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战略目标是的是什么 创业企业类型包括生存型创业和创新型创业

“科创中国”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名字。作为中国科协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国家品牌工作品牌,承载着对科技创新最热切的期待: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紧密匹配,科学家与企业家紧密互动,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持续流向企业、地方、生产线.

目前,“科创中国”已选定65个试点城市(园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样板间”测试——项,带动人才技术成果下沉企业和园区,打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枢纽。7月6日至7日,在正在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浙江嘉兴举行的“科技中国”2021峰会上,宁波、温州、嘉兴、台州等试点城市数量最多,展示了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实力。“科创中国”浙江试点组组长谭总结了过去一年的试点成果。

浙江跑出了怎样的加速度“科创中国”?

7月6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科创中国”2021峰会在嘉兴开幕。

让科技奔向

产业发展最前线

如果把科研成果的生产过程比作“从0到1”,那么科研成果向产业实力的转化就是“从1到N”,这是“科创中国”聚焦的痛点。

“地方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迫切需要科技助力。”省科协理事、企业办主任Rolling告诉记者,进一步突破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之间的“中间梗阻”日益迫切。没有前沿技术的转化,浙江企业无法走在前列。

以“科技超市”平台为支点,化外力为内用,是宁波的一种探索。

走进宁波高端装备海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在巨大的LED显示屏上,人才产业分析、技术库、项目库、企业需求等一览无余。

“这些工程师有技术有项目,本土企业有需求有资金,‘技术超市’可以把双方揉成一个整体。”该中心负责人表示,创新中心是“科创中国”的落地项目,让企业耐心筛选人才,让他们面对面沟通问题,与企业屏对屏,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目前浙江充分利用“科创中国”平台的资源,专门设立了“省科技服务团专家资源库”。当企业提出需求时,资源库可以利用区块链契约技术和链上多维模型算法,实现企事业单位“一键找专家”。

科技与产业融合,如何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同时催生新项目?

在温州,有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科创中国”帮助他们在行业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进而带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陈赓的梁博士对此深有感触。在——峰会期间,他带着自主研发的工业纳米在线精密测量设备亮相“科创中国”路演。这一成果可以将高端芯片和显示面板精确测量到纳米级,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优良率。路演一结束,他就被许多当地企业家围了起来,讨论项目的可行性。只有半天的路演,还有其他20场

个涉及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项目登场,吸引120多家创投机构和企业家洽谈。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科技和经济就像是一件衬衫,有了平台这个小小的纽扣,扣上后所形成的完全是1+1>2的成效。站在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风口,温州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截至目前,已有8项战略合作协议签订、15个创新平台落地、136个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引进。


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在“科创中国”试点中,一流的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更便捷、更快、更多地奔向产业发展的最前线,实现用科技的力量武装浙江产业转型升级。


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带着青年研究员学习。


让天南海北的人才落脚


“通过天高任鸟飞的柔性引才机制,‘科创中国’另辟蹊径,在不少第一次来浙的专家学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旭说。


一条发源自“科创中国”的人才支流正源源不断涌入浙江的人才 “蓄水池”,为浙江人才强省的发展目标提供更强劲的势能和动力。


台州仙居神仙氧吧小镇,如意湖绿如翡翠。踱过九曲莲桥,穿过院士林,走过院士桥,映入眼帘的就是位于湖心岛的“台州院士之家”会客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曾即兴赋诗一首:“神仙居畔聚群仙,院士云集谋创新。院士之家定兴旺,科技强国铸辉煌。”


家,是温馨的港湾。“科创中国”试点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让天南海北的科技人才能够在此落脚。依托国家5A级景区神仙居,“院士之家”应运而生,不仅为路演交流、学术联谊提供场所,而且还有量身定制的创业政策。


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政策环境,潜移默化之间打动了院士的心。“我将把企业的需求带回去,集学校的智力资源,把解决方案反馈于台州。”作为第一位入驻“台州院士之家”的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朱位秋教授感怀于这里的引才服务,热心为地方科技发展进策献言。


短短一年多时间,台州邀请进家院士46位,达成院士合作项目28个。眼下,神仙氧吧小镇如意湖西侧的最优区块上,一个占地30亩的“台州院士创新中心”正在筹建中,将逐步打造成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的柔性引进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协同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


另一个试点城市嘉兴,是“科创中国”全国4个创新枢纽城市之一。去年9月,嘉兴即以“三顾茅庐”的求贤精神,以最优的资源支持力度,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国家级学会先行合作,在一次次交流中摸清摸透学会的产学研需求,为长三角地区时尚产业技术标准制定、数据利益共享等提供创新服务模式。


如今,一个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生态在嘉兴呼之欲出:


天鹅湖畔,“科创中国”嘉兴创新基地落成,中国力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流行色协会4家国家级学会正式入驻;


七星湖畔,南湖实验室面向人工智能芯片与系统、大数据技术和数智孪生技术领域,以百万年薪发出“招贤令”;


鹃湖畔,数百名国际交换生聚焦学业发展,汇聚浙大海宁国际校区;


祥符荡畔,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重点打造的创新组团——科创绿谷正在加快建设……


“我们正从试点工作中总结经验,加速从‘善创业’向‘善创新’的重构,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让科学家从‘一次来’变‘长期来’,从‘动员来’变‘主动来’。”嘉兴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浙江正以“科创中国”作为引才引擎,继续主动做好柔性文章,以更加开放包容、更加不拘一格的政策创新,为外部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多空间。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仪器设备分测实验。


以科技服务助力共同富裕


驱鹅、巡田……天刚蒙蒙亮,宁波象山樟岙村定美家庭农场一片忙碌的景象,再过一段时间,这群大白鹅将被销往全国各地,为农户带来额外收益。


这是象山在农—牧、农—渔、林—牧、牧—渔循环共养模式下的新一轮尝试。单季杂交稻田空闲期间养上大白鹅,鹅粪可以肥田,稻米的品质有保障,每公斤大米收购价涨了2元至4元,农户的种粮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在稻田里养鱼,鱼粪肥苗,秧苗净水,每亩能为农户增收2000余元。


这一切得益于象山县农业产业振兴学会服务站联合体的科技助农。2020年,借着“科创中国”试点工作的东风,象山探索当地4家国家级学会服务站化为一体,把农、林、牧、渔四大产业拧成一股绳。


“我们第一次打破了单兵作战的形式,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乡村振兴的步伐走得更快。”象山县农业产业振兴学会服务站联合体理事长陈淑芳说。各类农产品试点在象山取得成功,打响了品牌和名气,全国农户前来“取经”求教。去年,象山大白鹅还来到兰溪嵊州仙居等地的稻田间。


组建科技服务团、科技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惠民服务,是“科创中国”试点建设的基础服务内容。在推进“科创中国”试点过程中,浙江坚持不断创新升级科技服务团服务模式,深入基层社区、园区企业扎实开展科技志愿服务。


“南湖·援”是嘉兴市南湖区科技志愿服务的“金名片”。它在区、镇(街道、园区)、村(社区)、点四级分别成立有“专业特长”“服务特色”的科技志愿服务队93支、注册科技志愿服务者1901人。


其中,8支区级特色队伍之一的“兴农帮手”科技志愿服务队,以区内6家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骨干人员为班底,为广大农民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帮助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先进农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科技服务团扎根基层,农民跟着‘土专家’学技术学销售,可以更充分享受到共同富裕的福祉。”嘉兴市南湖区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


就在上个月,《关于推进“科创中国”浙江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意见》强调浙江要先行带动全面布局科创资源,统筹推进科创政策、科创平台、科创活动等科创资源的全省布局。在规划中,浙江将建设“科创中国”省级创新基地5个,遴选“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先行示范县创建单位10个。


“我们要勇当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排头兵,努力推动‘科创中国’浙江全域试点工作,实现科创资源‘从点到面、从城市到山区’的转变。”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谢志远说,未来,“科创中国”试点将汇聚人才、项目、活动等优质资源向26个山区县倾斜,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撑。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