任务,很多孩子在同一时间打开相同的链接,由于网速的问题,视频观看效果极差,“这样的收看效果也达不到什么教育目的,还给孩子家长增添负担,我擅自决定不把这样的任务发到群里”。


“现在的局面是,家长不是家长,老师不是老师,学校不是学校。”熊丙奇说,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减的就是中小学老师过重的非教学压力。行政部门给老师布置了很多非教学任务,这导致了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投入的精力不够。


专家:最该改的是评价体系


教师承担了很多非教学的任务,一些本该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转嫁到了家长身上,导致了家长和老师职责上的混乱和错位。


怎么会不产生矛盾?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厘清家长老师的职责,让老师做老师该做的事,家长做家长该做的事。“这涉及了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办学制度、教育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熊丙奇说。


在储朝晖看来,最根本的原因也出在“唯分数”的教育评价上,在现有这种评价体系中,家长和老师的目标一致:孩子成绩好。于是,一些本不是负担的事情变成了负担,比如一些本来对孩子成长有好处的志愿者服务或社会实践、安全知识问答等,因为对提高学科成绩没什么帮助而失去了“价值”,本该由学生填答的知识问答,老师默认了由家长填答,本该由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变成了由家长代劳晒照片、打卡……


“如果教育评价制度不改,那么教师和家长之间就有一颗定时炸弹,矛盾总是存在的。”储朝晖说。


有人说,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不过,别忘了两个成年人群体的矛盾最终伤害的是孩子,能压垮成年人的压力和焦虑何尝不会压垮孩子?


寻找出路才是正路。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家长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