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咩咩的羊。走进凤翔区郭旺镇西谢村奶山羊养殖基地,道路两旁10多亩肥绿黑麦密密麻麻整齐地铺在田间,占地2000多平方米。400多只健壮的萨能奶山羊和波尔山羊坐在南北半开的钢铁羊舍里,吃着刚刚收获的新鲜牧草。羊场里的小羊活蹦乱跳,旁边一群鸡和鹅在羊场里觅食玩耍。管理员杜红旗满脸幸福地说:“我不仅要感谢党和国家惠农的好政策,还要感谢我们镇上有名的‘羊状元’马晓阳。是他的“传”、“帮”、“带”让我明白了“努力让我富有,成功靠自己”的道理。
凤翔县西协小羊牧业、凤翔县金顺农业合作社法人马晓阳致力于建设“现代农业”,以“绿色食品”为特色,以“扶贫”为动力,以“健康农业”为核心,打造“养有机肥”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6户贫困户、24人脱贫,直接带动区内9名返乡创业者。现在他不仅是高素质农民的“带头人”,也是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响应国家号召,回国创业。因为家境贫寒,马晓阳在2006年高考落榜后放弃了复读。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在他看来,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之路不止一条。20岁时,他敢于冒险和战斗。他带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独自北上工作。凭借他的才华和勤奋,六年后他成为了一家私营企业的高级主管。2014年,在参加一个十年同学会时,无意中听到几个同学私下讨论一个同学的辛苦、透支和肝癌的健康诊断。他很震惊。在他的印象中,这个同学年轻又有活力,他怎么可能.他怀着沉重复杂的心情去看望慰问。临走时,一位同学语重心长地劝他说:“趁你还年轻,趁你父母不老,努力做你自己。回家后,他翻来覆去,熬了一夜。他有一个农村情结,并赶上了李克强总理呼吁的“大众创业和创新”。他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发现了农业的巨大商机,于是马晓阳为返乡创业的故事按下了快进键。
不幸接踵而至,我们从未改变主意。“家里有钱,长毛的不算”;年轻人做坏事,他们必须是牧羊人;我确信我会因为做了这项艰苦的工作而被人看不起!"。回国后,马晓阳以小投入、快见效的方式考察了选定的山羊养殖项目,遭到了周围人的质疑、反对和不理解。”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毫不犹豫地去工商局注册了“凤翔县西溪小洋牧业”。他把所有的积蓄都用来投资养羊场建设,白天带工人去养羊场工作,晚上在家看养殖书,连续三个月日夜奋战在2.1。之后,他的农场终于建立起来了。看着羊场里100多只健壮的山羊,他有一种成就感。然而,有意想不到的事件。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他精心喂养了几个月的100多只山羊死亡,损失惨重。他没有为自己感到难过,而是把压力变成了动力。他邀请各县镇专家探寻病根,虚心求教疫情防控知识。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疫情的发生改变了他的生育观念。在意识到“口袋里有钱,脑袋里先有钱”的重要性后,他第一次报考了成人高考。考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后,加入凤翔区优质农民养殖班队伍。经过三年的不断学习和探索,他成为当地著名的“土壤专家”。2017年,养羊场规模从50多家增加到200多家。然而,祸不单行。没多久,疫情的风暴就打断了他的肋骨。仅仅休息了两个月,连走路都成了问题。他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被血复活了。他回到了令他担心的牧羊场。因为受伤,他的工作难度增加,效率下降。然而,他卷起袖子,张开双臂,扑倒在地,仍然咬牙切齿地坚持着,永远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
继续创新创业增加收入。为了把产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带领贫困户脱贫,他变“输血”为“造血”,向马炳怀、马泉省、麻城汇等6户24人传授养殖技术,帮助销售产品,带头改良品种,提供寄养服务,为残疾人杜洪奇提供就业岗位,真正做到了扶贫脱贫。2018年,养羊场规模增至400多家,马晓阳的养殖生意蒸蒸日上。他的成功为李晓伟、谢晓峰、张小龙等9位打算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他们来找他要“羊经”。同年,他成立凤翔县金顺农业合作社,开始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马晓阳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参加宝鸡市农业广播学校组织的千阳羊场、关山羊场、和石奶羊基地观摩学习活动,补短板、优劣势、抓重点、攻难点。作为一名有文化、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马晓阳率先利用互联网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并成功将羊肉销售到七宝丰等地的火锅店、餐馆,增加了养殖量
户的经济效益;率先创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功与惠民企业对接,改变了过去养殖户羊奶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8年的不懈探索与创新实践,使这位“敢”字为先,“干”字为体,“改”字为要的“羊倌”成功逆袭成为高素质农民的“领跑者”,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领头羊”。2021年,马晓阳思路清晰,发展目标明确。他说:“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后他将发扬好“传”“帮”“带”的精神,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实现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