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和回归
历史写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2010年1月30日,新华社记者周珂在南昌火车站拍摄的一张照片:一位年轻的母亲被一个巨大的包包压弯了腰,左手拿着背包在扫地,右臂抱着一个穿着整齐的婴儿。女人红扑扑的脸,一双大眼睛透着坚韧。
2010年1月30日,巴木鱼布木背着一个大包,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南昌火车站赶公交车。周珂照片
11年来,这张照片一直在网上流传,成为“春运奔流表情”。这个女人也被称为“春运催妈”。一张照片,有千言万语,诉说着古老的母爱和不屈服的生命力量。这不仅是一个典型的“春节旅行者”,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母亲。
十年前有不少这样的场景。早年在火车站,看到一个矮胖的中年人,一手拿着一个大包,嘴里叼着一个。无论是他们还是他们,都散发着蓬勃的力量,眼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代的车轮正在飞速前进。2021年春节前夕,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源村,当年按下快门的记者找到了新闻画面的当事人。她叫巴木玉布木,32岁,彝族。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接受采访。周珂照片
11年前,她只有21岁。
看完新闻和照片,我做了一个特别的对比。11年后,母亲看起来并没有特别老。她的黑色外套换成了粉色蓬松的外套,她坚毅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还扎了一个发髻。她脸上化了些淡妆,画了眉毛。时代的变迁反映在她的脸上。
当然,更让人感动的是巴鱼目卜木的故事。11年来,她走出山村到南昌打工,又回到农村。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她种起了烟叶。从6亩到15亩,从几千元到几万元,再到2020年超过10万元,八目鱼布贾母已经脱贫。
从巴木玉卜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人民缺少的不是力量,更不是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而往往只是一个机会、一扇门、一扇窗。授人以鱼,是为勤劳的人开启一扇大门,让他们走上自我充实的道路,实现人与时代的双赢。
报告中有很多关于巴木玉布生活改善的细节。但最让我欣慰的是巴木玉布的孩子们。
巴木玉布木一天没去上学。现在大女儿上一年级,二女儿上小学,小儿子上幼儿园。他们的生活中有更多的可能性。不仅是他们家,还有当地的新民中学,学生人数从2015年的873人增加到现在的2425人,女生比例从15%增加到51%。
这些变化是最令人兴奋的。孩子们没有单调地重复母亲的生活,而是接受了越来越好的教育和更高的台阶和机会。这是迭代,是时代的成长,是人的延伸。
时代与人并肩前行。十一年过去了,“母亲春运奔忙”的面孔,始终记录着这个日益开放、广阔、多元的社会,承载着中国人勤劳、乐观、奋斗的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表现。
责任编辑:李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